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篇
地质学   15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沉积岩型层状铜矿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沉积岩型层状铜矿床是全球第二重要的铜矿类型,重要性仅次于斑岩型铜矿床。并且,它们常伴生一定规模的钴、银、铅、锌、铀、金、铂族元素等其他金属资源。其矿体通常呈层状、似层状发育在沉积盆地的还原性岩石或地层中。大多数沉积岩型层状铜矿床形成于围岩的成岩作用或者成岩晚阶段,但也经常会受到成矿后变质作用、变形作用的改造,发生成矿物质的活化一再沉淀。原生成矿作用的发生通常要经历成矿流体(低温、中—高盐度、含硫)在矿体下盘的红层中持续、长期的循环,萃取铜等金属元素,随后沿着盆地边界断裂迁移至盆地还原性地层中或者被迁移的还原性物质(石油、天然气)还原而发生铜等成矿物质的沉淀。超大规模的层状铜矿化可能对应地球地质历史时期特殊的地质事件和地质条件,其中包括超大陆裂解、炎热干旱的古气候、大氧化事件以及冰期和富镁的海洋等。  相似文献   
2.
胶东大庄子金矿成矿流体及稳定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胶东大庄子金矿床位于胶北地体西南缘,中生代胶莱盆地北缘,西侧靠近郯庐(沂沭)断裂带.矿体产出在古元古界荆山群变质岩中,发育碎裂(糜棱)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2种矿石.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表明,主成矿期温度为240~280℃,成矿流体盐度w(NaCleq)为7% ~8%,属于H2O-CO2-NaCl体系.包裹体显微测温及岩相学...  相似文献   
3.
在开展循化县查汗都斯水库滑坡野外调查及工程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简述了滑坡的发育特征、探讨了滑坡的形成条件,进行了稳定性分析。研究表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震活动及降水是该滑坡形成的主要因素。本文采用毕肖普法对该滑坡按天然状态和饱水状态两种工况进行稳定性计算,采用ANSYS软件进行二维数值模拟分析,所有结果均显示该滑坡目前处于基本稳定-稳定状态。建议对滑坡进行必要的监测或群测群防。  相似文献   
4.
中条山地区出露大量早前寒武纪岩石,是认识华北克拉通晚太古代至早元古代大地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绛县群变质陆缘碎屑-火山岩及中条群变质陆缘碎屑-碳酸盐岩建造是该区最主要的地层单元,同时也是一系列铜矿床的赋矿围岩。目前,对于二者的形成时代仍缺乏直接证据。本文通过高精度的二次离子质谱锆石U-Pb定年,厘定了绛县群和中条群中的斜长角闪岩夹层分别形成于~2189Ma和~2086Ma。结合已有同位素资料,我们认为绛县群变质沉积-火山岩系可能形成于ca.2160~2190Ma,而中条群中段的大理岩和黑色片岩系(余元下组和篦子沟组)形成于ca.2059~2086Ma之间。另外,岩石组合和矿化类型指示,中条山地区在ca.2090~2190Ma可能经历了两次裂谷事件。  相似文献   
5.
江西德兴斑岩铜钼矿床Q+Py±Cp±Cc脉、(黄铁)绢英岩和Q+Py+Mo±Cp脉中发育大量多相(透明、暗色子矿物)包裹体。本文以详细的显微观察和流体包裹体岩相学观察为基础,利用SEM-EDS(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仪)对多相包裹体内的子矿物进行了系统的鉴定。分析结果表明,Q+Py±Cp±Cc脉石英中发育的透明子矿物包括绢云母、石盐、水氯镁石、白云石、铁氯化物、磷灰石和含稀土元素磷酸盐;暗色子矿物包括赤铁矿、铁氧化物和黄铜矿。(黄铁)绢英岩石英和黄铁矿中透明子矿物包括石盐、(硬)石膏、绢云母、硫酸镁、菱镁矿、六水泻盐和(Fe、Cu、Mg)碳酸盐和硫酸盐,暗色子矿物包括磁铁矿、赤铁矿、金红石和黄铜矿;Q+Py+Mo±Cp脉石英包裹体中发育的子矿物相对较少,透明子矿物包括石盐、菱铁矿和钾长石;暗色矿物为赤铁矿。它们中发育种类繁多的子矿物,表明热液的化学成分非常复杂,多种盐类以及高氧化态子矿物出现指示流体具有高盐度-高氧化态的特征。此外,还鉴别出了黄铜矿、赤铁矿和磁铁矿等金属矿物,这表明热液含有丰富的成矿物质,这些成矿物质随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以黄铜矿等金属矿物从热液中沉淀下来,形成了矿床内的主要矿体。结合蚀变矿物组成观察,我们认为Q+Py±Cp±Cc脉、(黄铁)绢英岩和Q+Py+Mo±Cp脉中子矿物组成很可能不代表原始流体的化学成分,因为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热液蚀变作用的影响,围岩矿物由于水-岩反应被分解,同时释放出Na、Ca、Mg、Fe等元素进入热液,形成了上述种类多样的子矿物。通过流体包裹体岩相学观察发现,(黄铁)绢英岩和中Q+Py+Mo±Cp脉含石盐多相包裹体通常与富气包裹体或者CO2包裹体紧密共生,这表明热液在被捕获前发生了相分离(或沸腾)作用,而这一过程必然会导致富液包裹体盐度的升高,因此不能排除这些高盐包裹体是由中低盐度流体发生相分离而形成的可能性。Q+Py±Cp±Cc脉中发育的稀土子矿物指示成脉流体具有高盐度-低pH-含CO2的特征,而这类子矿物在(黄铁)绢英岩和Q+Py+Mo±Cp脉中不发育的原因可能是CO2与液相发生了相分离作用。  相似文献   
6.
