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5篇 |
国内免费 | 17篇 |
完全免费 | 249篇 |
专业分类
地球物理 | 511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5篇 |
2021年 | 25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14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15篇 |
2014年 | 32篇 |
2013年 | 32篇 |
2012年 | 26篇 |
2011年 | 27篇 |
2010年 | 21篇 |
2009年 | 43篇 |
2008年 | 26篇 |
2007年 | 20篇 |
2006年 | 26篇 |
2005年 | 24篇 |
2004年 | 19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4篇 |
1987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42 毫秒
1.
2.
生态系统的自然价值及其服务功能效益是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 生态资产是生态系统生物资源直接价值及其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总和. 对生态资产价值进行定量估算不仅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对生态环境进行定量评价, 而且能够引起全社会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高度重视, 同时也是最终将其纳入社会与市场经济体系、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制定生态环境建设补偿政策的必要前提. 本文在传统生态学生态资产单位面积价值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遥感定量测量的生态资产价值评估模型, 并利用NOAA/AVHRR和其他辅助数据对模型所需要的参数, 如: 陆地生态系统地表覆盖类型、植被覆盖度(f)、植被第一性净生产力(NPP)进行了定量测量, 并参考Costanza等人的经济参数, 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生态资产价值进行了全覆盖的定量测量, 并据此绘制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生态资产价值空间分布图. 结果表明: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每年的生态资产总价值为64441.77亿元人民币; 较之传统的生态学静态计算方法, 遥感测量克服了以点代面的缺点, 测量结果可以更加客观地反映中国陆地系统生态资产及其空间分布的现实情况, 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热红外震兆成因的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39,自引:3,他引:36
对完整岩石破裂前和既存断层粘滑失稳前的红外辐射温度场进行了遥感观测研究,发现岩石破裂前出未来断层处出现条带状的红外热像,粘滑失稳前断层闭锁点出现升温现象,声发射测量表明,岩石破裂前已有大量微破裂产生,地壳中的既存断层和大震前的微小破裂均可能为震前地壳中的热能转移提供通道,从而导致地面热外震兆的出现。 相似文献
4.
5.
利用遥感技术研究断层现今活动的探索--以玛尼地震前后断层相互作用为例 总被引:34,自引:10,他引:24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遥感技术探测活动断层现今活动的新思路,以1997年玛尼7.9级地震为例,研究了地震前后震中周围地区地温旬的动态演化。研究证实在玛尼地震前20d阿尔金断带的东段就开始出现增温现象,然后逐渐扩展,形成了明要带。这条带一直持续到11月8日玛尼强震的发生,地城后此增温异常条带逐渐消逝,而引发玛尼地城的玛尔盖茶卡断层在震前2d才开始出现增温异常。图像的变化过程显示,玛尼地震与队 相似文献
6.
遥感用于地震预报的理论及实验结果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本文论述了遥感用于地震预报的理论并进行了实验,实验得出岩石辐射特性、辐射温度随岩石应力的变化而变化,辐射亮度变化的量级为10~(-5)(W/cm~2·sr·μm),辐射温度变化为0.2—0.8℃,并且还发现了一些有意义的遥感前兆信息。遥感这一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够用于地震预报得到了实验的初步证实。 相似文献
7.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水体,它及其流域的生态环境近来一直倍受广泛关注.其水位下降、湖水面积缩小、湖体分离等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展开遥感调查与研究,收集了多时相、多种信息源的影像数据;分析了1975年至2000年25年以来湖泊的变迁及成因,湖岸变化及湖体分离状况;用遥感方法反推25年以来湖水位的变化;计算了1975、2000年两个年份的湖水面积,并遥感分析了湖水面积萎缩的原因.此外,对青海湖进行了实地调查与水深测量,建立了该湖泊水深反演模型. 相似文献
8.
9.
建立了基于多源卫星遥感影像的太湖蓝藻水华信息提取的普适模式,获取了天气晴好条件下蓝藻水华的面积和空间分布近年来,太湖蓝藻水华暴发时间逐渐提前至3-4月,暴发的高频繁期发生在6—7月,其次是10—11月;2000年以来,蓝藻水华的持续时间有所增加,几乎全年(3—12月)都有发生北部(梅梁湾、竺山湾)是蓝藻水华的最初暴发地,是蓝藻水华暴发的重灾区+每年都有发生;2001年以来,南部沿岸区(浙江附近水域,即夹浦新塘一带的沿岸水体)也几乎每年都有发生,且集聚面积逐年扩大,持续时间越来越长,逐渐成为太湖蓝藻的最早暴发地;2003年以来,蓝藻水华开始向湖心扩散,严重时几乎覆盖整个太湖的非水生植被区: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以来,以前很少有蓝藻水华发生的贡湖湾,也开始有大面积蓝藻水华覆盖,2007年发生的频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