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2篇 |
免费 | 16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篇 |
大气科学 | 15篇 |
地球物理 | 15篇 |
地质学 | 15篇 |
海洋学 | 304篇 |
综合类 | 124篇 |
自然地理 | 18篇 |
出版年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25篇 |
2014年 | 29篇 |
2013年 | 29篇 |
2012年 | 29篇 |
2011年 | 25篇 |
2010年 | 26篇 |
2009年 | 38篇 |
2008年 | 38篇 |
2007年 | 36篇 |
2006年 | 26篇 |
2005年 | 17篇 |
2004年 | 15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6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6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0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2.
养殖海带的生长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关于海带生长和光合作用与其生长环境因素的关系研究开展的较多,但缺乏有效的模型来预测评估环境条件变化对海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因此,根据海带生理生态学实验数据、现场观测的光照强度、温度和营养盐等影响海带生长与光合作用的环境参数和海带生长测定数据,运用动态模拟手段,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并利用视窗化模型软件Stella9.0TM构建和运行了上述模型,用来模拟和预测海带(Laminaria japonica)的生长过程.同时,对模拟值和实测值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及其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较好地模拟了生长海带的长度和干重,可以为相关研究和管理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3.
4.
研究β-1,3/1,6-D-glucan及不同投喂方式对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幼体的存活、生长、发育、非特异性免疫及抗副溶血弧菌能力的影响.将β-glucan以0.25%的剂量添加到微黏合饲料中,以不同的投喂方式投喂对虾幼体,即D0(一直投喂基础饲料);D1(一直投喂含0.25%β-葡聚糖饲料);3D1-3D0(3 d投喂含0.25%β-葡聚糖的饲料-3 d投喂基础饲料);1D1-3D0(1 d投喂含0.25%β-葡聚糖的饲料-3 d投喂基础饲料),共4个处理,每个处理随机设置3个重复,对虾幼体养殖于可控温的半开放系统中,每个养殖桶中盛有50 L盐度为30~32消毒海水,养殖密度为100尾/L.实验结果表明,在孵化后14 d,投喂D1饲料组在总存活率,变态指数,体长,特定生长率方面均高于其它各组,虽然有时差异不显著.在免疫指标方面,在9和14 dph分别进行了酚氧化酶(PO)、碱性磷酸酶(AL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酸性磷酸酶(ACP)活力的测定,结果表明,投喂D1饲料组的4个免疫指标均高于其它3组,虽然有时差异不显著.在14 dph的攻毒实验结果表明,对照组的累积死亡率显著高于D1组(P<0.05),而1D1-3D0和3D1-3D0的累积死亡率则与其它各组均不显著.实验结果表明,间隔投喂方式并不适合于对虾幼体,在中国明对虾幼体饲料中使用β-葡聚糖时,建议添加量为0.25%,并采用一直投喂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在水温6,10,14,18和22 ℃条件下,研究饥饿0 d,10 d,20 d,30 d和40 d对体重(181.75±17.21) g,体长(7.84±0.44) cm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幼鱼生长和耗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10~18 ℃时饥饿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的存活无显著影响,经40 d饥饿,实验鱼的存活率为100%;而6 ℃和22 ℃时分别于饥饿32 d和36 d全部死亡.相同水温条件下,随饥饿时间增加,实验鱼的体重损失率增大,肥满度降低,而耗氧率下降.相同饥饿时间,随水温上升,体重损失率增大,肥满度下降,而耗氧率升高.同时,耗氧率昼夜节律显著,07:00和15:00时达到最高峰,而03:00时达到最低值.经方差分析表明,饥饿和水温对实验鱼体重损失率、肥满度和耗氧率的影响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同时发现,饥饿10~20 d时,耗氧率明显降低,而20~40 d时趋于稳定,实验鱼耗氧率的降低随饥饿时间延长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
