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盆地模拟的系统观与方法论 总被引:5,自引:5,他引:11
盆地模拟是近年来在盆地分析领域中迅速发展差的一项仿真技术,本文客观地分析了盆地模拟技术的现状和缺陷,指出了改进的途径,即引入盆地系统的概念,应用系统论(包括耗散结构理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包括灰色系统控制论)的原则与方法,具体地对模拟对象进行系统分析,建立合乎实际的各种地质作用的概念模型;根据选择论的基本原理,将确定性数学模型和随机性数学模型有机地结构起来,并且在处理模糊现象和灰色系统时尽量采用模 相似文献
2.
地质数据三维可视化具有显著的空间决策支持属性,其应用分类包括表达可视化、分析可视化、过程可视化、设计可视化和决策可视化。能否实现这两类"五个可视化",是检验所有地质三维可视化软件的水平和质量的试金石。地质数据三维可视化技术在矿产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勘查、矿山设计开发、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地质灾害勘查治理和国防工程建设领域,有着广泛的需求和应用前景。其发展趋势是实现地上、地下、地理、地质数据一体化三维可视化采集、存储、管理、处理和集成应用。复杂地质结构的表达和快速动态建模方法和技术,仍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的研究重点,引进知识驱动和本体论思路、方法,可能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阜新盆地古构造应力场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6
众所周知,断陷盆地是地壳形变的产物。地堑式断陷盆地的双侧盆缘断裂一旦形成,被围限的地块便成为一个独立的变形体。区域构造应力场通过地块的力学边界——盆地断裂而发生作用,在盆地内部形成一个从属于区域应力场的局部应力场,即盆地古构造应力场。 相似文献
4.
5.
含油气系统概念与研究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18
“含油气系统”概念是石油天然气地质学与系统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建议采用“广义的”含油气系统概念,并将其作为石油地质学家从系统科学角度所看到的一种全新的地质实体、研究对象与系统模型的复合体。其内涵是与油气生、排、运、聚、散有关且与周围环境密切联系着的若干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地质要素和过程(作用)及其描述参数和联系方式的集合体。其外延应包容油气区(或者还有超油气区)、盆地(包括叠合盆地)、凹陷(或在规模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部及邻区大地震时空特征、地质背景及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中国西部及邻区有一个以中国南北地震带—蒙古东部地震带、喜马拉雅地震带和帕米尔—天山—阿尔泰山—蒙古西部地震带为3条边而组成的巨型中亚三角形地震带,其大地震发生的强度之大、频度之高以及重复率之高、重复周期之短,在世界大陆上绝无仅有。这些大地震在空间上受到大地构造位置、构造应力场-滑移线场、介质力学条件、壳内低阻流变层和先存力学脆弱带等五位一体的复合控制,震中主要分布于3条边与活动断裂带交叉处的中—上地壳中;在时间上存在以21.5 a±为最小单元的多种周期。印度板块的持续顶撞和推挤,是该带大地震孕育的能源,而太阳黑子活动和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可能是该带地震的触发因素。以2001年昆仑山大地震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为标志,中亚三角形地震带可能进入了一个新的107.5 a活动中周期。果真如此,则未来数十年内在该三角形的3条边及其周缘,可能分别发生若干个M≥8.0级大地震和多个M≥7.0级强地震。 相似文献
7.
陆相断陷盆地超厚煤层异地成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7
目前国内外有关煤层成因模式的研究较为薄弱,我国许多中、小型断陷盆地中所特有的超厚煤层至今成因不明,笔者如实地将煤层作为沉积体看待,深入到煤层中去考察和分析其各种成因标志,将它与煤层顶、底板的成因标志分析结合起来,并且通过聚煤期的盆地构造--沉积演化研究,有机地球化学研究和成煤物质堆积的动力学物理模拟来确定煤层形成机制,在大量实际观察的基础上提出了“异地--亚原地--原地混合堆积模式”;介绍了这方面研究的进展及存在问题,并且提出了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玻璃地球”是地质时空大数据的有效载体,是“数字地球”在地矿领域的体现。国际上“玻璃地球”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缺乏应有的总体规划、顶层设计和协调机制,仅实现了地层框架模型的构建,缺乏多源、多主题信息的混合建模,以及复杂地质结构的快速、动态、全息、精细的多维建模,也未解决多尺度地质框架模型的集成问题。其发展趋势是从个别走向一般,由局部走向整体,从功能走向数据,从零散走向集成,从展示走向实用。由于“玻璃地球”规模大、涉及面广,建设目标与全国地质工作信息化及“智慧地球”一致,有必要从战略上进行统一规划和顶层设计,并把相关的“数字国土”、“数字矿山”、“数字油田”、“数字工程”等纳入到统一的轨道中来。 相似文献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