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28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46篇
综合类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分析了1995年10月黄骅港一期工程疏浚物倾倒预选区浮游生物调查样品和资料.结果表明,调查区的浮游植物是以圆筛藻(Coscinodiscusspp.)等为优势种的近岸广温生态群,浮游动物是以强壮箭虫(Sagittacrassa)等为优势种的近岸低盐生态群,且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很丰富.文中还对疏浚施工提出了加强对疏浚船只倾倒到位率监督,根据海洋生物繁殖季节调整疏浚活动等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小因疏浚施工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2.
夜光虫发出的稀薄的、银溶液一般的微光,白天里是不易被人觉察到的。这是一种非常微小的浮游生物,海面上常年的流浪者,在海洋与空气接触的那一层薄而透明的水膜间,没有规律地、缓慢地移动着。迟暮时分,夜光虫在海水的波纹层面泛眨隐约的、一闪而熄的光亮。  相似文献   
3.
浮游植物指悬浮于水中的微小藻类植物,是浮游生物中的自养生物部分。浮游植物广泛存在于河流、湖泊和海洋中,多分布于水域的上层,个体极小,需要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繁殖极快。在淡水中主要是蓝藻、绿藻、硅藻等,在海水中主要是硅藻、甲藻。  相似文献   
4.
海洋微型和超微型浮游生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洋微型和超微型浮游生物宁修仁(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杭州,310012)近十几年来,由于海洋微生物观测和实验技术的迅速进展,使海洋生物学家发现了许多过去用普通显微镜难以观察到的微细生物,而且对它们的分类,生态生理,特别是种群增长速率,营养行为和...  相似文献   
5.
秋季南黄海网采浮游生物的生物量谱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2006年9月南黄海浮游生物网(孔径为70,160,505μm)采集样品内的浮游生物个体大小的粒径分布进行研究,确定各粒级大小的功能群组成,建立2006年秋季调查水域网采浮游生物的生物量谱,比较分析三个特征水域(黄海近岸、黄海中部及黄海和东海交汇区)的浮游生物生物量谱特征参数的异质性。结果表明:三种网采浮游生物粒级范围主要包括100 pg/个~70 ng/个的浮游植物和70 ng/个~62 mg/个的浮游动物。Sheldon型生物量谱为近似连续的波动曲线,标准型生物量谱为线型。总测区的标准生物量谱斜率和截距为-0.74和18.64,各个特征水域,黄海中部为-0.67和15.60、黄海近岸为-0.64和14.34、黄海、东海交汇区为-0.73和18.03。浮游动物种类多样性对标准生物量谱的特征参数具有较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上层海洋浮游生物地理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确定海洋浮游生物的分布区域是海洋浮游生态学研究的首要任务之一,本文总结了上层海洋(0—200m)浮游生物地理分布的研究历史、已有的认知及全球变化的影响。对浮游生物地理分布的研究可以分为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至2000年,以及2000年以后三个时期。根据分布区资料的时间长短,浮游生物分布区分为瞬时分布区和时段分布区。大洋浮游生物地理分布呈按纬度平行分布的九带式格局:赤道条带、2个中心区条带、2个亚极区条带、位于中心区和亚极区之间的2个过渡区条带及位于南北极海区的2个极区条带。洋流和水团是除过渡区条带之外的生物分布格局决定因素,而过渡区条带的可能调控机制为中尺度涡。在核心区内生物的构成相对稳定,但在不同位置生物的丰度比例可能不同,在环流中心可能有演替顶极。在分布区的外围,洋流和中尺度涡使得生物远离核心区,繁殖能力下降不足以维持种群,从而处于流放状态。相同分布格局的生物扩散能力不同,扩散能力最差的生物是核心种,最强的为先锋种。相邻水团中核心种和先锋种的交汇可以有不同的情形,交汇的位置也会经常发生周期性的变化。由于纬度的不同和陆地的阻隔,南北半球和不同大洋的相同条带之间有不同的种类。人类活动使得有些近岸种类发生了生物入侵,而全球变暖使得大洋浮游生物分布区向极区移动。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普及发展,微食物网生物的生物地理分布研究也逐渐开展。我国的海洋生态学研究正在走向大洋深海,对全球尺度的海洋浮游生物地理分布的关注逐渐增加,也必将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7.
海南清澜港水母暴发期间浮游生物生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2010年12月-2011年5月,调查研究了海南清澜港海域的浮游生物群落特征,重点跟踪监测了2011年5月黄斑海蜇(Rhopilema hispidum)暴发期间海水营养盐水平及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变化。通过样品分析,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11种(变种和变型),细胞密度范围为(2.25×104)-(8.19×108)cells/L,浮游动物36种,丰度范围为19.39-25798.74ind/L,其中浮游动物以桡足类为优势种群,浮游植物以硅藻为主要优势种。在水母暴发期间浮游植物以热带骨条藻(Skeletonema tropicum)为主,浮游动物以桡足类为主。清澜港养殖区为水母水螅体提供生长发育的环境和水母暴发前期浮游植物大量增殖,为浮游动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水母的暴发。  相似文献   
8.
颜秀花  蔡榕硕 《台湾海峡》2010,29(3):332-341
初步构建了一个以浮游植物(P)、浮游动物(Z)和营养盐(N,包括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为生态变量的NPZ简单生态模型,并通过与POM三维水动力模型的耦合,建立了三维浮游生态动力学模型,开展了厦门湾全海域三维浮游生态系统时空变化的模拟研究.结果显示,厦门海域浮游动植物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夏季生物量最高,秋、冬季较低,但不同的海区达到峰值的季节并不相同;活性磷酸盐含量冬季最高,春季最低,与浮游植物量值有较明显的反位相关系,表明厦门湾海域浮游植物的生长主要受活性磷酸盐含量限制.模拟结果符合历史观测特征,且模拟值与实测值量级比较吻合,因此所建立的三维浮游生态动力学模型可用于描述厦门湾海域浮游生态的时空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厦门东海域鱼类食物网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分析了厦门东海域58种鱼类的营养关系.根据对它们的食性分析,并依其食料生物的生态类群,将厦门东海域的鱼类食性类型分为:浮游生物食性、底栖生物食性、游泳动物食性、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底栖生物和游泳动物食性等5种.该海域鱼类的营养级可分为4级:杂食性鱼类、低级肉食性鱼类、中级肉食性鱼类和高级肉食性鱼类,其中低级肉食性鱼类占优势,为63.79%.本文还分析了厦门东海域鱼类的食物网及其能量流动途径,并提出合理利用和保护厦门东海域鱼类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Crustacean zooplankton form the keystone link between primary producers and fish stocks in marine and estuary, ecosystems. We have established a multi-generation cultivation system for zooplankton ruth which future experiments on the biological effects of pollutants in marine and estuary environments can be better performed. A population of calanoid copepod, Sehmakeria poplesia, was collected in December 2003 and maintained in a static system through all stages (eggs to adults). The population ex- hinted an average developmental time of 13.6 d in conditions corresponding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water temperature 20~C salinity 15).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to examine copepod egg production and hatching success as functions of food type and feeding concentration. Results in our study showed that Isoehrysis galbana was more favored for the reproduction of cope- pods than 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and 10xl0%ellsmL-1 was the most practical algae concentration. We have demonstrated that the Schmakeria poplesia population can be maintained in the laboratory through multiple generations. In addition, methods to control egg production through changes in food concentration have been established, making it feasible to control the start date of exposure experiments or the timing of the collection of oftspring to initiate a new gene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