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李雪燕 《地球》2021,(1):74-80
大别山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东西绵延约380公里,南北宽约175公里。战国时期地理著作《尚书·禹贡》记载:“幡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至于大别,南入长江。”1000年前,“诗仙”李白登山赞叹“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此山大别于他山也。”大别山由此而得名。因其显著的地质科学意义和珍奇秀丽的地质景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高度融合,2018年4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授予“黄冈大别山世界地质公园”称号。  相似文献   
2.
荥泽是我国古代的一个著名湖泊,是我国经典地理著作《禹贡》记载的湖泊之一,其产生年代、形成环境及地理位置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本文以文献记载为线索,通过野外实地调查,从地质构造、地层分布和古地理环境诸方面,对荥阳地区槽状洼地内的湖相地层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根据该地层的14C测年数据,认为这一湖相地层是由《禹贡》济水"入于河,溢为荥"的古湖泊所形成,因此将这个古湖泊称作禹荥泽.这个古湖泊实际上相当于当时黄河的一块天然滞洪区.  相似文献   
3.
任美锷 《地理科学》2002,22(5):543-545
我国古籍所载黄河下游最早河道有禹贡河和山经河,它们在今郑州以北均沿太行山东麓北流。其原因可能与公元前4280年太行山大地震有关。  相似文献   
4.
由于番禺B洼钻井数量较少,加之已钻井揭示古近系含砂率高,且受限于三维地震资料尺度和分辨率,导致对深层古近系诸如沉积相、井旁构造及物源等等各种地质问题缺乏深入了解。鉴于FMI成像测井技术在解决诸多地质问题中的优异表现,在研究区进行了应用,得到了4项研究成果:准确识别出了恩平组、珠海组和珠江组的岩石类型、沉积构造类型和沉积环境;在古近系地层中识别出了大量的微断层、高阻缝和高导缝;获得了交错层理倾向的统计数据;得到井旁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此外,还获得了2点启示:推测FMI图像上解释出的微断层和微裂缝促进了油气在深层的垂向输导,非常合理地解释了成藏事实;该井古近系储层在埋深较大的情况下也能有较好的物性。简而言之,由于此次FMI成像测井在番禺B洼的成功应用,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和有益的启示,这些有价值的资料将大大降低今后勘探的地质风险,极大推动了该区古近系的勘探进程。  相似文献   
5.
禹荥泽古地理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禹荥泽"是指记载于我国最早地理学专著《禹贡》中的分布于今荥阳地区的一个古湖泊,距今约7000~3000年。由于《禹贡》的有关记载过于简略,时间又久远,所以,后世文献中关于荥泽的地理位置、存在时代、产生与消亡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根据2年多来的野外实地调查成果,从地质、地理和水文角度论证了禹荥泽的存在、产生条件、赋存环境和地理位置,并将它和《禹贡》之后历史文件中出现的荥泽作了多方面对比,厘清了两者之间的本质差别。  相似文献   
6.
“荥泽”古湖曾被大量史书文献记载,现已消亡,郑州周边地区地表以下0.60~27.00 m范围内存在不同厚度的湖沼相地层,岩性主要为灰黑色淤泥、淤泥质细砂,灰黑色淤泥质黏土、灰褐色黏土、灰褐色粉砂质黏土、灰黑色黏土质粉砂等等。通过岩矿鉴定、孢粉特征分析、同位素年代学、粒度分析、磁化率分析等手段对沉积物进行了系统研究,初步得出该古湖泊的形成可能始于晚更新世晚期,8000~3000 a BP曾大范围存在,沉积中心位于贾河村附近,古湖泊水源来自于黄河洪水和地表水径流的补给。沉积记录了“荥泽”古湖形成前期—形成期—鼎盛期—动荡衰退期—消亡期的全过程,结合地貌和史书古籍记载、各个时期的考古遗迹点位置、湖沼相层测年数据,初步界定鼎盛时期湖泊的西边界和南边界,分别位于荥阳市汜水镇和管城回族区十八里河镇、南曹乡附近。初步估算鼎盛时期湖泊面积超过1000 km2。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