复合酸化剂对鲤生长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鲤鱼(Cyprinus carpio)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梯度的复合酸化剂(质量分数分别为0、0.2%、0.3%),研究复合酸化剂对其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添加复合酸化剂显著(P<0.05)提高鲤鱼的相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饵料转化效率、饲料蛋白质效率以及饲料蛋白质沉积率等生长性能指标;2)添加质量分数0.3%的复合酸化剂时,鲤鱼肝胰脏、前肠和中肠的蛋白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酸化剂组的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有升高的趋势,但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3)鱼体的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水分、肥满度及内脏比等品质指标在各组间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鲤鱼饲料中添加以柠檬酸、乳酸、磷酸等为主的复合酸化剂,可显著提高鲤鱼肝胰脏、前肠和中肠的蛋白酶活性,促进鲤鱼生长。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不同幼鱼规格、标志部位和消毒处理对黄鳍鲷存活的影响,探讨了不同标志部位幼鱼的脱标情况。结果显示,不同规格、标志部位和消毒处理对黄鳍鲷幼鱼的存活无显著差异;但标志后进行1次消毒处理可使黄鳍鲷的存活稳定期提早一天出现。标志部位对黄鳍鲷幼鱼的存活有显著影响,以背鳍棘基部肌肉标志的存活率为最高,达87.0%;背鳍棘膜标志的存活率其次,为75.2%;而背鳍条基部肌肉标志的存活率最低,仅68.0%;死亡高峰均出现在标志后前3 d。幼鱼规格对脱标无影响,但标志部位对脱标影响显著。在肌肉做标志均未脱标,而在鳍棘膜做标志的全部脱标。表明黄鳍鲷幼鱼可在背鳍棘基部肌肉进行穿体标志,暂养4 d后进行放流。 相似文献
8.
漠斑牙鲆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与生长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12月至2007年2月,在漳州市东山县华涛水产综合养殖场,采用生态学方法对人工培育的漠斑牙鲆仔、稚、幼鱼的摄食习性与生长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水温为18.1~23℃时,仔鱼在孵出第6天开口摄食,开口饵料为褶皱臂尾轮虫(Bruchionus plicatilis),以后随着鱼体的生长,开始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对288尾仔、稚、幼鱼观察结果表明,其摄食率达83.0%,消化道饱满系数波动在0.9%~6.6%之间,日摄食指数在6.8%~29.6%;摄食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一昼夜中仔鱼出现两个摄食高峰,分别出现在12:00和翌日08:00,稚鱼摄食高峰出现在10:00~14:00,幼鱼摄食高峰出现在12:00,但12:00~20:00均保持较高的摄食水平.仔、稚鱼夜间基本不摄食,幼鱼夜间有少量摄食.摄食量(y)与体重(W)的关系式为y=0.030 7W 0.050 5,全长(LT)与日龄(D)的关系式为LT=2.666 1e0.043 3D,体重(W)与日龄(D)的关系式为W=0.065e0.169 3D,全长(LT)与体重(W)的回归方程为W=0.001 8LT3.689 4.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早期阶段的生长和摄食特性。结果表明:1~29日龄间,全长与日龄之间呈指数函数相关:y=3.6922e0.0995x(R=0.9913);体重与日龄间呈指数函数相关:y=0.0002e0.276x(R=0.9830);体重与全长之间为幂函数相关:y=5×10-6x2.786(R=0.9957);口径与日龄的关系为直线函数关系:y=0.1034x-0.0044(R=0.9939)。鱼苗早期阶段的生长速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军曹鱼早期鱼苗在3~6日龄时主要摄食原生动物、单轮幼虫和轮虫;7~12日龄时主要摄食桡足类无节幼体;13日龄以后主要摄食桡足类成体。仔、稚鱼阶段,军曹鱼的摄食活动呈现明显的昼夜节律,其饱满度指数均在12时前后出现最高峰,日摄食率分别为57.36%和14.78%。 相似文献
10.
华贵栉孔扇贝两种壳色群体生长和消化酶活力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华贵栉孔扇贝桔黄和紫褐壳色个体为亲本建立两个壳色群体,从壳长、壳高、壳宽和体重几方面进行生长比较,并对两个群体做了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力比较。结果表明:桔黄壳色群体的平均壳长、平均壳高、平均壳宽和平均体重显著大于紫褐壳色群体(P<0.05)。在24℃、27℃、30℃和33℃条件下,桔黄壳色群体的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力显著高于紫褐壳色群体(P<0.05);不同壳色群体生长与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力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