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6篇
  免费   170篇
  国内免费   336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58篇
地质学   334篇
海洋学   502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111篇
自然地理   9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8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4篇
  1950年   3篇
  1948年   1篇
  1946年   2篇
  1944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对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生物标本馆馆藏芋螺科 Conidae 标本, 以及近年来在南海补充采集的标本进行整理的过程中, 通过形态分类学方法鉴定发现隶属于芋螺属 Conus 的中国海新记录种1种: 锈色芋螺 Conus ferrugineus Hwass in Bruguière, 1792, 标本采自西沙群岛。文章描述了该种的外部形态, 查明了其生活习性和地理分布特点, 并与相似种犊纹芋螺 Conus vitulinus Hwass in Bruguière, 1792 进行了比较, 通过壳口内面前沟部位的颜色可将两者区分开: 锈色芋螺呈白色, 而犊纹芋螺呈紫 (褐) 色; 同时对这两个相似种的其他区别特征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采自我国沿海岸的褐藻门短毛藻科Elachistaceae短毛藻属Elachista的分类。【方法】对采自我国沿海岸的短毛藻进行形态学鉴定,描述新种的形态特征以及其他分类学信息,并与相似种进行比较。【结果】鉴定出长海短毛藻E. changhaiensis Luan et Ding、短毛藻E. fucidola (Velley) Areschoug、暗色短毛藻E. fusca Luan et Ding和细枝短毛藻E. tenuissima Luan et Ding sp. nov.等4个种,含新种1个。细枝短毛藻藻体暗褐色,半球形,直径4~5 mm;基部由薄壁细胞组成基垫;同化丝可分成长同化丝和短同化丝,长同化丝较短,长1~2 mm,由63~128个细胞组成,直径6.0~9.5μm;短同化丝较长70~225μm,直径3.5~6.0μm。单室囊囊状,多室囊线状。模式标本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标本馆(AST)。  相似文献   
3.
东海蛾螺属二新记录种(腹足纲,蛾螺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整理近年来东海采集的蛾螺科Buccinidae标本时,鉴定出属于蛾螺属Buccinum Linnaeus,1758的两个中国新记录种:(1)白肋蛾螺Buccinum leucostoma Lischke,1872,采自于东海300—400m深的泥沙质海底;(2)古式蛾螺Buccinum koshikinum Okutani,1988采自于东海400m深的泥沙质海底。文中分别对这两个新记录种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等进行了描述,并与相似种进行了分类学讨论。此外,文中还列出了中国海已报道的其他蛾螺属种类。  相似文献   
4.
作者在整理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馆藏蜑螺科Neritidae标本时,鉴定出产自海南三亚的一新记录属饰纹蜑螺属Vittina Baker,1924和一新记录种:裂蜑螺Vittina pennata(von Born,1778)。文中详细描述了本种的贝壳形态特征,查明了其生活习性和地理分布特点,并与相似种进行了比较和总结。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海螵蛸与其近似基原品种的鉴别特征。方法:参考已有生药鉴别,以及乌贼科权威分类学文献,在对来源准确实物标本观察和记录的基础上,结合体式显微及成像技术,对海螵蛸药典品——金乌贼和无针乌贼,与近似基原品种——白斑乌贼和目乌贼,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形态鉴别研究,归纳总结了适用于药材和饮片的鉴别特征,并制定了检索表。结果:海螵蛸《药典》品与其近似基原品种在背面的纵肋、腹面的纵槽、横层纹的峰形等形态特征上存在明显差异。结论:通过本次实验研究,补充完善了海螵蛸与其近似基原品种的重要鉴别特征,为海螵蛸的监督检验和标准制订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描述了于1959年采自中国黄海和东海锥头虫科刺尖锥虫属一新种——中国刺尖锥虫Leodamas sinensis sp.nov.。本文详细描述了该物种的形态特征及与近似种的区别,并编制了刺尖锥虫属Leodamas Kinberg,1866物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7.
