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0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88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405篇
海洋学   3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3篇
  1951年   1篇
  1942年   1篇
  1937年   1篇
  1936年   2篇
  193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泛分布于地下水且与人体健康相关,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均存在高水。本文以江西省均村-高兴地区为例,结合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成果开展地下水中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探讨研究区地下水中F-的分布特征与来源。对研究区4个地下水系统中的442个地下水样品的F-、Ca2+、HCO_3^-浓度及pH值、TDS等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各地下水系统地下水中的F-浓度与Ca2+浓度、HCO_3^-浓度、pH值、TDS正相关,含矿物的溶解是地下水中的主要来源,较强烈的地下水交替条件及弱酸性的地下水特征是导致地下水中浓度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刘春华  王威  卫政润  尚浩  张卓 《地球学报》2018,39(3):351-357
依据2006—2016年间采集的区内475件地下水无机分析数据以及钻探岩心易溶盐测试数据,详细研究了微山湖流域高地下水的分布特征和富集机制。结果表明:微山湖流域高地下水的分布有明显的东西分区特征,湖西冲积、湖积平原区有大范围的高地下水,在深度0—40 m的浅层孔隙地下水中,含量以1~2 mg/L为主,仅现代黄河影响带地下水含量小于1 mg/L,金乡、单县、嘉祥局部超过3 mg/L,最大值9.5 mg/L;在深度150—400 m的深层孔隙地下水中,含量以1~1.5 mg/L为主,菏泽—单县条带含量超过2 mg/L,最大值3.5 mg/L。微山湖东冲积、洪积平原浅层孔隙地下水、深层岩溶地下水含量均小于1 mg/L。湖西冲积、湖积平原沉积物中可溶性含量随深度增加而降低。微山湖流域湖西高地下水形成受物质来源、淋滤和蒸发浓缩等三方面因素共同控制,CaF_2的溶解平衡是控制地下水F–含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塔城盆地地下水氟分布特征及富集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城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干旱少雨,蒸发强烈。但相对于新疆其他盆地,塔城盆地地下水水质相对较好,溶解性总固体和F-含量相对较低。为解译这种差异及盆地内高地下水的成因,本文在对盆地地下水样品水化学组分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多种水文地质调查数据,利用数理统计、离子比及主成分分析等手段,研究高水的成因及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受气候以及地质等因素控制,研究区地下水浓度总体较低,高水主要分布于扇前洼地及盆地中部的低洼地带;受承压含水层的顶托补给,地下水浓度呈现出上高下低的垂向分带特征。研究区地下水径流途径短,水循环快,水岩相互作用时间较短,且山区地下水以深径流形式循环补给平原区深层承压含水层,再顶托补给潜水,避免了强烈的蒸发浓缩作用。山前洪积扇地下水富集主要受控于沉积地层中含矿物的风化溶解,而岩石风化、蒸发浓缩、阳离子交换、竞争吸附为平原区地下水浓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黄河下游典型灌区河南段是豫北平原重要的农业种植区。该地区浅层水质整体较差,因常用于作物灌溉或家畜饮用,会对人体健康产生风险,因此对该地区地下水中砷与浓度变化特征和机制的研究将有助于提高对该地区地下水污染的认识水平。本文基于2010年和2020年在灌区范围内采集的327组浅层地下水样品,研究区内地下水砷和分布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比研究十年间灌区浅层地下水中砷、的演化特征,探索分析砷与浓度及空间变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浅层地下水中存在砷与超标问题,2020年浅层地下水中高砷(砷浓度大于10μg/L)和高浓度大于1mg/L)的样品数量分别占总数的26.1%和26.06%。高砷水分布在太行山前洼地与黄河冲积平原等泥沙互层结构的沉积环境中,还原性较强,同时地下水径流不畅,较强的阳离子交换作用使得其所处环境中Ca2+浓度较高。近十年间砷浓度增加的水样占总数31.8%,砷浓度减少的水样占36.7%。砷浓度的增长(减少)是地下水还原性增强(减弱)使得锰氧化物溶解释放(吸附)导致。近十年间不同地区农业灌溉和水源置换等用水方式导致水位变化是引起砷浓度变化的潜在因素。高水主要分布在河南新乡与濮阳的黄河沿线,离子浓度受到沉积物中萤石等钙质矿物溶解影响,使得高地下水出现在低钙环境中。近十年间研究区中离子浓度减少的占总数60.2%,离子浓度增加的占32.1%,整体变化趋势向好,但是高区中离子浓度继续增加。浓度的变化同样受到Ca2+变化影响,在Ca2+浓度降低(升高)时浓度进一步升高(降低)。地下水中升高地区分布在黄河沿线,因此受到黄河水补给影响较大,地下水径流条件较好,阳离子交换作用减弱,使得Ca2+浓度降低,此时地下水中砷浓度受到环境影响而降低,因此研究区增加地区中砷与的分布和演化呈现反向关系。  相似文献   
5.
