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9篇
海洋学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山湖是紧邻长江的通江型富营养化湖泊,是国家级湿地公园.为切实了解该湖在以鲢、养殖为主的情况下浮游植物结构特征,于2017年9月-2018年8月对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开展了监测.监测结果表明武山湖水质全年处于轻度富营养到重度富营养水平之间;12次共采集浮游植物7门100种(属),浮游植物优势种共有23种,其中蓝藻门有9种,绿藻门有8种,硅藻门和隐藻门各有3种.夏季和秋季蓝藻门优势种最多且优势度高,冬季和春季绿藻门和硅藻门优势种多且优势度高.武山湖浮游植物每月优势度最大的种类主要有蓝藻门微囊藻和细小平裂藻、绿藻门小球藻以及硅藻门小环藻.浮游植物生物量峰值出现在6月,达34.77 mg/L;丰度峰值出现在7月,达341.46×106 cells/L.冗余分析(RDA)和线性相关分析均表明浮游植物丰度和生物量与总磷、温度和pH均呈显著正相关,且蓝藻门生物量和丰度以及优势属与总磷和温度均呈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武山湖浮游植物丰度和生物量在夏季均很高,发生蓝藻水华的风险较大.相对于氮,磷是更重要的限制浮游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  相似文献   
2.
淀山湖主要放流鱼种鲢和鳙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2006-2008年淀山湖鲢标记回捕数据以及刺网调查数据,研究了淀山湖鲢的生长,根据鱼类体长推算公式分别推算出鲢的生长指标;并计算出淀山湖鲢的体长体重关系和肥满度.体长和体重关系分别为鲢:W=6×10-5 L2.8371,(n=216,R2=0.8886);:W=5×10-5L2.5609,(n=55...  相似文献   
3.
鲢鳙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1990年4—7月,在武汉东湖运用围圈的方法,研究了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ac)、(Aristichthys nobilis)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观察表明:在鲢混养的围圈中,原生动物和小型轮虫的数量较多,而甲壳动物和大型轮虫较少。在无鱼的围圈中,结果正好相反。就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而论,无鱼的两个围圈(55.035mg/L和38.374mg/L)比鲢混养的两个围圈(3.028mg/L和3.490mg/L)高得多。甲壳动物(无节幼体除外)的体长频度分布表明:在无鱼的围圈中,大型甲壳动物的频度比有鱼的围圈高得多。围圈实验表明:鲢的摄食促进了浮游动物向小型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营养物供给量较大的实验条件下,鲢、放养明显地改变了微型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代谢和理化环境,以致实验后期单养和鲢、混养系统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微型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密度的增长不完全由营养级联效应所致,但初级生产力的组间差异可大致依据营养级联假说来解释。实验结果认为,以提高鱼产量为目标的鲢、高密度放养,对加速营养物来源丰富的天然水域的富营养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鲢、放养使微型生态系统的水柱氮、磷浓度和磷的分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至实验结束时,各实验组的水柱颗粒磷、总磷和氨氮浓度都比对照组高,而正磷酸盐浓度和沉积物磷的量均低于对照组。这种变化以单养系统为最大,其次是鲢、混养系统,鲢单养系统的变化最小。微型生态系统中正磷酸盐浓度同浮游动、植物密度和初级生产力显著相关,氨氮浓度同所述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则多半与正磷酸盐相反。实验观测期间浮游植物密度与总磷浓度之间存在营养级联假说所预见的下行影响,实验结束时二者之间却有上行影响的趋向。根据实验观测结果认为,微型生态系统营养物(尤其是磷)水平的变动,主要是鲢、的摄食改变了系统的群属结构和代谢强度的结果,同时反映了实验鱼对系统中营养物再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根据1989年的调查资料,研究了山东省20座大、中型水库鲢、的生长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将进水量、集雨区土壤肥力、总氮、总磷、硬度、电导率、化学耗氧量、浮游植物生物量、浮游动物生物量等9项标志水域鱼产力的环境条件,分成基础条件(指前二项)、化学条件和生物条件三个层次分别考查其与鲢、的生长关系。提出的这三个层次都对生长有显著影响,达到或接近于强相关。通过逐步回归得出的复回归模式则更表明生长与这些条件的相关高度显著。指出在像当前山东省大多数水库这样,鱼的密度显著小的情况下,鱼的生长情况可以作为概略评价水域鱼产力的一个相对指标。  相似文献   
7.