邢军武 《海洋科学》2018,42(9):51-54
报道了中国碱蓬属植物一新种——垦利碱蓬Suaeda kenliensis J.W.Xing sp.nov.。该种与南方碱蓬Suaeda australis(R.Br.)Moq.相近,但系一年生,种子具圆盘状和卵形两种形状,直径约2~3mm,叶长可达5~7 cm,无不定根,与南方碱蓬相区别。垦利碱蓬生长于潮间带和海水周期性淹没处。耐高盐,区域内海水盐度为25,滩涂表层含盐量在退潮后经日晒蒸发可达60‰以上。常形成单一种群的红海滩植被景观。模式标本存: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编号:MBM286537。采集地:莱州湾垦利海域潮间带泥滩。采集人:邢军武、曲宁、钟芳。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韩非子和《山海经》均指出中国是"山海之国"。改革开放以来来,中国进入了"高铁式快速发展"轨道,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也出现了以支撑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在区域发展上强调了东部率先发展导致的东西区域发展差距扩大、多重多区域地重点支持发展导致的区域发展不均衡以及与之相关的人地关系矛盾等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针对中国沿海银口天竺鲷属鱼类分类鉴定不清晰,同种异名多,种类误鉴等分类问题,结合形态特征比较与DNA条形码技术对其分类鉴定问题进行梳理。2014—2019年间于南海北部沿海采集101尾银口天竺鲷属鱼类标本,经形态学特征鉴定为:横带银口天竺鲷Jaydia striata(Smith&Radcliffe,1912),特征为体侧有7—11褐色宽横带,腹鳍、臀鳍浅灰色;印度洋银口天竺鲷J.striatodes(Gon,1997),特征为体侧有7—11褐色宽横带,臀鳍后缘黑色;白边银口天竺鲷J.novaeguineae(Valenciennes,1832),特征为臀鳍、尾鳍最下缘为白边;黑边银口天竺鲷J.truncata(Bleeker,1855)特征为第二背鳍、臀鳍中部有一平行基底的黑色带,尾鳍后缘黑色带略宽;史密斯银口天竺鲷J.smithi Kotthaus,1970,特征为第二背鳍中部有一平行基底的黑色纵带,尾鳍后缘黑色带略细;斑鳍银口天竺鲷J.carinatus (Cuvier,1828),特征为第二背鳍最末软条基底有一大黑斑;黑鳃银口天竺鲷J.poeciloptera (Cuvier,1828),特征为臀鳍淡黄色,鳍膜间有一暗点。研究发现Apogon arafurae并不是J.truncata同种异名,学名应更正为Jaydia poeciloptera。基于线粒体COI基因K2P遗传距离显示,J.striataJ.smithiJ.truncata种内遗传距离大于2%。构建NJ系统发育树发现红海、阿拉伯海和北部湾的J.smithi分成2个单系支。结合NJ树分析发现,J.smithiJ.poeciloptera均出现错误鉴定,认为GenBank上传的序列(MH085808、JQ681491)存在误鉴,实为J.poeciloptera。  相似文献   
10.
原产美国南部和墨西哥东北部的克氏原螯虾是目前全球入侵最广的小龙虾,也是对淡水生态系统最具破坏性的物种之一,其对栖息地沉水植物的现存量构成严重威胁,然而目前对克氏原螯虾摄食沉水植物的机制还知之甚少.本文选择6种沉水植物,研究克氏原螯虾对浅水湖泊常见的沉水植物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密刺苦草(Vallisneria denseserrulata)、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 L.)、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和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的新鲜植株和分解腐烂后的植株的摄食偏好及原因,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对沉水植物新鲜植株选择逗留偏好为:最偏爱逗留在轮叶黑藻区,在穗花狐尾藻、密刺苦草和马来眼子菜3种植株区逗留频次无区别,而在金鱼藻区逗留频次显著最低,6种植物湿重减少量与逗留偏好趋势相似;相对各新鲜植株,克氏原螯虾均更喜欢逗留在分解腐烂8 d或12 d后的植物碎屑区域,相应分解腐烂8 d或12 d植物湿重降低量也显著更高.6种植物新鲜植株总酚类含量均显著高于分解腐烂后的植株,其中穗花狐尾藻新鲜和分解腐烂后的植株的总酚类含量始终显著高于其他5种植物.结合植物总酚类指标和摄食偏好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对沉水植物的摄食具有选择性,相对新鲜植物更喜摄食腐烂后的碎屑,总酚类不是影响其选择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