杨兵  金承胜  刘欣  韦一 《地质学报》2021,95(12):3858-3868
磷是重要的营养元素,与古环境和生命演化密切相关.在埃迪卡拉纪—寒武纪之交,伴随着骨骼化动物的辐射,华南甚至全球广泛沉积了大量磷酸盐,这暗示磷是古环境的变化与生命演化之间关系的桥梁.然而,目前,磷块岩的沉积环境和形成机制尚不明确.为探究磷酸盐富集的沉积环境和形成机理,本文研究了华南寒武纪早期梅树村剖面磷块岩的磷酸盐聚集形式、黄铁矿形态学和稀土元素.磷块岩主要是由结晶磷酸钙、隐晶质磷酸钙和铁氧化物组成.稀土配分模式均为"帽型"配分模式,与沉积物中铁-锰还原带之中的稀土配分模式类似,表明稀土元素遭受了早期成岩的影响.磷块岩中没有草莓状黄铁矿和较低的Ce负异常(Ce/Ce*=0.50~0.82,平均值为0.70),暗示磷块岩沉积于氧化/次氧化的沉积环境.Eu元素未发生异常(Eu/Eu*=0.92~1.08,平均值为0.98),暗示磷块岩可能未受到热液作用的影响.较高的Y/Ho比值(55.3~74.5,平均值为63.6),与海水Y/Ho比值相似,表明磷块岩来源于海水.鉴于华南寒武纪早期广泛的氧化事件、缺氧分层的海水化学结构和上升流活动,本文认为磷块岩的形成源于氧化背景下较高的磷酸盐浓度和深部还原环境中的磷酸盐随上升流活动携带至氧化-次氧化浅水区域.  相似文献   
6.
是煤中有害元素之一,燃煤型排放造成的污染已经对人类的健康安全构成威胁。研究煤中赋存状态及其沉积环境,对掌握高煤分布规律及控制燃煤造成的排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沁水煤田内6座煤矿15号煤样品的分析发现:煤中含量与灰分显著相关,与黄铁矿硫、有机硫无相关关系,表明煤中主要以无机物形式赋存,且与含硫矿物无关;与钾、镁、硅、铝等元素含量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表明有可能的主要赋存形式为金云母、金云母等矿物,以及以吸附存在于高岭石、勃姆石、伊蒙混层等黏土矿物中;与钙、磷元素含量无显著相关性,表明不以磷灰石、含羟基磷灰石等矿物大量赋存。此外,通过对沁水煤田15号煤的沉积环境分析发现,弱还原环境、较低盐度、偏酸性、较强的水动力条件有利于该区域煤中的富集。  相似文献   
7.
冀中南平原土壤氟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研究了冀中南平原土壤的地球化学特征,并探讨其控制因素。冀中南平原整体含量较高,且分布不均匀,具有明显分带性,分别出现4个高带和4个低带。在该区的分布明显受自然地理、地质因素和人为因素控制,且以自然地理、地质因素为主。在自然地理、地质因素中地貌起主导作用,而在人为因素中化肥为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8.
安达市是饮水型中毒高发区,分布面积大;控制安达市中毒的主要因素有地形地貌、地质、地球化学环境、水文地质及水化学环境等条件,通过对比分析含量与地质环境的关系,提出了饮水型中毒病区防病改水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双辽市中毒病区与非病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均处于重碳酸型水带内。病区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处于元素迁移—富集的过渡阶段或元素富集阶段的初期,其水化学类型呈现由HCO3→HCO3.Cl→Cl.HCO3型水的分带性展布,地下水溶解固体浓度为0.5~2.0 mg/L;非病区则处于元素迁移阶段,其水化学类型则为单一的HCO3.Ca型水,地下水溶解固体浓度一般均低于0.5 mg/L。地方性中毒的分布与区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此种关系虽然不可作为病因看待,但仍可当作一种环境标志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0.
F既是重要的岩浆挥发分,又是重要的助熔剂和矿化剂,同时也是克拉克值较大的元素之一,并且在(铝)硅酸盐熔体中高度可溶。本文从F的常见工业矿物和主要赋存形式、分配行为的多样性、对其它元素分配行为的影响、矿化作用(即亲元素在热液体系中的化物络合形式、存在环境和沉淀机制等)、萤石和冰晶石的溶解及沉淀机制以及富F岩浆一热液体系的成矿专属性及特征6个方面探讨了F的地球化学成矿作用。结论认为:F必须有能力大量进入与花岗质或伟晶岩质熔体共存的含水流体相中才具有进一步的成矿学意义,云英岩化、钠长石化、含黄玉—萤石石英脉、具有较高F/CaO比值的残余熔体以及F在高度演化花岗质岩浆中的过饱和等因素均可能导致含矿富F热液的出溶;但总体上,富F岩浆—热液体系具有成矿专属性的原因之一仍在于:F首先通过对熔体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间接支配着高场强亲元素如W、Sn、Nb、Ta、REE、U等的热液成矿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