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2篇
  免费   130篇
  国内免费   158篇
测绘学   58篇
大气科学   80篇
地球物理   204篇
地质学   364篇
海洋学   300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71篇
自然地理   15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京津冀地区耕地利用转型时空分异及驱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利用转型代表耕地利用形态的趋势性变化。论文以京津冀地区157个县域空间为基本研究单元,从显性形态与隐性形态双重属性出发构建耕地利用形态指标体系,运用冷热点、空间变差函数等方法分析1990—2015年耕地利用形态变化的时空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误差模型(spatial error model, SEM)对耕地利用转型的驱动机制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 京津冀地区耕地利用形态指数空间分布呈东南高、西北低的格局,与该地区地形分布格局基本一致,且因坝上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形成独立高值区。② 京津冀地区耕地利用形态指数空间分异呈现逐渐缩小的趋势,显著热点区与显著冷点区分布相对稳定且面积不断缩小,耕地利用转型较为平稳。显性形态值普遍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隐性形态值则呈升高趋势,表明京津冀耕地出现空间收缩、功能优化式转型。③ 高程是影响京津冀地区耕地利用形态空间特征的主要自然环境因素,二三产业占比、地均固定资产投资与城镇化率等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因素则是驱动1990—2015年京津冀地区耕地转型的主导因素,但不同时段、不同县域单元耕地转型动力机制存在差异,各驱动因子作用强度也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2.
向量式有限元是以向量力学为基础的一种新的结构分析方法,在处理结构大变形等复杂行为时具有较大的优势。基于向量式有限元理论建立了黏滞阻尼单元,对附加黏滞阻尼器的平面钢框架结构进行了抗竖向连续倒塌动力分析,结合拆除构件法,采用MATLAB编制可以考虑初始变形的瞬时卸载法程序,实现结构在构件拆除前的静力分析和构件拆除后动力分析的全过程统一。研究了阻尼器布置位置和参数在结构抗竖向连续倒塌中的性能需求,以失效点竖向位移时程曲线、梁端转角、动力放大系数和结构塑性铰分布为参考指标,对比分析布置阻尼器前后钢框架结构的抗连续倒塌能力。结果表明向量式有限元是一种研究结构竖向连续倒塌动力响应的有效方法,合理布置阻尼器能够有效控制剩余结构的变形和振动,降低构件内力,减少塑性铰个数,较大地提高结构的抗竖向连续倒塌能力。  相似文献   
3.
4.
Many of the commonly used analytical techniques for assessing the properties of fluvial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SPM) are neither cost effective nor time efficient, making them prohibitive to long‐term high‐resolution monitoring. We present an in‐depth methodology utilizing two types of spectroscopy which, when combined with automatic water samplers, can generate accurate, high‐temporal resolution SPM geochemistry data, inexpensively and semi‐destructively, directly from sediment covered filter papers. A combined 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and diffuse reflectance infrared Fourier transform spectroscopy approach is developed to estimate concentrations for a range of elements (Al, Ca, Ce, Fe, K, Mg, Mn, Na, P, Si, Ti) and compounds (organic carbon, Aldithionate, Aloxalate, Fedithionate, and Feoxalate) within SPM trapped on quartz fibre filters at masses as low as 3 mg. Calibration models with small prediction errors are derived, along with mass correction factor models to account for variations in retained SPM mass. Spectral pre‐processing methods are shown to enhance the reproducibility of results for some compounds, and the importance of filter paper selection and homogeneous sample preparation in minimizing spectral interference is emphasized. The geochemical signal from sediment covered filter papers is demonstrated to be time stable enabling samples to be stored for several weeks prior to analysis. Example results obtained during a heavy precipitation event in October 2012 demonstrate the methodology presented here has considerable potential to be utilized for high‐resolution monitoring of SPM geochemistry under a range of in‐stream hydrological conditions. Copyright © 201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5.
刘国栋  付勇  何伟  唐波  龙珍  杨颖  龙克树 《地质论评》2021,67(3):67040003-67040003
钪(Sc)作为新世纪的重要资源,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但其分布极为稀散,钪的独立矿物稀少,独立矿床几乎没有。铝土岩系中的钪资源储量巨大,本文统计了中国各铝土矿成矿带Sc数据,在对比山西(断隆)成铝区、华北陆块南缘成铝区、渝南—黔北成铝带、黔中成铝区和滇东南—桂西成铝区的数据基础上,发现滇东南—桂西成铝区的Sc含量最高,含钪铝土岩系形成时代主要为石炭纪和二叠纪。通过对比分析A/S与钪的关系,在A/S小于2.5,钪的含量总体较高,且与A/S正相关,大于2.5后,与A/S负相关。从而得出在铝土岩系中,Sc分布在顶层的黏土岩、中部的铁质铝土矿以及底部的铁质黏土岩、铁质岩,尤其是在含铁铝土岩系中高度富集。通过对比分析铝土岩系各元素含量,发现钪与铁、铌、钒、铬元素成正相关,综合铝土岩系中其他元素的矿物表现形式,推测钪在铝土岩系中的赋存形式可能为:类质同象、离子吸附、和超显微非结构混入物。本文初步探讨总结钪在铝土岩系中可能的赋存形式、时空分布规律及钪的迁移转化机制,为铝土矿中伴生钪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对2016年全年颗粒物监测浓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安徽省颗粒物污染的空间分布、浓度和粒径,以及污染传输特征。结果表明,淮河以北、沿江和江淮之间、长江以南和皖南山区城市颗粒物污染随地理位置不同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化特征,污染程度由北向南减轻,污染过程明显表现出由北向南逐步扩散传输的规律,污染程度越重,污染深入南方的范围越广,持续时间也越长。冬季污染较重的城市,上午出现明显的高浓度时段,全天变化为“双峰双谷”型。夏、秋季节夜间细颗粒物(PM2.5)浓度贡献比增加。PM2.5与PM10(可吸入颗粒物)质量浓度比值冬季最高,春季较低。污染重的城市冬季PM2.5占比高。  相似文献   
7.
8.
利用GRIMM180气溶胶粒谱分析仪采集乌鲁木齐市PM10、PM2.5和PM1.0数据,研究表明:乌鲁木齐市气溶胶颗粒物质量浓度在进入采暖季后急剧增加,冬季颗粒物中细粒子含量最高,PM2.5/PM10可达77.6%,PM2.5/PM10,PM1.0/PM10,PM1.0/PM2.5三比值体现了颗粒物的分布特征,四季污染程度越高,细粒子含量越高。四季无降水日PM10、PM2.5、PM1.0的质量浓度和分布的日变化基本呈三峰三谷型,出现早—午—晚峰值,上午—下午—午夜后谷值,各季节峰谷值具体出现时间略有差别,由于冬季逆温层顶盖等因素的影响,冬季质量浓度和分布的日变化在此基础上多了两次波动。降水的发生对冬、春季质量浓度的影响大于夏、秋季,对不同粒径段粒子的分布影响有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哲学和地图本质特征之间的关联,探讨了地图的哲学内涵及其在实现地图目的中起到的作用,尝试在通过地图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探索道路上寻根溯源,从强化根基的角度使地图在新时代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灌区节水改造渠道防渗衬砌形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锦玉 《地下水》2011,(1):93-94
通过近几年灌区节水改造工程中渠道衬砌的实施,探讨了酒泉市几种有代表性的渠道衬砌形式的运用现状和存在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