富营养化湖泊中的鲢、鳙控藻问题:争议与共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其根  张真 《湖泊科学》2016,28(3):463-475
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的治理方向正在从污染控制走向湖泊的生态修复与管理,因此以鲢、为主导的非经典生物操纵技术受到了关注和重视.然而,鲢、控藻的研究有成败两方面的案例,导致人们对能否利用鲢、控制富营养化湖泊中藻类的过度增长的看法仍有分歧.本文通过对国内大量相关研究案例进行剖析,指出了导致鲢、控藻试验产生不同结果的可能原因,提出了对鲢、控藻研究可以得到的共识,以便为我国湖泊环境的管理和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千岛湖水华发生与主要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藻类水华的发生通常被认为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或表征。然而这种对水华发生机制的经典理解却不能很好地解释千岛湖在营养盐较高时没有发生水华而在较低时却发生了水华的现实。通过对千岛湖发生水华前后与其相关的主要生态因子所做的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千岛湖发生大面积水华时的水体营养盐(TN和TP)含量、水位和银鱼生物量等指标均没有与水体历年(1993~1997年)未发生水华时的相应指标存在显著差异(P>0.05);同时也有证据表明,水体浮游动物密度在水华发生前后出现显著差异的可能性很小,且水体也仍处于中营养程度。只有鲢生物量在发生水华时显著小于没有发生水华时的历年生物量平均值。此外,温度也常被认为是诱发水华暴发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但分析认为,水温是周期性变动因子,千岛湖历年的水温并没有显示1998和1999年有任何异常。综合上述分析后认为,千岛湖1998、1999年大面积水华的发生,可能与水体中鲢生物量的显著减少有密切关系。但银鱼的大量存在,遏制了浮游动物的数量,使低鲢生物量和低浮游生物量同时出现成为可能,从而也可能成为导致水华发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鲢、鳙摄食能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于1990年7月-1991年10月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鲢、的摄食能力。结果表明,鲢对水中浮游植物的摄食能力较的大,但对浮游动物的摄食能力较的小,对于直径约70μm的食物颗粒两者的摄食能力相当。  相似文献   
10.
放养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Aristichthys mobilis)控制富营养化湖泊蓝藻水华暴发是当前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为评估富营养化初期湖泊鲢、控藻的生态效果,2016年在洱海红山湾开展原位围栏鲢、控藻实验,对围栏内外的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水环境因子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测定了围栏内鲢、的生长及摄食节律.结果表明:围栏内鲢、呈现匀速生长,围栏生存环境适宜.根据Egger''s模型估算鲢、的日摄食量分别为24.96%和18.18%,鲢的日粮高于;滤食率结果表明,鲢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率高于(分别为3.01和2.19 L/(g·h),而对浮游动物的滤食率高于鲢(分别为18.61和13.54 L/(g·h)).研究期间,围栏内外水体理化因子无显著差异;但围栏内外微囊藻生物量差异明显,并且在7月达到生物量峰值(围栏内为1.7 mg/L,围栏外为2.4 mg/L).鲢、对浮游植物的优势种类——微囊藻和隐藻有明显的削减效果,6-8月逐渐上升并在8月达到最高(64%);当浮游植物优势种由微囊藻替换为硅藻门和绿藻门的种类时,鲢、的削减效率不明显(10-11月为负值).此外,鲢、放养显著降低了浮游甲壳动物的总生物量和枝角类生物量.因此,结合实验结果得出,鲢具有更高的控藻能力,尤其对微囊藻水华,但同时具备了较高对浮游甲壳动物的削减能力,需要进一步分析富营养化初期湖泊——洱海中实施非经典生物操纵的适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