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7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地震勘探仪器呈现小型化、无线化、智能化发展趋势,传统操作平台无法满足便携式勘探仪器使用需要.因此本文利用Android移动设备便携性、普及性高,用户基础好的特点,实现了基于Android平台的无线微震采集站布站与监控软件.该软件在大范围野外施工中,为施工人员提供包括定位、测距、测角、网络监测等全程可视化布站功能,同时提供监测施工中小型、大型微震采集站阵列实时网络情况,以及采集站状态的智能控制、数据实时监控等功能.经过施工测试,软件稳定性好、便携性高,极大提高野外施工效率.  相似文献   
2.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Antarctic sea ice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both the generation mechanisms and the signal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seisms. This link paves the way for seismological investigations of Antarctic sea ice. Here we present an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state of seismological research about microseisms on Antarctic sea ice. We first briefly review satellite remote-sensing observations of Antarctic sea ice over the past 50 years. We then systematically expound upon the generation mechanisms and source distribution of microseisms in relation to seismic noise investigations of sea ic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tarctic microseisms and relationship with sea ice variations are further analyzed. We also analyze the continuous data recorded at seismic station BEAR in West Antarctica from 2011 to 2018 and compare the microseism observations with the corresponding satellite remote-sensing observations of Antarctic sea ice. Our results show that:(1) the microseisms from the coastal regions of West Antarctica exhibit clear seasonal variations, SFM with maximum intensities every April-May and minimum intensities around every October-November; while DFM intensities peak every February-March, and reach the minimum around every October. Comparatively, the strong seasonal periodicity of Antarctic sea ice in better agreement with the observed DFM; and (2) microseism decay is not synchronous with sea ice expansion since the microseism intensity is also linked to the source location, source intensity (e.g., ocean storms, ocean wave field), and other factors. Finally, we discuss the effect of Southern Annular Mode on Antarctic sea ice and microseisms, as well as the current limitations and potential of employing seismological investigations to elucidate Antarctic sea ice variations and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3.
冯德益 《华南地震》1996,16(4):1-10
利用反映震级-频度关系的参量C值,η值,b值和b值谱以及反映地震空间分布的森下指等研究了近海地震活动的一些主要特征,发现近海强震前地震活动性指标及图象的变化特征与陆地上强震前的特征存在一定差异;给出了新研究的可用于近海及滨海地区强震预报的短期和临震  相似文献   
4.
闽南漳州沙建温泉区的微震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2年9-12月,在漳州温泉区布设了台网进行微震观测。结果表明,在漳州及其以北的沙建温泉区一带均有微震与小震群活动,震级为Ms=-1~1级,震源为3-14km。用震源的分布、震源机制解和微震综合断层面解的结果,研究了地质断裂的现今活动性及其与温泉的关系。认为区内东西向与北东向断裂是控制温泉分布的主要构造,而北西向断裂则是温泉的涌水构造。经探明,在有浅层热储的漳州市以及地质断裂发育的沙建地区,地震波速与介质泊松系数均低于正常值。此外,台网尚观测记录到一些异常的振动现象。根据地震的综合信息,探讨了研究区微震活动与水热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一维简化地球模型下,推导了台风脉动应力公式和应变公式,计算了台风脉动应力量级,统计了台风与地震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关系,并对两个震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台风产生的脉动对地震有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6.
汶川地震前地脉动信号的单台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汶川地震前,我国及周边地区地震台站记录的地脉动信号显著增强,对这段时期内的地脉动信号进行频谱分析发现,它们的能量主要集中在0.20Hz附近.通过单台法对该频段信号进行定向,发现多个大陆和海岛台站记录的地脉动信号来源方向均指向我国东部海域,且方向变化与同期的威马逊台风路径保持很好的一致性.结合已有的地脉动信号强度随与台风...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一种基于光学干涉原理,用地震波代替光波进行地震成像的一种新的成像方法:地震干涉成像方法。用这种方法进行微震定位的特点是不需要进行初至拾取,观测系统也可以使用任意阵列检波器。模拟了一个地下震源的二维时间延迟记录,编制了基于C语言的震源定位程序,对接收的记录使用此方法进行成像。通过程序运行结果验证了此方法的可行性,且定位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坚硬顶板诱发煤体冲击破坏的微震效应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TDS-6微震采集系统测试了忻州窑煤矿组合煤岩试样变形破裂直至冲击破坏过程中的微震信号,特别是冲击破坏前后微震频谱的变化规律.采用SOS微震监测系统,对忻州窑煤矿8929工作面冲击矿压的微震活动规律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1)冲击前兆信号呈现低频特征,随着与主震间隔的时间越短,主频越低.主震信号频谱较宽,但低频(0~50 Hz)成份增加,余震信号呈现高频特性.(2)微震信号的频次、累积能量与主频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尤其当工作面顶板来压以及诱发冲击矿压时,微震信号的主频达到最低值.(3)现场监测表明,冲击前兆微震信号的主频为0~50 Hz,且振幅较低.冲击主震信号频谱较宽,但较低频(0~20 Hz)成份明显增加,同时振幅达到极值.余震信号主频为0~200 Hz,呈现高频、低振幅特征.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MS8.1大地震前新疆地区宽频带地震仪记录到的异常扰动事件.新疆地震台网在发生强震的前三天记录到了强烈的扰动信号.由于新疆地震台距离昆仑山大地震的震中很近,因此该震前扰动的成因备受关注,一直被认为可能是与大地震相关的慢地震事件,可能是大地震的某种前兆现象.本研究扩大了观测异常扰动事件的范围,分析了欧亚大陆187个宽频带地震仪在2001年11月的观测记录,发现这些地震仪在11月10—12日期间都记录到了时频特征类似的强扰动信号,其中最强的扰动信号出现在挪威台站KONO.调查研究发现挪威海域在11月10—12日期间出现了一次超强北极风暴,我们对扰动源位置初步定位后发现大地震前欧亚大陆各台站记录的最大扰动信号主要来源于挪威西南海岸.本文的研究结果确认昆仑山大地震前新疆台网记录到的强烈震前扰动信号不是与大地震相关的慢地震事件,而是挪威海域北极风暴激发的微地震(地脉动).本文进一步研究表明北极风暴激发的地脉动可显著影响中国大陆的地震和重力观测.在分析中国大陆地震台网记录的强扰动信号时,北极风暴的影响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10.
旱灾的地气环流形势分类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成青燕  汤懋苍  赵红岩 《高原气象》2009,28(6):1490-1497
旱灾与地气环流有很好的相关, 根据对近50多年旱灾成因的普查, 可将形成旱灾的地气环流形势分成4类: (1)大地冷涡; (2)月(季)际地温的大片负变温区; (3)大震前的大旱(旱震关系); (4)强震地热涡出现之后的地冷涡区。研究发现, 大地冷涡因其波长较长, 故移动缓慢, 造成的干旱一般均较严重。T′32的月际负变温区一般是表示该地区地下热活动减弱, 故可预测下月将少雨; T′32的季际负变温区, 同理也可预测下季将少雨。强地震对正常地热活动是一个强干扰, 我国的大旱大涝几乎均与强地震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