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35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51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滇西弥渡盆地中晚更新世以来的断陷特征及环境演化,开展了弥渡盆地各级阶地沉积物的热释光测年、沉积相和孢粉的研究工作.通过野外调查发现弥渡盆地西侧至少发育5级阶地,对应于5次间歇断陷阶段,重点调查弥渡盆地西侧的奇家营I级阶地、龙华寺Ⅲ级阶地、平安庄Ⅳ级阶地、大树坪V级阶地.I级、Ⅲ级、Ⅳ级和V级阶地热释光测年值分别为200.48±22.05ka,239.06±26.30ka,320.85±35.29ka和332.07±36.59ka.年代学分析结果表明:滇西弥渡盆地的地貌格局形成约33万年来的间歇式断陷运动,而且表现出早期断陷速率快,晚期断陷速率减缓的趋势.从沉积特征分析:早期沉积特征中出现半深湖沉积物,说明湖盆断陷速率相对较快,反映出该段时期程海断裂带南段的活动性相对较强;晚期主要以湖泊近岸、浅湖为主,说明湖盆断陷速率相对较慢,反映出该段时期程海断裂带南段的活动性相对较弱.通过阶地堆积物沉积相和孢粉分析研究显示,更新世中晚期弥渡盆地沉积环境主要为山间盆地河湖环境,气候由凉爽湿润→温暖湿润→凉爽湿润转变的特点.弥渡盆地西缘、北缘发育较多洪积扇,洪积扇以线性排列,东缘洪积扇较少,多为单个扇体,说明盆地西、北侧断陷速率相对较快.盆地西侧的洪积扇,由北向南规模逐渐变小,堆积物由粗变细,扇面坡度由大变小,说明北段断陷运动较强.这一现象说明盆地近代具有向北掀斜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精确的定量和定年技术——中子活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精确的定年技术是建立高精度层序地层时间序列的关键,而该项技术的核心是如何精确地确定地层中地层界面的年代和其他可从沉积物序列中分辨出的地质事件的年代,特别是对地层中高频沉积旋回的每个旋回上下界进行定年,并在可能的情况下恢复地层的沉积间断时间,计算地层的沉积速率和沉积周期[1,2]。我国新生代陆相湖盆由于封闭性较高,湖底沉积对气候变化的反映比较敏感,因此湖相沉积物常被当作古气候变化记录的良好载体。通过对湖泊发展史的准确恢复和对其所蕴含的古气候演变规律的深入分析,可为全球变化趋势研究提供可信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东北是否发育第四纪冰川及其范围、性质与冰期问题,始终没有定论。在对长白山及大兴安岭冰川遗迹厘定基础上,进行了专项调查,并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的3S技术,采取钻探测图、孢粉、泥砾粒度与渗透性分析及14C定年等方法,在长白山及大兴安岭发现了冰蚀谷及泥砾堆积等新的冰川遗迹,进一步肯定了两座山地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及其多期性。在小兴安岭首次发现冰蚀岩墙等冰川遗迹,填补了研究空白,证明小兴安岭也曾发育第四纪冰川。综合多种信息,确定长白山与大兴安岭分别有4次冰期和3次间冰期,小兴安岭至少有1次冰期。最后构建了可以与国际对比的冰期序列,重建了区域第四纪冰川环境演化模式:早更新世早期冷干,中晚期偏暖湿;中更新世早期冷湿,中晚期暖湿;晚更新世早期冷稍湿,中期暖湿,晚期冷干。  相似文献   
4.
王娜  春喜 《中国沙漠》2022,42(1):175-183
乌兰布和沙漠晚第四纪以来环境演化呈现湖泊与沙漠多次反复的更替模式,湖相层与松散风成砂层迭覆出现。湖泊发育时间段为120—90 ka、60—50 ka、40—20 ka和8—5.5 ka;沙漠扩展时间段为150—130 ka、90—60 ka、50—40 ka、20—10 ka和5.5 ka—近现代时期。由于时空尺度差异,构造活动、气候变化和黄河变迁是更新世以来乌兰布和沙漠环境演化的主要原因,直到全新世晚期人类活动加剧了沙漠的进一步扩张。乌兰布和沙漠环境变化剧烈,成为中国北方地区的关键地带。未来研究需准确提炼科学问题,丰富时空尺度和测年方法,将湖岸阶地剖面与岩芯相结合,以准确认识复杂的沙漠化过程,这在应对气候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将发挥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5.
