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1篇 |
完全免费 | 249篇 |
专业分类
地球物理 | 650篇 |
出版年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23篇 |
2017年 | 29篇 |
2016年 | 15篇 |
2015年 | 26篇 |
2014年 | 35篇 |
2013年 | 49篇 |
2012年 | 30篇 |
2011年 | 37篇 |
2010年 | 32篇 |
2009年 | 46篇 |
2008年 | 57篇 |
2007年 | 36篇 |
2006年 | 30篇 |
2005年 | 28篇 |
2004年 | 25篇 |
2003年 | 20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实地测试太湖水体的反射光谱,实验室分析水样,运用相关分析法探求叶绿素、悬浮物的光谱特征波段,估测叶绿素和悬浮物含量;对比LandsatETM波段,运用不同的函数曲线对相应的波段组合进行回归拟合,建立相应的估测模型,选取精度最好的两个分别对太湖的叶绿素和悬浮物含量进行估测.结果表明:(1)对多光谱遥感而言,LandsatTM/ETM是定量获取叶绿素和悬浮物的较好的数据源,但不是最适合的数据源;(2)通过ETM3与叶绿素建立一定的函数关系来估测叶绿素含量具有较高的精度,其中利用算术组合ETM3/ETM1估测叶绿素的精度最高;(3)ETM4与悬浮物具有较高的相关度,其中利用算术组合ETM4/ETM1估测悬浮物含量的精度最高;(4)LandsatETM卫星影像中,不同尺寸的像元窗口影响水质参数的估测精度;对叶绿素估测而青,7×7或者5×5窗口比较适合,对悬浮物估测而言,一般不超过3×3. 相似文献
3.
热红外震兆成因的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39,自引:3,他引:36
对完整岩石破裂前和既存断层粘滑失稳前的红外辐射温度场进行了遥感观测研究,发现岩石破裂前出未来断层处出现条带状的红外热像,粘滑失稳前断层闭锁点出现升温现象,声发射测量表明,岩石破裂前已有大量微破裂产生,地壳中的既存断层和大震前的微小破裂均可能为震前地壳中的热能转移提供通道,从而导致地面热外震兆的出现。 相似文献
4.
遥感用于地震预报的理论及实验结果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本文论述了遥感用于地震预报的理论并进行了实验,实验得出岩石辐射特性、辐射温度随岩石应力的变化而变化,辐射亮度变化的量级为10~(-5)(W/cm~2·sr·μm),辐射温度变化为0.2—0.8℃,并且还发现了一些有意义的遥感前兆信息。遥感这一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够用于地震预报得到了实验的初步证实。 相似文献
5.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水体,它及其流域的生态环境近来一直倍受广泛关注.其水位下降、湖水面积缩小、湖体分离等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展开遥感调查与研究,收集了多时相、多种信息源的影像数据;分析了1975年至2000年25年以来湖泊的变迁及成因,湖岸变化及湖体分离状况;用遥感方法反推25年以来湖水位的变化;计算了1975、2000年两个年份的湖水面积,并遥感分析了湖水面积萎缩的原因.此外,对青海湖进行了实地调查与水深测量,建立了该湖泊水深反演模型. 相似文献
6.
7.
建立了基于多源卫星遥感影像的太湖蓝藻水华信息提取的普适模式,获取了天气晴好条件下蓝藻水华的面积和空间分布近年来,太湖蓝藻水华暴发时间逐渐提前至3-4月,暴发的高频繁期发生在6—7月,其次是10—11月;2000年以来,蓝藻水华的持续时间有所增加,几乎全年(3—12月)都有发生北部(梅梁湾、竺山湾)是蓝藻水华的最初暴发地,是蓝藻水华暴发的重灾区+每年都有发生;2001年以来,南部沿岸区(浙江附近水域,即夹浦新塘一带的沿岸水体)也几乎每年都有发生,且集聚面积逐年扩大,持续时间越来越长,逐渐成为太湖蓝藻的最早暴发地;2003年以来,蓝藻水华开始向湖心扩散,严重时几乎覆盖整个太湖的非水生植被区: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以来,以前很少有蓝藻水华发生的贡湖湾,也开始有大面积蓝藻水华覆盖,2007年发生的频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8.
9.
张北6.2级地震前的卫星热红外异常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利用张北地震前 1个月华北北部 (37~ 42°N,1 1 3~ 1 1 9°E)的气象卫星 NOAA/ AVHRR热红外遥感资料 ,提取震前热红外温度异常 ,研究其时空变化的过程和特征 ,并对热红外温度异常与地震的关系进行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 ,在张北地震前 1 3天沿张家口 -渤海断裂带确有显著的热红外温度异常出现。异常区域呈条带状 ,且与 NW向地质构造一致 ;温度异常的动态变化可大致分为初始、平缓发展和临震加速 3个阶段。将热红外温度异常作为一种临震前兆对强震的预报具有一定的映震效应 相似文献
10.
利用一套新的遥感信息反演的叶面积指数(LAI)数据和生物气候数据,建立了全球尺度的LAI与降水及温度的总体相关和距平相关,用以揭示全球尺度的植被季节和年际的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结果发现,全球尺度植被与气候因子的季节和年际变化随不同的生态系统差异明显.植被LAI与温度的总体正相关的最大值出现在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LAI与降水的总体正相关高值(>0.8)出现在亚洲东部、北美洲北部腹地和热带非洲北部的Sahel地区;最大的LAI与温度的正距平相关(0.4-0.6)出现在东南亚南部、非洲Sahel地区的南部和巴西东部等热带地区;而从LAI与降水的距平相关来看,最明显的特征是出现在西伯利亚、亚洲北部和北美西北部的强的负距平相关.本文进一步阐明了出现相关特征差异的陆-气过程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