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92篇
  免费   1159篇
  国内免费   807篇
测绘学   900篇
大气科学   886篇
地球物理   1738篇
地质学   1605篇
海洋学   743篇
天文学   872篇
综合类   504篇
自然地理   91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140篇
  2021年   177篇
  2020年   205篇
  2019年   217篇
  2018年   178篇
  2017年   214篇
  2016年   203篇
  2015年   242篇
  2014年   285篇
  2013年   349篇
  2012年   338篇
  2011年   406篇
  2010年   334篇
  2009年   453篇
  2008年   389篇
  2007年   471篇
  2006年   457篇
  2005年   384篇
  2004年   348篇
  2003年   319篇
  2002年   250篇
  2001年   243篇
  2000年   219篇
  1999年   169篇
  1998年   207篇
  1997年   137篇
  1996年   122篇
  1995年   113篇
  1994年   121篇
  1993年   94篇
  1992年   74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49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6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波吉卵囊藻胞外滤液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机理。【方法】采用Illumina平台,对使用BG11培养基(对照组)和波吉卵囊藻胞外滤液(实验组)培养的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并对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进行qRT-PCR验证。【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波吉卵囊藻胞外滤液处理后的铜绿微囊藻组中筛选1483个表达差异显著的基因,其中上调表达基因788个,下调表达基因695个。GO功能分析将差异基因划分为35个子类别,包括催化活性、结合、代谢过程、细胞过程、膜、膜部分等。KEGG通路分析中,所有差异基因聚集在108个通路,其中84个差异基因注释在代谢功能类别中,而氧化磷酸化通路富集最显著。氧化磷酸化通路中,相关基因表达以上调为主(26个DEGs,20个上调,6个下调)。qRT-PCR验证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的表达变化趋势一致。【结论】波吉卵囊藻滤液引起铜绿微囊藻氧化磷酸化途径上基因表达上调,ATP合成效率提高。  相似文献   
2.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rural labor force in China will continue to transfer to non-agricultural sectors in the near future, which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farmers’ livelihoo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s making great efforts to govern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ANSP), and farmers' environmental behavior is a key factor that must be considered in the formulation of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al policies. Based on a set of micro survey data on farmers in the study area and econometric methods,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agricultural labor transfer on ANSP by considering the substitution effect of agricultural factors and the effect of agricultural economies of scal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crease of the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will not be conducive to reducing ANSP, while the income increase brought by agricultural labor transfer will improve the input structure of agricultural factors and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ANSP reduction. Government departments should provide subsidies or incentive measures to help agricultural social service organizations to expand their coverage and increase the frequency of socialized agricultural services, in order to guide farmers in the use of environment-friendly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to reduce the ANSP caused by agricultural factors at the source. Furthermore, it is necessary to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sized agricultural machinery suitable for small-area land cultivation.  相似文献   
3.
基于江苏强震台网和江苏测震台网的地震记录,采用时间域内实时仿真WA记录方法,对2007~2018年记录到的M2.3以上地震进行近震震级测定。为了定量分析基于加速度测定近震震级的可靠性,首先采用国标规定的新震级测定方法和量规函数测定了基于加速度记录的震级,并将结果与江苏测震台网基于速度记录测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到线性拟合关系式:ML(ACC)=0.987ML+1.371;另外计算了15 324组基于加速度测定的震级与人工编目震级之间的绝对偏差,结果显示,偏差在±0.5级以内的结果占87%;通过4阶多项式拟合后发现,在小于200 km范围内测定的震级略低于人工编目的结果,震中距超过200 km后无系统偏差。总体而言,两者结果的一致性较好,表明利用加速度记录仿真WA位移记录来计算近震震级是可行的,得到的结果也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4.
The ecosystem services provided by forests modulate runoff generation processes, nutrient cycling and water and energy exchange between soils, vegetation and atmosphere. Increasing atmospheric CO2 affects many linked aspects of forest and catchment function in ways we do not adequately understand. Global levels of atmospheric CO2 will be around 40% higher in 2050 than current levels, yet estimates of how water and solute fluxes in forested catchments will respond to increased CO2 are highly uncertain. The Free Air CO2 Enrichment (FACE) facility of the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s Institute of Forest Research (BIFoR) is the only FACE in mature deciduous forest. The site specializes in fundamental studies of the response of whole ecosystem patches of mature, deciduous, temperate woodland to elevated CO2 (eCO2). Here, we describe a dataset of hydrological parameters – seven weather parameters at each of three heights and four locations, shallow soil moisture and temperature, stream hydrology and CO2 enrichment – retrieved at high frequency from the BIFoR FACE catchment.  相似文献   
5.