内蒙岱海湖岩芯碳酸盐含量变化与气候环境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内蒙岱海是位于东南季风区的西北边缘的内陆封闭湖泊,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本文根据对岱海湖泊岩芯的碳酸盐含量分析,结合湖泊沉积岩性特征、介形类化石以及其年代学研究,初步讨论了岱海距今近千年的气候环境演化过程,结果表明:930aBP—670aBP气候以温湿为主,670aBP—540aBP,气候以冷偏湿为主;540aBp—490aB.P.湖泊急剧退缩,以冷偏干气候为主;490aBp—270aBP以凉干气候为主;270aBP-150温干气候;150年以来,湖区有效降水有所增加的温偏湿气候为主。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青藏高原错鄂孔(CE)湖泊沉积岩芯多环境代用指标的综合分析, 重建了高原中部2.8 MaBP以来古气候古环境演化序列. 岩芯磁性地层表明, 错鄂湖盆形成于约2.8 MaBP. 岩芯沉积特征、粒度、磁化率和地球化学指标等共同揭示了高原中部3次大的环境变化过程, 以及至少2次剧烈的隆升. 即2.8~2.5 MaBP高原夷平面解体并快速隆升形成错鄂湖盆; 2.5~0.8 MaBP高原中部在缓慢隆升背景下其环境演化更多地受冰期-间冰期气候旋回影响; 0.8 MaBP以来高原中部加速隆升并最终进入冰冻圈.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56,自引:1,他引:55  
文章从 4个方面简要介绍了青藏高原与全球环境变化的最新研究进展 :(1)新生代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与东亚环境演化 ;(2 )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气候环境记录及重大气候突变事件 ;(3)青藏高原2ka以来温度、降水变化特征 ;(4 )青藏高原近代气候变化及其环境响应。主要结论有 :第三纪青藏地区曾两次隆升与夷平 ;7MaBP开始高原再次抬升 ,3 6MaBP以来经历了强烈隆起。高原季风的形成演化与高原隆升过程紧密相联 ,2 5MaBP高原季风由浅薄系统变为深厚系统 ,现代季风格局形成。在约 1 1~ 0 8MaBP间青藏高原进入冰冻圈 ,西北地区干旱化、主要沙漠扩展、周边地区新的黄土体系形成均与此有关。高原气候在冰期 /间冰期循环时间尺度上具有升温缓慢、降温迅速的特征。达索普冰芯记录中的CH4 浓度高出极区 15 %~ 2 0 %,并具有很大的波动性。青藏高原最新的一次大湖期时代在 40~ 2 5ka ,代表着一次特强的夏季风暖湿事件。古里雅冰芯研究发现气候突变事件频繁。高海拔地区比低海拔地区对全球气候变化反应更敏感。根据冰芯、湖芯、树轮和历史文献恢复揭示了2ka以来高原温度降水变化特征。百年来青藏高原气候经历了 3次突变 ,2 0世纪 5 0年代以来的变暖趋势超过北半球及同纬度地区。高原冰冻圈 (包括冰川、积雪和冻土 )对近代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点苍山海拔3820m冰水沉积剖面的粒度参数、磁化率、氧化铁含量和有机质含量的综合实验分析,并讨论了这些指标的相互关系及其环境意义。实验结果表明,磁化率的强度与粗砂组分的含量成正相关,而与粘土等细粒组分含量成负相关;同时与有机质含量成负相关,与氧化铁含量成正相关。矿物组分分析实验表明,沉积物主要磁性来源于磁化铁。根据以上结果,结合冰川湖泊流域面积小、高寒环境的特点,其磁化率的影响因素与一般湖泊不同,认为冰川湖泊沉积中,因为物源较近导致外源磁性矿物主要赋存于粒度较粗的碎屑颗粒中,而高寒的环境条件使得有机质对沉积物的磁性矿物起到了稀释的作用,而很难有积极的贡献。根据磁化率的环境意义,恢复了全新世以来点苍山的古气候,从中可以划分6个不同的气候阶段:11.5~10.6kaB.P.,10.6~8.9kaB.P.,8.9~5.5kaB.P.,5.5~3.3kaB.P.,3.3~0.8kaB.P.和0.8kaB.P.至今,代表了末次冰期结束以后湖泊从产生至消亡的全过程。根据与其他相关地区的对比,分析了西南季风演变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藏北喀湖错把拉湖区湖积剖面的研究,建立了该区13kaBP以来的沉积序列,并将13kaBP以来的气候划分为2个干冷期和2个湿润期。其中2个湿润期和第二旋回的干冷期可分别与北半球第一、二新高温期和第二新冰期大致对比,基本反映了末次冰消期以来全球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青藏高原腹地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是比较敏锐的。  相似文献   
10.
龙涧泉岩溶水系统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以地下水系统理论为指导,对龙涧泉岩溶水系统的边界条件、人工干预条件下地下水动力场演化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根据区域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探究了龙涧泉岩溶水系统,圈定了系统的范围、边界性质、流动系统内部及其与外部系统之间的关系,确定龙涧泉为系统的唯一天然排泄口,龙涧泉岩溶水系统与白浪岩溶水系统无直接水力联系。龙涧泉岩溶水系统岩溶水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河流入渗及侧向径流补给,现状条件下总补给量为864.42万m3/a,多年平均补给量为836.81万m3/a;排泄主要是水源地开采和矿山排水,现状开采量为4 117.2万m3/a。由于开采量大于允许开采量,并超过了总补给量,区内岩溶水一直处于超采状态。2004—2008年矿区岩溶水实测年均下降1.61 m/a,多年(1984—2008)水位平均降幅为5.68 m/a,最大降幅17.42 m/a。此外还讨论了岩溶水系统的补给、排泄条件,提出了龙涧泉岩溶水开发、保护、复泉与管理龙涧泉岩溶水系统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