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3篇 |
免费 | 22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篇 |
大气科学 | 16篇 |
地球物理 | 79篇 |
地质学 | 27篇 |
海洋学 | 187篇 |
综合类 | 16篇 |
自然地理 | 67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7篇 |
2022年 | 29篇 |
2021年 | 19篇 |
2020年 | 20篇 |
2019年 | 22篇 |
2018年 | 24篇 |
2017年 | 15篇 |
2016年 | 15篇 |
2015年 | 17篇 |
2014年 | 20篇 |
2013年 | 13篇 |
2012年 | 23篇 |
2011年 | 19篇 |
2010年 | 21篇 |
2009年 | 19篇 |
2008年 | 21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17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福建沙埕港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沙埕港2006年1月和4月冬、春季2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分析了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和生物多样性的季节变化,并利用PRIMER统计软件中的PCA、BIOENV和RELATE程序探讨了浮游动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经鉴定共有浮游动物77个种类(含浮游幼虫15类 ).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和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是2个航次共有的优势种,桡足幼体在2个航次中也都占优势.与1990年调查相比,浮游动物丰度大幅下降,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已发生了较大改变.沙埕港的浮游动物大致可分为河口型类群、沿岸型类群和近海型类群.冬季航次浮游动物的平均总丰度为20.6 ind/m3,春季航次为92. 2 ind/m3,低于福清湾浮游动物同期调查结果.浮游动物总丰度分布均为由湾口向湾顶递减的趋势.春季的浮游动物总丰度和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冬季,冬季浮游动物生物多样性呈现湾中、西部高,湾口、湾顶低的趋势,而春季浮游动物多样性分布比较均匀.经统计分析,影响冬季和春季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盐度、温度. 相似文献
2.
提要 利用双因素实验和单藻培养等方法,对采自广东南澳岛的短节硬毛藻Chaetomorpha brachygona Harvey进行了研究。在不同温度和盐度条件下,对该硬毛藻的生长、活力以及形态进行了观察与测定。结果表明,温度和盐度对短节硬毛藻的生长均有一定影响,当温度为20℃时,藻体培养第3、6和12天活力分别为0.70—0.75Y、0.60—0.70Y和0.55—0.65Y,培养12天时藻体有生殖细胞形成,此温度有利于藻体维持活力;温度为25—30℃时,培养第3天时会大量形成生殖细胞;在盐度10、20、40和50时,藻体的生长与温度相关,即30℃>25℃>20℃;在盐度20—30时,藻体长度最大达4.55 cm;在盐度10—30时,更有利于藻体生长,整体趋势为20>30>10>40>50。因此,实验条件下,温度25—30℃、盐度10—30更利于短节硬毛藻的生长和形成生殖细胞。本实验表明,短节硬毛藻为暖水、广盐性种,有可能在我国南方海区大量生长并扩散,具有引发绿潮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根据2011年8月福建东山湾12个站位表层沉积物中5种重金属含量调查,探讨了它们的分布趋势、相互关系、影响因素,并运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重金属污染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u含量变化范围在5.53~22.40 mg/kg之间,平均值为15.10 mg/kg;Pb含量变化范围在28.9~42.6 mg/kg之间,平均值为35.0 mg/kg;Zn含量变化范围在34.8~133.9 mg/kg之间,平均值为95.9 mg/kg;Cd含量变化范围在0.031~0.078 mg/kg之间,平均值为0.059 mg/kg;Cr含量变化范围在19.2~91.8 mg/kg之间,平均值为62.5 mg/kg.重金属含量的分布呈现湾顶(3、11号站)高、湾外(7号站)低的格局;沉积物中有机质对重金属含量的分布起着重要作用;重金属Cu、Zn和Cr的含量随着沉积物粗颗粒组分(63~2 000μm)含量的增大而降低,成负相关关系(p〈0.05);Cr的含量随着粘土组分(〈1μm)含量的增大而增大,成正相关关系(p〈0.05).除了湾顶3号站Cr(含量为91.8 mg/kg)以外,其他重金属元素含量均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各元素潜在生态危害系数Ei r大小顺序为Cd〉Pb〉Cu〉Cr〉Zn,所有站位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均远小于90,属低度生态风险,表明东山湾沉积环境基本良好.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寒草甸植物种群物候学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青藏高原腹地北麓河多年冻土区高寒草甸14种代表性植物种群2009年和2010年两个生长季的物候观测资料,进行植物种群物候学特征的定量分析,划分物候类型并指出影响不同物候期的环境因子主次.结果表明:营养期和结实期的物候指数都较大,分别为32.70和24.39,其他物候期则相对较小;整个生长期持续天数较短,为155d左右.14种植物可划分为3种类型和6大类群.在营养期和整个生长期,与物候变化最为密切的环境因子为降水量,其次为日照时数,温度居第三;而影响其他物候期的因子均以日照时数为主,降水量和温度依次居后. 相似文献
5.
