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03篇 |
完全免费 | 1939篇 |
专业分类
地球物理 | 2642篇 |
出版年
2022年 | 66篇 |
2021年 | 92篇 |
2020年 | 102篇 |
2019年 | 101篇 |
2018年 | 120篇 |
2017年 | 109篇 |
2016年 | 118篇 |
2015年 | 91篇 |
2014年 | 121篇 |
2013年 | 110篇 |
2012年 | 96篇 |
2011年 | 114篇 |
2010年 | 107篇 |
2009年 | 103篇 |
2008年 | 117篇 |
2007年 | 106篇 |
2006年 | 108篇 |
2005年 | 67篇 |
2004年 | 75篇 |
2003年 | 67篇 |
2002年 | 51篇 |
2001年 | 51篇 |
2000年 | 52篇 |
1999年 | 50篇 |
1998年 | 88篇 |
1997年 | 62篇 |
1996年 | 52篇 |
1995年 | 52篇 |
1994年 | 47篇 |
1993年 | 48篇 |
1992年 | 53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湖泊比较集中的地区。该地区绝大多数湖泊为浅水湖泊,所有的城郊湖泊都已经富营养化,其他湖泊的营养状况均为中营养-富营养,处于富营养化的发展中,这些湖泊富营养化的原因同流域上的人类活动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工业,农业和城市生活污水正源源不断地向湖泊中排放。另一方面,人类通过湖泊围垦、湖岸忖砌,水产养殖等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减少营养盐输出途径。国际上对于浅水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经验表明,即使流域上的外源污染排放降到历史最低点,湖泊富营养化问题依然突出,其原因与浅水湖泊底泥所造成的内源污染有关。动力作用导致底泥悬浮,,影响底泥中营养盐的释放,也影响水下光照和初级生产力。控制浅水湖泊富营养化,除了进行外源性营养盐控制之外,还必须进行湖内内源营养盐的治理。治理内源营养盐的有效途径是恢复水生植被,控制底泥动力悬浮与营养盐释放。而要进行水生植被恢复,必须进行湖泊生态系统退化机制及生态修复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2.
3.
根据2005-2006年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的监测结果,结合历史监测记录,评价了近5年来太湖富营养化的趋势.结果显示,从2000年以来,太湖的富营养化状况有加重趋势.主要表现在:1)与历史监测资料对比,近5年来无论梅梁湾还是湖心区,夏季水体TN、TP含量均呈增高趋势,如1992-2001年,太湖湖心区夏季(6-8月份)水体TN的平均值为1.706 mg/L (范围1.238-2.266mg/L),而2002-2006这5年间该平均值为2.344mg/L(范围1.924-2.717mg/L),明显高于前10年(p=0.005),另外,同期湖心区夏季的水体透明度则明显下降(1992—2001年夏季平均值为0.63 m,而2002-2006年则为0.34 m,p=0.003); 2)从野外调查看,太湖夏季水华暴发的范围越来越大,从2000年以前的梅梁湾、竺山湾及部分湖西区为主,发展到2006年的整个西太湖,夏季暴发水华的面积占太湖总面积的一半以上,且一年中出现水华的时间越来越长,水华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微囊藻水华为特征的藻型生态系统在大太湖似乎越来越稳定;3)近年来太湖沉水植物分布区的面积有所下降.研究表明,太湖近年来富营养化的现状不容乐观,原因可能与近几年异常的气候和水文条件有关,也可能与水草区的不断破坏而减弱了微囊藻水华的生态竞争有关,应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4.
5.
本文论述了溶解氧、pH、温度和沉积物中微生物作用对太湖五里湖区沉积物磷释放的影响,以及在pH为8.4、好氧和厌氧二种状态下沉积物释放试验后滤液对斜生栅列藻(Scende es(?) obliq(?))和羊角月芽藻(Selena(?) ca(?))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溶解氧降低、pH和温度升高、微生物作用有利于沉积物磷向水体释放,与湖水组相比,厌氧状态下沉积物磷释放后滤液能显著促进斜生栅列藻增长,但不能促进羊角月芽藻增长,好氧状态下沉积物磷释放后滤液均不能促进二种藻类的增长。 相似文献
6.
7.
由于人口增加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淡水生态系统日益退化,特别是富营养化问题,已严重威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类健康,如何在强污染负荷下修复水生态系统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总结了自1990年以来在淡水湖泊中进行的物理生态工程(Physico-Ecological Enginnering ,PEEN)实验研究实践,主要结论O 为:(1)地表水环境治理的主要目标是修复为稳定健康的水生态系统;(2)主要方法是与污染源治理相结合实践物理生态工程IPEEN)和生物环保产业(Bio-Environmental Enterprise,BEE);(3)实现目标的主要途径是星火燎原,从局部到大范围乃至全流程;(4)实现目标的主要关键是抓住四个环节(4M);高等水生植物(Macrophyte),宏观颔生学(Macro-bioimitation), 微生物(Microorganism),及管理(Management).(5)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美好未来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实现。 相似文献
8.
利用恒温震荡器构筑的模拟扰动环境,研究了太湖水-沉积物界的磷释放和吸附行为。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的磷酸盐释放作用在模拟扰动条件下并不十分明显,在低强度的扰动条件下未观察到释放现象,模拟高强度扰动后,出现一个相对较强的释放过程,最大释放时沉积物上覆水浓度约为低强度扰动时的3倍,最大释放时间(Tmax)可能受磷酸盐形态分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相比较而言,磷酸盐的吸附作用表现得十分明显迅速,沉积物上覆水磷酸盐浓度在0.5h后分别0229mg/L和l0.215mg/L下降为0.05mg/L和0.013mg/L,可以看出当上覆水磷酸盐浓度较高时,吸附作用的强度远大于释放作用,在25℃,模拟中等强度(100rpm)的模拟扰动条件下,当初始磷酸盐浓度为1.01mg/L时,梅梁湾和五里湖的表层沉积物吸附容量分别为每克千重吸附0.04mg和0.050mg磷酸盐,这种较高的吸附能力对浅水湖泊的磷酸盐缓冲作用能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以太湖梅梁湾1992-1999年的连续监测资料为基础,运用多元逐步回归统计方法,选择水温等15项环境理化因素与藻类叶绿素a、藻类总生物量和微囊藻生物量等3项生物因素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找出与生物因素显著相关的环境因子,建立多元逐步回归方程,预测梅梁湾藻类生物量的变化情况,初步进行了梅梁湾蓝藻水华的预测预报,结果显示,水温和总磷为梅梁湾藻类总生物量的显著相关因子,水温、硝态氮和总氮为微囊藻一物量的显著相关因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