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2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娜  张晓清  袁伏全 《中国地震》2018,34(4):695-703
采用时间序列的"传染型余震序列"(ETAS)模型系统估算了青海地区地震序列参数,并对地震序列的震后早期特征进行分析。采用"自然边界法"选取了2009年以来青海地区9个地震序列,利用"震级-序号"法确定了每个地震序列的完整性震级M_c,并对每个地震序列进行估算。研究表明,截止震级选取对地震序列参数的影响很大,在应用中需谨慎。α值和p值的稳定时间与序列的主震震级间没有明显的关系,主震震级较大的地震序列,序列参数的稳定时间可能较短;主震震级较小的地震序列,序列参数的稳定时间也可能较长。同一个地震序列,α值和p值的稳定时间与不同截止震级间也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最后给出了研究区域地震序列参数的最长稳定时间和最短稳定时间。  相似文献   
2.
简要叙述了青海地区6个钻孔应变台站的观测概况,通过分析,认为主要存在观测技术系统和观测环境变化这两类干扰。在排除各类干扰后,发现只有乐都台和湟源台在汶川地震前出现了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3.
青海表土花粉分布规律及其与植被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青海地区63个样点进行植被调查及表土样点分析结果显示:青海地区山地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高山灌丛-灌丛草甸、温带草原、灌木-半灌木荒漠及高寒荒漠植被区均有相对独特的花粉组合特征。乔木类中桦呈超代表性,云杉、柏、杨属呈低代表性;灌木、草本中白刺、沙拐枣、柽柳呈低代表性,蒿、藜、麻黄呈超代表性,蔷薇科金露梅、银露梅在自身为优势种的落叶灌丛群落中呈低代表性,在针阔叶林、灌丛草甸过渡带中呈适中代表性。禾本科、莎草科、菊科、豆科、十字花科呈低代表性。A/C值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变化幅度较大,但数据组显示A/C值中位数值由半干旱向干旱植被区逐次降低,如草甸和草原为4.14,高山灌丛为2.93,荒漠草原为1.22,荒漠灌丛为0.13,荒漠戈壁为0.05。可见,A/C值能很好地反映环境干湿程度,是环境干旱程度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4.
针对青海地区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大地控制网的现状,从GPS控制网设计与布测、数据处理、控制网质量检测和成果管理等方面对青海地区三级GPS大地控制网的建立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在高原困难地区建立GPS网的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5.
青海地区强震震例研究表明,地震活动图像演化过程对强震的孕育有较好的预示作用。研究了青海强震孕育不同阶段地震活动呈现出的几种清晰稳定的演化图像,对未来强震的时、空、强预测均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了异常前兆信息量的直接计算法,实现了各种观测资料前兆异常的无量纲前兆信息量转换。用该方法对甘、宁、青地区5种观测手段共92个测项的5日均值一阶差分相关异常进行了前兆信息量计算。通过24次5级以上相关地震的回顾性分析研究,求得了92个测项的有效单位异常平均信息量,为前兆标志体系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又通过7次7级以上相关地震前兆信息量变化特征的统计,给出了一组预报地震三要素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马玉虎 《高原地震》2007,19(4):20-24
应用检测地震活动水平相对变化的区域-时间-长度算法(RTL算法),分析研究了青海地区有相对较完备小震资料的14次6级以上震例。结果表明,该区6级以上地震发生前在源区或近源区大约120km半径的空间尺度内,‰值能检测到明显的1年内和2年内时间尺度的中期地震活动异常,地震活动增强的“上升型”异常和地震活动平静的“下降型”异常各占一半。  相似文献   
8.
青海省是一个以少数民族广泛分布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南界川边的阿坝、甘孜两个民族自治州,东南为甘南藏族自治州,东邻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则居于其西北,东部及东北部与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兰州市、河西走廊等地相依,青海高原为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海东部河湟地带处于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区域.因此,作为一个研究单元青海具有典型意义,地理学界和历史学界对这一特殊区域均较为关注,相关学术成果丰富.然而,遗憾的是,较之东部已经逐渐精耕细作的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由于学术兴趣或学养以及其他种种原因,以历史地理视角治青海学术的研究并不多见,系统论述历史时期青海经济发展与布局,并探讨其人地关系的成果则告阙如.2011年11月,四川大学出版社推出陈新海教授的新著《青海地区历史经济地理研究》,相关状况始有所改观.由于其选题及学术价值,该著作刊行还获得了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全书约30万字,由绪论、青海地区的自然环境、汉代以前青海地区的环境与经济、青海农业经济的兴起与衰退、青海农业经济的恢复、青海农业经济的发展、青海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青海城镇的初步发展、青海城镇的发展与环境、青海地区的游牧部落与畜牧业经济、青海灾异状况的整理与研究、结语等部分构成,结构合理,井然有序,文笔流畅,宏观论述与个案探讨兼顾,行文亦颇富匠心.  相似文献   
9.
10.
以近年来InSAR技术在地震灾害领域的应用研究为基础,综述了InSAR技术应用于青海地区的研究进展,并利用ALOS PALSAR数据和Sentinel-1A卫星数据对2010年玉树7.1级、2016年门源6.4级、杂多6.2级地震的InSAR数据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显示:玉树7.1级地震和门源6.4级地震地表形变比较明显。其中,玉树7.1级地震地表形变长轴达60 km,门源6.4级地震地表形变长轴达30 km,杂多6.2级地震地表形变比较模糊,长轴约10 km;干涉条纹与震级、震源深度以及震源机制解性质等都有着明显的相关性,不同性质的地震断层引起的地震破裂在干涉图上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