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10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7篇
综合类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缅甸弧附近三塔断裂带活动性的野外考察研究,探讨了位于缅甸弧东侧的滇缅泰板缘地区现代构造与地震活动动力来源和空间不均匀性。指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沿兴都库什弧的正面碰撞和青藏高原隆起导致的侧向挤出作用对滇缅泰板缘地区现代构造与地震活动的影响可能大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沿缅甸弧的碰撞对上述地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依据三角测量资料分析云南小江断裂北段的应力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试图利用小江断裂北段1956年和1967年两次二等三角测量的资料分析本区的应力场.其结果表明,此区内主压应变轴走向大都近于北西西向即近期承受北西西向的压应力作用.  相似文献   
3.
曲江断裂断面结构及地震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从曲江断裂两盘的地层分布、产状变化、破碎带宽度的异常分布等方面对曲江断裂的断面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曲江断裂上存在两个尺度较大的凹凸体。结合该断裂的右旋运动特点,对曲江断裂破碎带异常展宽段及串珠状小盆地的成因给予了解释,同时认为曲江断裂上三次7级以上强震的震中与凹凸体的位置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4.
云南耿马7.2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野外考察的实际资料,本文介绍了耿马7.2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展布,结构要素及组合、位移分布等情况。同时依据位错资料对破裂带的应力活动及断裂两盘的运动状态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本次地震发震构造以右旋走滑为主兼具张性,主压应力优势方位为N5°—10°E。断层两盘相对运动的总体方向为N55°W左右,断层运动的滑移角在30°—40°之间  相似文献   
5.
红河断裂带地震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地质、地貌、新构造运动的资料,讨论了红河断裂带的地质构造特征,着重于新生代的活动性。认为红河断裂是一条新生代作右旋水平运动为主的走向滑动断层。其两侧断块在新生代以不同方式和方向经受了强大的剪切应力作用。哀牢山断块向北东方向的逆冲上隆形成狭长状第三纪挤陷盆地。红河断裂的水平右旋运动,形成雁行状排列的新断裂,与红河断裂构成“入”字型构造。红河断裂在新生代最大错距达6公里,由北西向东南错距逐渐减小。本文认为,红河断裂结构单一。第三纪至现今活动中心由南东向北西迁移。现今危险地段是大理、下关一带。弥渡盆地以南,断裂活动以蠕滑形式释放能量。(编者按:该结论与本刊本期所载“中美地震工作者对红河断裂的最新研究”报导的结论不同,供读者鉴别。这类予测,有待受大自然的检验。) 红河断裂带在地质构造上的重要位置,早为广大地学工作者所重视,但其地质研究程度仍比较低。1981年,笔者对红河断裂带进行了地震地质调查,本文从构造活动和发展的角度,就红河断裂带的地质构造特征、新生代的活动型式、地震活动的构造条件进行初步探讨。本文涉及范围北起弥渡苴力(E 100°35′,N 25°13′),南至河口新街(E 103°36′,N22°49′)。曾有文献称之为“元江断裂南段”,本文称之为“红河断裂带”。  相似文献   
6.
提出依据开挖剖面中的楔形体在受到断层作用时其厚度的变化量求解断层水平位移的方法。分析表明断层水平位移量S与楔形体在断层两侧厚度变化量Δh满足关系式S=Δh/ρsinβ。式中ρ为楔形体在断层走向上的尖灭系数,β为断层的倾角,该关系式不仅能满足纯走滑运动的断层,而且也满足一般斜滑断层,同时提出了在剖面上判断断层水平运动性质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岩石地层、测井地层、地震地层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将Llanos盆地中部始—中新统Carbonera组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4个层序均由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组成,缺失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发育内陆棚~前三角洲泥质沉积,高位体系域以发育三角洲前缘砂质沉积为主,整体上显示为四套从海进到海退的沉积旋回。构造运动和海平面升降是控制Llanos盆地中部Carbonera组层序形成与发育的主要因素。层序演化及石油地质条件分析表明,高位体系域中发育的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是寻找优质储层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8.
滇西地区及邻区构造单元划分及其特征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依据板块构造学说划分大地构造单元的原则和构造亲缘关系,将滇西及邻区划分为8个一级构造单元I印度板块、Ⅱ冈底斯中间板块、Ⅲ拉萨地块、Ⅳ顷甸板块、Ⅴ滇顷泰板块Ⅵ印度板块、Ⅶ杨子板块、Ⅷ松潘一甘孜活动带。并且对其主要构造单元的地质特征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昆明市地面沉降发展过程及其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79-1998年昆明市地面沉降监测资料分析昆明市南部地区,即二环南路以南地区大面积地面沉降。该地区形成两个明显的漏斗形沉降区,一个是以小板桥为中心的沉降区,其中在朱家村、巫家坝机场、广卫村、小喜村、六甲、官渡等地较为明显,在沉降中心(小板桥)沉降量达227.5mm(1985-1998年),平均下沉速率在17mm/a左右,最大达30.00mm/a;另一个沉降中心在海埂以北的河尾村、渔户村一逞地区,没降中心的沉降量达100.4mm(1993-1997年),下沉速度达到25.1mm/a。对昆明市地面沉降现象与古滇池松软的湖相沉积、局部地区的地下水资源长期超采以及该地区强震活动的因果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澜沧—耿马震区构造能流图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瑞琦  李世成 《地震研究》1996,19(2):168-174
根据澜沧-耿马震区构造能流图象的研究,其结果表明震产生了两条长度分别为42公里、55公里的北西向主破裂,同时产生了几北东-近南北向的次级破裂。通过与宏观资料的对比,可观看出构造能流图象和震害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