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1篇 |
免费 | 13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0篇 |
大气科学 | 26篇 |
地球物理 | 50篇 |
地质学 | 102篇 |
海洋学 | 23篇 |
综合类 | 27篇 |
自然地理 | 79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5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19篇 |
2019年 | 15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22篇 |
2016年 | 17篇 |
2015年 | 18篇 |
2014年 | 19篇 |
2013年 | 22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26篇 |
2010年 | 20篇 |
2009年 | 22篇 |
2008年 | 16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20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根据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提出的评估概念框架,考察鄱阳湖湖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形成机理,构建了鄱阳湖湖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表征指标体系,并利用多主题1km栅格成分数据模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鄱阳湖湖区核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综合表征指标。在此基础上,通过空间聚类分析,形成了鄱阳湖湖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区,实现了各分区单元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空间辨识。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湖区核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包括了支持功能、供给功能、调节功能和文化功能,它们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形成了鄱阳湖湖区的10个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区,本文辨识了鄱阳湖湖区精细栅格水平上核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之间的差异及其空间分异特征。本研究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区及其空间辨识方案,为鄱阳湖湖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开发与保育提供决策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2.
云南月季气温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主分量分析研究云南气温变化特点,结果表明,气温变化在空间上区域分布特点明显,时间变化呈升温趋势,且秋、冬升温明显。月、季气温空间分布呈现全省一致型、东西型、东北西南型等3种主要分布类型。通过对主分量的分析,冬季用较少的主分量就能描述气温的空间分布,而夏季需要较多的主分量才能描述气温的空间分布。不同季节的气温变化趋势不尽相同,夏季主分量有下降趋势,其它季节有上升趋势。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夏季气温逐渐上升,90年代中期开始秋、冬气温明显上升,且月间变化振幅较大。 相似文献
3.
Geostatistical Simulation of Regionalized Pore-Size Distributions Using Min/Max Autocorrelation Factor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 many fields of the Earth Sciences, one is interested in the distribution of particle or void sizes within samples. Like many other geological attributes, size distributions exhibit spatial variability, and it is convenient to view them within a geostatistical framework, as regionalized functions or curves. Since they rarely conform to simple parametric models, size distributions are best characterized using their raw spectrum as determined experimentally in the form of a series of abundance measures corresponding to a series of discrete size classes. However, the number of classes may be large and the class abundances may be highly cross-correlated. In order to model the spatial variations of discretized size distributions using current geostatistical simulation methods, it is necessary to reduce the number of variables considered and to render them uncorrelated among one another. This is achieved using a principal components-based approach known as Min/Max Autocorrelation Factors (MAF). For a two-structure linear model of coregionalization, the approach has the attractive feature of producing orthogonal factors ranked in order of increasing spatial correlation. Factors consisting largely of noise and exhibiting pure nugget–effect correlation structures are isolated in the lower rankings, and these need not be simulated. The factors to be simulated are those capturing most of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in the data, and they are isolated in the highest rankings. Following a review of MAF theory, the approach is applied to the modeling of pore-size distributions in partially welded tuff. Results of the case study confirm the usefulness of the MAF approach for the simulation of large numbers of coregionalized variables. 相似文献
4.
天然石材主要有大理石、花岗岩等;人造石材多以不饱和聚酯树脂为基料,添加适量的无机物粉料和添加剂固化制成。由于石材种类繁多,并且各种石材的岩体所含矿物成分也有差异,当前很少应用化学成分分析方法准确、快速鉴别天然和人造石材,仅有的红外光谱法由于对待测物纯度的要求较高而具局限性。本文基于微波等离子体炬源(MPT)同时具有热解吸与强电离能力,能在短时间内离子化待测物的特点,采用微波等离子体炬质谱(MPT-MS)技术,无需样品复杂预处理直接对天然与人造石材进行分析,获得正离子检测模式下在m/z 50~1000之间的石材的指纹谱图,并运用化学计量学的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处理所获取的数据,实现了不同建筑石材的区分。结果表明,MPT-MS能够获得石材丰富的指纹谱图,结合PCA方法能够快速鉴别天然石材与人造石材,天然石材中解吸出的物质主要为CO2和H2O的团簇分子;而人造石材中解吸出的主要成分为有机物(人为添加的黏合剂等)。本研究采用的MPT-MS技术无需采用喷雾、激光、基质和加热等方法辅助,并且无需对石材进行任何复杂的处理即可进行质谱分析,从而获取石材表面及内部物质的质谱信息,为快速直接鉴定石材样品提供了一种新的质谱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5.
