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1.
利用2020年6月26日于田MS6.4地震序列的震相和波形数据, 对地震序列进行重定位并反演了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结合2008年至今的全球矩心矩张量解数据, 反演了西昆仑块体和柴达木—祁连块体间边界地区的应力场。 综合分析研究结果发现: 2020年6月26日于田MS6.4地震序列的发震断层为走向SSW, 倾向NWW的正断层, 地震的发生可能与琼木孜塔格峰山前展布的正断层破裂有关; 西昆仑块体和柴达木—祁连块体之间的边界地区属于东西向拉张应力模式, 支持青藏高原北部大型走滑断裂所圈定的柴达木—祁连块体的东向运动模型。 相似文献
2.
位于南北地震带中北段的甘东南地区,其构造变形和构造活动特征与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的扩展密切相关,该地区复杂的构造几何形态主要受控于东昆仑断裂和西秦岭北缘断裂,区域新构造运动主要动力来源于青藏高原向北东的扩展.近年来,甘东南地区中强地震频发,本文主要通过对该地区构造活动特征、历史地震等资料的综合分析讨论,结合地球物理、地震学和野外调查等资料,认为青藏高原东北部东昆仑断裂的向北挤压和向东的运动是该地区构造应力集中的主要原因,也是该地区中强地震的主要孕震环境和机制,而西秦岭北缘断裂的走滑及向南北两侧逆冲“花状构造”是临潭—宕昌断裂带上中强地震频繁发生的一个重要动力因素.2013年7月22日发生在甘肃岷县—漳县的MS6.6级地震正好位于临潭—宕昌断裂带中东段上,是该断裂分段不均匀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地壳低速高导层和地震震源深度等有关资料的分析研究,在对地震发生前兆、特征及物理机制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一个简单的地壳双层孕震模式:地壳存在有两层孕震结构,上层为主孕震层,是地震应力集中积聚和发震后释放应变能的地方,主要是岩石发生脆性变形层,深度在中上地壳范围内;下层为低速高导层,是诱发和加强上层脆性层岩石变形、应变能积累和破裂的主要因素之一,处于岩石脆—韧性变形的过渡带,强震的发生与本层有着密切的关系,深度在中下地壳范围内。同时基于该双层孕震假设讨论了强震的孕育环境及作用。 相似文献
4.
太平洋板块俯冲对中国东北深浅震影响机理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与深度有关的不同分层结构模型,并考虑太平洋板块俯冲角度差异等特征,建立太平洋板块向中国东北地区俯冲的2D纵向静力学模型。以太平洋板片俯冲速度为约束条件,通过变化俯冲板块的俯冲角度,数值模拟太平洋板块向中国东北的俯冲过程,探讨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对于我国东北深浅震的影响,得到不同俯冲角度模型的深浅部应力场分布,揭示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总体特征和断裂带局部特性,并讨论了活动断裂带以及邻近区域对东北地区深浅部构造应力场的响应。结果表明,太平洋板块俯冲角度的变化对于中国东北地区深浅震的地震活动格局具有重要影响,断裂带构造环境是浅源地震孕育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5.
2015年5月19日9时58分,云南双柏、峨山一带出现密集的小震活动,并于6月14日发生ML4.1地震,形成显著的震群事件。本文利用双差定位法对该震群进行精定位,结果显示,重新定位后震中分布优势方向更明显,主要沿绿汁江南段断裂呈NNE向分布,震源深度为6~12km,其中,又以8~10km最具优势。与原始数据相比,重定位后残差明显减小,走时残差平方和由原来的0.303s降为0.034s,震源位置估算误差在EW方向平均为0.21km,在NS方向平均为0.173km,在垂直方向平均为0.175km;利用广义极性振幅技术(GPAT)方法,计算得到了24个ML≥2.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此次震群的震源机制类型绝大部分表现为正断性质,与该区历史地震多为走滑的结果有所差异。结合震区附近的龙门水库蓄水水位和该震群的频度-震级关系分析认为,双柏震群活动与水库蓄水过程密切相关,该震群的发生是龙门水库水体载荷加载而引起正断层产生错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2012年4月11日在北苏门答腊的西部海域附近发生了MW8.6特大地震和2小时后的MW8.2强烈地震,这是到目前为止震级最大的板块内部走滑型地震。本文根据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地球物理观测资料及研究结果,对这次地震的孕育背景进行了分析,认为本次地震尽管发生于印度洋板块的沃顿海盆内(巽它海沟西南),但该地区断层发育、中强地震活跃、变形情况复杂,特别是印度洋板块在向NW方向运动时速度由南向北逐渐减小,这种差异运动导致在板块内部产生剪切应力,因此在板块内部近SN向的断层及附近区域不断积累弹性应变能;同时2004年的MW9.2地震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对该次地震造成了应力加载,起到了触发作用,最终导致了本次特大左旋走滑型地震的发生。此外库仑应力变化计算表明,MW8.6地震在MW8.2地震的震源区附近的库仑应力增大,增加值超过0.05MPa,因此对MW8.2地震起到了触发作用。计算结果进一步显示,该次地震对其周围陆地影响较小,苏门答腊岛处于地震影响区中,库仑应力降低了0.03MPa,发生强余震的风险下降。主震后的余震活动的空间分布与库仑应力增加区一致。本次MW8.6特大地震后,全球范围内的M≥5.5地震活动性出现了大幅度的上升,而该现象在本世纪以来其他5次M≥8.5的强震之后并未出现;同样,该次特大地震对中国大陆的地震活动性也有一定的影响,震后中国大陆地区M>4.5地震活动水平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