胶东寺庄金矿热液蚀变作用与元素迁移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胶东寺庄金矿热液蚀变相关的元素活动规律、蚀变机理及其与矿化的关系,对其花岗质围岩的蚀变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伴随着金的矿化,在主断裂的上下盘及矿体附近发育比较典型的钾长石化、绢英岩化、硅化、黄铁绢英岩化蚀变带;伴随强烈的矿物交代反应,各蚀变岩的主微量元素发生了较为明显的改变,大离子亲石元素Rb和轻稀土元素La和Ce表现出了一定的活动性,过渡族元素Cr、Co、Ni、Cu等的地球化学行为在蚀变过程中可被强烈改变,重稀土及高场强元素(Ta、Ti、Nb等),在钾长石化过程中也表现出了很强的活动性。寺庄金矿中金最可能以Au(HS)_2~-络合物形式被搬运,流体温度下降及水/岩反应导致含矿热液化学性质的不断变化造成金-硫络合物稳定性的下降,可能是金沉淀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造山型金矿床成矿过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造山型金矿床形成在汇聚板块边缘挤压或压扭的构造环境中,其形成时间和空间与造山作用过程存在成因上的联系。造山型金矿床是全球重要的金矿类型,为世界提供了1/3的黄金储量。该类型金矿床能和造山带演化及超大陆拼合紧密联系在一起,是现代矿床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回顾了近十余年造山型金矿床成矿过程研究的成果,以矿床学三大基本问题源、运、储为框架,归纳总结了前人对造山型金矿床的认识,深入分析了造山型金矿床的成矿流体特征、金和硫的来源及含矿流体迁移过程和金的沉淀机制,对比分析了地壳连续成矿模式和变质脱流体成矿模式,探讨了造山型金矿床时空分布与陆壳生长的联系,最后梳理了造山型金矿床成矿过程研究中存在的科学问题和新认识。目前对造山型金矿床的主要认识有:1成矿流体以变质流体为主,金元素和矿化剂硫最有可能来自沉积地层内;2金发生高效沉淀的关键因素是流体压力骤降,而不是流体温度降低;3在高级变质作用峰期条件下能否同时发生金矿化作用是地壳连续成矿模式和变质脱硫体成矿模式的最大分歧点;4造山型金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与超大陆拼合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8.
胶东西北部是我国重要的金矿聚集区,矿床类型以石英脉型和破碎带蚀变岩型为主。发育在三山岛–仓上断裂内部的三山岛金矿床是胶东西北部蚀变岩型金矿的典型代表。最新的勘探结果显示,三山岛金矿在大于2 km的垂深处仍有很好的金矿化,而且三山岛金矿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主矿体均发育在断裂内部的断层泥之下,断裂的形成和演化对金矿床的形成及矿体的空间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作者通过不同尺度的构造分析后发现,在三山岛金矿床形成过程中,区域构造应力场的状态发生过明显的转变,由成矿前的右行张扭,转变为成矿初期的NNW-SSE向挤压左行剪切应力场,三山岛主断裂也在成矿期发生左行挤压逆冲活动,主断裂封闭,主断裂内的断层泥逐渐形成,封堵成矿热液于断层泥之下,形成三山岛矿区大规模的破碎带蚀变岩型矿化。  相似文献   
9.
德兴斑岩铜矿床是我国著名的斑岩型矿床,其Cu储量约为850万t,Mo储量约为30万t,Au储量约为20t(芮宗瑶,1984)。区域构造上位于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的碰撞拼合带内,江(山)-绍(兴)断裂带(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碰撞缝合线)的北西侧(华仁民,2000;Wang等,2006;潘晓菲等,2009)。矿田所处区域内出露的地层比较齐全,其北西侧广泛出露前震旦系双桥山群,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