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本文针对2010年4月14日玉树地震引起的地表形变,使用日本ALOS卫星PALSAR L波段雷达影像数据,应用两轨雷达差分干涉(DInSAR)处理得到了以玉树为中心11 000km2范围内的同震形变场,空间分辨率为8m,并在此基础上对玉树地震的震源机制和发震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L波段雷达数据适合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进行DInSAR形变探测。该同震形变场信息可为玉树地震的同震形变反演提供参考数据。该研究进一步证实DInSAR技术在大规模地表形变探测和地学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州玉树县发生里氏7.1级强烈地震,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布面广且潜在危害非常严重,紧急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都面临地质灾害的严重威胁。根据地质灾害主要特征的调查与综合分析研究,从地质灾害隐患调(勘)查工程、治理工程、监测预警工程、地质环境保障工程、地质科技支撑工程5个方面提出地震灾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3.
北京时间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本文利用Kolmogorow-Smirnov分布检验法,对玉树地区不同空间范围内1995—2010年小震月频次分布进行了检验,得到玉树周边地区不同空间范围内小震月频次不服从正态分布和泊松分布,并根据峰度、偏度、标准差σ、CV值以及bm等统计参数,对玉树周边不同空间范围内小震活动分布特征的时间变化进行了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在玉树地震前,不同空间范围内小震月频次的峰度、偏度、标准差σ、CV值以及bm等均表现出明显的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4.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县发生了MS7.1地震。本文利用差分干涉合成孔径雷达(D-InSAR)测量技术,通过对日本先进陆地观测卫星搭载的ALOS PALSAR获得的雷达数据进行处理,提取了此次地震的同震干涉形变场。结果表明,形变场分布特征与其发震断层甘孜—玉树断裂带的左旋走滑特征一致;最大视线向形变量为-61.4 cm,如果全部换算成沿断裂方向的走滑形变量,为-129.3 cm,该点位置为33°03′29″N,90°50′56″E,与野外观测到的宏观震中位置(33°04′23″N,96°49′32″E)基本吻合;破裂带全长约60 km,破裂以宏观震中为起点,向西北方向经甘达村、措美村延伸至隆宝镇西南,向东南方向延伸至结古镇南,沿断层的走滑量也随着向两个方向递减或消亡;断层两侧的最大相对走滑量为182.3 cm,断层西南盘的形变量明显大于东北盘,这可能是由于主震之后大部分余震发生在西南盘引起的。 相似文献
5.
6.
青海省玉树州结古镇北山的5条泥石流沟曾在2003-07发生过群发式泥石流灾害.强烈地震发生后的5~10 a是泥石流的高发期.2010-04-14(简称"4.14")玉树地震使结古镇周围山体出现大最崩塌、滑坡,为后期群发式泥石流灾害发育提供了丰富的同体物源.根据国务院划定的结古镇地震灾害重建规划范围及野外考察资料,在GIS环境下,采用对泥石流运动方程进行求解,并结合泥石流运动过程中的地形、坡度、沟道、流量过程、含沙量等信息,对结古镇重建区范围内的17条沟进行了泥石流运动-淤积过程数值模拟.对模拟结果的分析表明,结古镇灾后重建区受泥石流威胁极大,泥石流到达结古镇后,其最大流速、泥深及能量仍具有较大破坏性;对现有老城区威胁严重的泥石流沟是结古陇巴和德念陇巴,对规划新区具有严重威胁的泥石流沟是热翁陇、上尖果陇、下尖果陇以及显子陇,扎曲河部分河段有被泥石流堵断的危险.建议在重建规划中对泥石流沟进行工程治理,保障"新玉树,新结古"灾后重建的安全. 相似文献
7.
8.
2010年4月14日MS7.1青海玉树地震与北西向的甘孜—玉树活动断裂的活动有关,造成了沿断裂带分布的地表破裂以及房屋建筑设施的严重破坏。本文通过Landsat ETM+影像和SPOT影像分析了甘孜—玉树断裂的第四纪活动特征,即断层崖和拉分盆地,冲沟左旋错断现象。地震后获取的高分辨率航空遥感影像解译结果显示,地震造成的地表破裂带主要沿甘孜—玉树断裂的玉树段分布,在玉树县城西北部的主破裂带具有左行右阶走滑特征;玉树县城西南至桑卡一段的破裂表现为广泛分布的山体裂缝;桑卡西部的一段地表破裂表现为逆冲运动特征。玉树地震造成的房屋建筑破坏、水渠破坏、山体滑坡主要沿断裂带分布,玉树县城西部和南部房屋倒塌严重,玉树至桑卡一带断裂沿线村庄的房屋几乎全部倒塌,多处水渠破坏造成道路阻塞。结果表明玉树地震造成的地表破裂和震害分布受断裂带控制。 相似文献
9.
本文收集整理了距2010年4月14日玉树7.1级地震震中700km范围内的全部13个地下流体观测井孔的温度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2008年5月以来各井温度当月超过3倍均方差的数据个数(以下简称月超差个数).结果发现,在玉树地震前6个月,13个观测井中有10个井观测数据出现月超差个数升高现象,有4个观测井月超差个数出现了同震升高和震后升高现象.2008、2009年大柴旦发生的2次6级以上地震前,也有类似现象.此异常现象可能反映了玉树地震前场兆和源兆的共同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10.
利用玉树震后地质调查获取的地表破裂位移,参考余震精定位结论以及地震波和InSAR反演结果,构建了玉树Ms7.1地震发震断层模型.基于弹性-粘弹分层介质模型中平面矩形位错理论,考虑介质自重的影响,模拟了玉树地震同震形变和重力变化.图像显示,玉树绝对重力点刚好位于同震重力变化极值附近,变化量达到25.02 ×10-8 m·s-2.通过对震前重力变化以及对两台FG-5绝对重力仪的一致性进行讨论,认为实测玉树台27.2 ×10-8 m·s-2为同震重力变化,这与基于位错理论的同震模拟结果一致,是对位错理论近场变化的1次很好的验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