基于ERA-40再分析资料以及多尺度子空间变换和多尺度能量分析方法,探讨了大西洋阻塞高压平流层底部冷中心的形成机制,发现该冷中心形成的根本原因为16 d以下(高频尺度)和64 d以上过程(基本气流)向阻高尺度有效位能的正则传输,所获得有效位能在阻高尺度内被输运到西北和东南侧,并转换成动能,起到使阻高强度增加或者维持的作用。这种过程在西北侧表现得尤为明显,这可能是阻高形态不断向西北侧扩展的原因。在传统的认知中,大气有效位能从大尺度向小尺度传输,但本研究发现,阻高发生时,有效位能在平流层底部的传输方向表现为从高频尺度和基本气流尺度同时向阻高尺度传输。此外,前人的研究表明,阻高发展加强之后对流层中阻高动能向有效位能转化使得阻高消亡,而本文的分析表明两种能量的转换方向在平流层底部完全相反——由有效位能向动能转换,起到了使阻高加强或维持的作用。最近的研究表明对流层顶附近的动力学对于阻高的发展和维持非常重要,上述发现增进了对这些动力学深层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2019年黑龙江省完成"一带一路"地震科学台阵项目中台址勘选工作,基于科学台阵中136个台址的地面运动噪声数据,通过计算不同频段范围内背景噪声记录的加速度功率谱密度,研究不同环境噪声下科学台阵记录数据的地噪声特征及其台基响应。结果表明:黑龙江西北和东南部地区地面运动噪声水平低,观测环境较好;中部和东北部地区噪声水平较高,大庆地区尤为严重。勘选结果真实反映了黑龙江区域内的背景噪声分布,使我们对本区域地噪声水平和干扰因素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申元村  程维明 《地理研究》2019,38(2):348-356
地球表层是人类生存的家园,地表形态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生产和社会经济活动。地貌学和生态学是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学科。自然实体与人文实体都依附于地表,研究生态与地貌关系的科学便统称为生态地貌学,直接影响人类生存选址、生存保障、生产方向、产业布局、交通、城乡建设等,因此,生态地貌学是保障人类生存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基础性与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是国家实现生态文明战略的基础性学科。生态地貌学研究生态与地貌两者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地貌综合实体,学科体系包含地貌基础学科、生态基础学科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地貌学科。生态地貌学科下又包含生态地貌区划学、生态地貌类型学、生态地貌资源学、生态地貌岩态学、生态地貌遥感与GIS技术、生态地貌管理与规划等分支学科,是目前仍然属于探索性的学科。生态地貌结构可表达为:由地貌与生物成分、类型、区域组合、数量构成及其空间排列组合方式。从生态地貌结构理论出发,对其功能进行系统梳理,主要可以归纳为区域结构、类型结构、资源结构、岩态结构等多种类型。不同结构类型具有不同的功能,主要功能有提升中国自然地理区划质量与空间定位功能、生态评估与生态设计功能、土地利用评估与利用结构调整功能、地质地貌灾害成因和防灾减灾对策功能等。故该研究意在实现生态地貌功能间协调、高效可持续,通过对各功能进行整合,形成功能体系,并从调控管理上提出了提升功能能力的设计路径。  相似文献   
8.
陆林  邓洪波 《地理科学》2019,39(1):12-21
系统梳理了节点-场所模型及其应用的相关研究成果,发现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模型分析枢纽地区节点与场所发展特点、探究枢纽地区类型特点、预测枢纽地区发展潜力等方面。基于高速交通网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提出未来节点-场所模型应用研究的重点方向:开展不同类型交通枢纽地区节点功能和场所功能的协同作用研究,探索旅游地空间节点功能和场所功能的平衡发展路径,探究不同要素流网络中节点城市的节点和场所协同发展,揭示节点-场所模型视域下地域空间演化的特征与规律,构建跨学科多元化的研究方法体系。通过加强节点-场所模型的应用研究,有利于优化地域空间结构,提升地域空间功能,丰富地域空间发展的理论研究,对制定地域空间发展规划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李永军  陈科艺 《气象科技》2019,47(6):997-1005
利用地面气象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雷达及卫星资料和NCEP 1°×1°的逐6h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5月13日攀西地区南部的飑线天气过程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飑线发生在高空槽前,高空槽逐渐东移推动冷性气流沿背风坡东移,然后与前方低层暖空气汇合抬升形成对流;露点锋触发了飑线天气过程的形成;产生飑线天气区域的大气具有上干下湿、不稳定能量高、垂直风切变强、高层风速大和形成之前存在逆温层的特点;高空急流和动量下传对飑线的发生和加强具有促进作用;地形对飑线的形成和天气现象的分布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针对InSAR技术研究地表三维形变时监测信息不足的问题,以GPS监测信息为先验信息,建立附有随机模型约束的地表三维形变模型。考虑到SAR卫星极轨方式运行导致LOS向观测量对南北向形变不敏感的问题,以GPS南北向形变观测值作为强约束,构建三维形变解算的函数约束条件。模拟数据与西安地区实测数据的计算结果表明,基于随机模型与函数模型共同约束的地表三维形变参数最小二乘解的精度优于仅有函数模型约束或仅有随机模型约束及无任何约束的参数解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