采用改良的微孔板法测定了12株弧菌的形成生物膜的效果,选择形成生物膜效果最好的副溶血弧菌ND-02,进一步研究了环境因子对其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副溶血弧菌ND-02菌株在静置培养24~36 h后形成成熟的生物膜,在起始菌浓度为107~108CFU/mL形成生物膜的量最大;在30 ℃,NaCl浓度为3%~ 5%,pH偏弱碱性时的生物膜OD590值最大;Ca2+ 促进副溶血弧菌生物膜的形成,而Mg2+ 抑制生物膜的形成;副溶血弧菌在分别经大黄鱼表皮黏液、肠黏液和肝脏提取液包被的的基质上形成生物膜的作用明显,鳃黏液和脾脏提取液中次之,肌肉提取液包被后生物膜形成量最低。以上结果表明,副溶血弧菌ND-02菌株能形成稳定而明显的生物膜,而且生物膜的形成受温度、NaCl浓度、pH值等环境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夏季长江口浮游细菌和浮游病毒的分布特征及环境制约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荧光显微直接计数法,研究了2006年夏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细菌、浮游病毒数量的分布特征,探讨了它们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浮游细菌数量为(6.92×105~5.54×106)个/mL,浮游病毒数量为(2.22×106~9.97×107)个/mL。浮游细菌和浮游病毒数量的平面分布特征较一致,均为近海过渡区(B)>近岸混水区(A)>远岸清水区(C);在垂直分布上,表层和10 m层的浮游细菌和浮游病毒数量均高于底层。(2)浮游病毒分布、表层浮游藻类生长以及10 m层水温变化是影响浮游细菌分布的重要因素,远岸表层浮游细菌分布还可能受硝酸盐浓度限制;营养盐供给及浮游细菌、浮游藻类的生长则成为影响浮游病毒分布的关键因子,温、盐变化对浮游病毒分布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环境因子对洞窟水分蒸发有重要影响.在敦煌莫高窟72窟蒸发水分的收集过程中,通过对窟内温度和湿度的控制,分析窟内温湿度对水分蒸发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并根据围岩水分蒸发机理,探讨影响水分蒸发的外部环境因子.结果表明,洞窟2.0℃的温度变化即可对水分蒸发产生显著影响,短期内蒸发量可增大1倍以上.温度高、蒸发量大,可导致窟内相对湿度增加,因此目前全球性的气温升高对洞窟文物将产生不利影响.敦煌地区降雨量的增加增大了空气潮湿过程激活壁画盐分的可能.莫高窟所处的地理位置、地热、地形结构、围岩孔隙度和洞窟结构本身对围岩水分蒸发有重要影响.本文从环境因素揭示了莫高窟壁画能够保存至今的关键原因,为今后洞窟文物的更好保护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林木资产价值评价,只针对林木资产本身的价值来核算,忽略了直接影响林木资产价值的森林环境因子.为了准确地认识环境因子与林木资产价值间的关系,为森林生产经营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研究以内蒙古旺业甸林场小班样地调查数据和DEM数据为基础,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分析了11项典型的环境因子与林木资产价值间的相互关系.得到了环境因子对林木资产价值影响程度的强弱序列以及环境因子与林木资产价值的关联网络.实验结果表明环境因子对林木资产价值有极显著的影响.研究为林木资产价值评价提供了客观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9.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2010年9月南黄海33个站位表层海水中总水解氨基酸(THAA)、溶解游离氨基酸(DFAA)、溶解结合氨基酸(DCAA)的分布、组成以及它们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THAA平均浓度为2.08μmol/L,DFAA平均浓度为0.39μmol/L,DCAA平均浓度为1.69μmol/L。THAA浓度的分布大致呈近岸高、远岸低的特点;DFAA分布的规律性较差,在东部海域(中心约在35°N,123°E)出现高值。相关性分析显示溶解氨基酸与叶绿素a(Chl-a)、溶解无机氮(DIN)、细菌丰度、温度和盐度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THAA中含量较高的个体氨基酸为丝氨酸、甘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和丙氨酸,总和占70.59%。DFAA、DCAA中的主要成分与THAA基本相同。THAA中个体氨基酸的组成以34°N为界分为南北2个海区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点。 相似文献
10.
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的亚硝酸盐释放及其生态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藻类不同生长时期、光照、黑暗和光照+DCMU以及不同硝酸盐浓度、温度和pH条件下,研究了环境因子对三角褐指藻亚硝酸盐释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三角褐指藻在光照、硝酸盐浓度大于10μmol/L、温度范围18~22℃和pH为8左右条件下,亚硝酸盐释放速率最大。亚硝酸盐在特定条件下的释放对于我们了解海洋中由浮游植物产生的亚硝酸盐第一最大层的形成机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