以安徽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中的水质状况为研究对象,有针对性地采集了浅层地下水水样151个,应用多种方法测试了26种水样指标。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安徽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色度、浊度超标率小于10%;pH均值为7.6,为中性偏碱性水;HCO3—Na.Ca、HCO3—Na、SO4—Na、HCO3.SO4—Na.Mg等4种水化学类型占62.9%;硬度和TDS均值分别为481mg/L,641mg/L;Fe、Mn超标率分别为50.8%,46.9%;F-均值为1.4mg/L,低洼地势含氟矿物的溶解是导致F-局部偏高的主要原因,最高可达4.1mg/L;CODMn变化范围为1.0~3.5mg/L,有机污染程度低;三氮浓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是导致NO3--N和NH4+-N超标的主要原因,NO2--N超标19.1%,且与Fe2+浓度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33)。主成分分析发现,地下水的交换吸附作用、溶滤作用,原始沉积环境以及农业生产活动是影响其水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灰关联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区域中大气环境质量的特点,采用对数主成分分析方法获得各环境指标的权重及各监测点的横向排名,再用适宜的灰度关联方法进行了评价。整个过程在MATLAB6.5中实现,计算简便易行,与传统的综合指数法相比较,其评价结果更符合客观实际。 相似文献
7.
根据2002年11月在亚大湾大鹏澳进行的连续30d(每日采样一次)观测资料,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相结合方法,分析大鹏澳非养殖区中各浮游植物优势种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其生长与演替的主要理化因子.建立秋季浮游植物优势种演替模型,并与春季的大鹏澳现场调查建立的浮游植物优势种演替模型进行比较,分析生境变化(降雨)对浮游植物优势种演替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春,秋季浮游植物优势种发生不同的演替过程。春季浮游植物对资源的竞争较为激烈,大量降雨引起海水中营养盐浓度升高,促进并维持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高密度生长,待营养盐被大量消耗后,中肋骨条藻数量下降,减轻了对柔弱菱形藻(Nitzschia delicatissima)的生长压力而使其成为优势种;而秋季水温较低,浮游植物细胞数量较春季大为减少,中肋骨条藻和柔弱菱形藻对资源的竞争较为缓和,使外界环境变化成为影响优势种变化的主要原因;降雨期间虽然营养盐增加,但环境变化使浮游植物的生长受到限制,雨后柔弱菱形藻数量不能恢复,水体中高营养盐浓度促使中肋骨条藻出现生长峰值。 相似文献
8.
基于遥感信息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遥感信息是对自然界的反映,它具有宏观、动态、准确、快速的优点,可以及时提供动态数据。基于遥感信息,对吉林西部土地资源利用状况进行调查,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可以不损失或很少损失原有的信息,将原来个数较多而且彼此相关的变量转换为新的个数较少而且彼此独立或不相关的新变量。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定量分析研究,指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吉林西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多项式曲面拟合GPS高程中参数数目对结果的影响,比较了传统最小二乘平差、主成分估计和岭估计在不同参数时的计算结果,主成分回归在不同参数时都可以取得比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为了判定新立矿井海水渗入情况,在详细的水文地质调查、取样测试的基础上,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将7个水质测试指标进行了降维处理,分析了主成分的实际意义,并根据综合主成分指标进行了水样的分类。结果表明,7个指标可以综合为两个主成分,Cl^-,Mg^2+,Na^+和SO4^2-四个变量在第一主成分上具有类似的、较高的载荷值,反映海水的浓缩效应,K^+在第二主成分上显示较高的载荷值,反映离子交换吸附效应;矿坑涌水中K^+、Na^+等指标即可反映海水渗入的物理、化学特征,通过涌水水质的监测可以判定海水渗入情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