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1篇 |
免费 | 7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篇 |
地球物理 | 430篇 |
地质学 | 18篇 |
综合类 | 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19篇 |
2006年 | 18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23篇 |
2003年 | 24篇 |
2002年 | 37篇 |
2001年 | 22篇 |
2000年 | 20篇 |
1999年 | 29篇 |
1998年 | 31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18篇 |
1995年 | 25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5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1篇 |
1979年 | 8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地震预报具有明显的双重属性:科学性和社会性。该文着重对地震预报科学性的问题做了评述,强调地震预报必须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科学的观测资料为基础,以预报经验为借鉴。文中对当前中国地震"活跃期"与"平静期"的划分以及根据地震前兆持续时间将地震孕育过程划分"长、中、短、临"四个阶段和相应的地震"渐近式"预报程式,和"以场求源"的预报思路做了简要的评论。此外,强调论及地震预报必须以浅源地震发生的物理实质及对孕震物理过程的基本认识作为思考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比研究华北地区部分中强以上地震震前地震非均匀度异常与区域地震前兆观测群体异常的变化过程,发现两者在地震前的异常时空演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在时间上,部分地震震前的地震非均匀度异常出现后,半年左右前兆观测异常在数量上将出现一次较大幅度的增加;在空间上,前兆异常展布范围与地震非均匀度异常范围大体一致。研究结果表明,地震非均匀度(GL值)在强地震前出现的异常变化从震例的角度,表明可能与局部应力场变化有关。地震非均匀度和前兆群体异常的这种准同步变化,可能对判定地震孕育进入中短期阶段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回顾和总结了地震波方法在青海省地震预报工作中的研究应用情况,提出了影响该方法应用的问题,介绍了利用数字地震波形资料开展研究的优点,同时也介绍了深入开展地震波研究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5.
6.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 000个观测站的GPS非连续观测区域网分别在1999年、2001年、2004年、2007年和2009年作了5次观测。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震中(31.0°N,103.4°E)恰好在区域网GPS观测站密集的地区。区域网长期、多期GPS观测可降低年周期变化影响,有利于获取此次地震前后的垂直位移趋势变化。简要讨论了GPS垂直位移观测的精度。分析了垂直位移观测的主要干扰——地面沉降,特别是华北地区因大量抽取地下水产生的严重地面沉降。为获取汶川地震前垂直运动信息,首先剔除因大量抽取地下水产生的大幅度沉降干扰结果,通过趋势面分析中国大陆垂直位移空间分布,显示了3个垂直位移沉降最显著区域。对比分析表明,临近汶川震区的沉降区,未见大量抽取地下水干扰影响。汶川地震前1999—2007年区域网GPS观测站得到的垂直位移表明,汶川地震紧临显著沉降区的西北侧,龙门山断层北段垂直运动闭锁。该沉降区与另两个沉降区的时空变化明显不同,也与区域网水平应变异常区的空间分布不同,但该沉降区与区域网水平应变异常区同时出现。大幅度同震垂直位移集中在龙门山断层北段震前垂直位移闭锁区。这些事实表明,汶川地震前GPS观测到的紧临震中的沉降区及垂直运动闭锁区与汶川地震的发生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8.
地震事件一般具有离散性,即它们的发生和转移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间隔。当孕震系统处于平衡(或正常)状态时,系统状态变量X(这里以地震活动性为例)的时间序列概率分布表现为单峰型(如泊松分布);其时间间隔(或等候时间)Δt分布可用负指数分布来描述。当系统处于非平衡(或异常)状态时,X的概率分布表现为双峰型或多峰型,其时间间隔Δt(或空间间隔ΔS)可采用幂函数关系来描述。可以计算X的1~4阶矩统计参数识别X的概率分布性质,进一步判断系统所处的状态。根据这个思路,本文尝试针对地震活动性的群体概率特征,探索研究地震活动系统时间和空间结构的演变以及正常和异常状态的辨别,并将这些方法应用于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及其余震趋势和强余震预测实践。 相似文献
9.
10.
地震台站工作人员 ,在进行观测资料分析、地震预报研究过程中 ,往往会遇到的几个问题 :1、手段单一 ,对于前兆现象无法全面表述。 2、如何识别异常与地震之间的关系。 3、如何兼顾点和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