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38篇
海洋学   2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海大洋钻探及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前沿研究新突破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南海是西太平洋地区规模最大且具有代表性的边缘海盆地之一。经过近几十年的研究积累,尤其是通过实施5个国际大洋钻探航次(1999–2018年)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南海深海过程演变”重大研究计划(2011–2019年),我国科学家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取得了一系列创新进展与重大突破,标志着南海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正走向国际前沿。重要研究成果包括:(1)新提出南海是“板缘张裂”盆地,与经典的大西洋型陆缘模式不同;(2)大洋钻探首次获取了基底玄武岩样品,结合中国在南海首次深拖地磁测量实验,精确测定了南海海盆玄武岩年龄,揭示南海海盆从东向西分段扩张;(3)大洋钻探结果发现南海陆缘岩石圈减薄之初岩浆迅速出现,未发现缓慢破裂造成的蛇纹岩出露;(4)发现南海扩张结束后仍存在大量岩浆活动,可能受控于多种构造与地幔因素;(5)地球化学证据与地球动力学模拟都显示南海岩浆的形成受到周边俯冲带的影响。目前我国的海洋地球科学正在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有望以南海为基点,开始拓展到周边大洋,通过主导大型研究计划以及建设我国大洋钻探平台,以提升我国在南海、西太平洋与印度洋海洋地质科学研究的实质性影响力与引领地位。  相似文献   
2.
中中新世,位于南海北部陆缘的珠江口盆地发生了构造、沉积和古气候格局的骤然变迁,而对古珠江沉积体系层序、沉积的研究为重塑该变革提供了良好契机.本文利用珠江口盆地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选取中中新世SQ14.8三级层序开展了系统的层序地层和沉积解剖,通过厘定关键层序、体系域界面,建立了高精度区域四分体系域格架,并在此基础上重建陆架-陆坡区主要沉积体系的宏观展布特征和演化过程.研究发现,SQ14.8三级层序记录了珠江口盆地新近纪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相对海平面下降,引发沉积滨线跨越陆架长距离迁移到陆架坡折,发育了从低位到强制海退完整的体系域单元.古珠江三角洲作为陆架区主要的沉积体系,在相对海平面升降旋回的驱动下,其发育位置从内陆架到陆架边缘的迁移过程中,发育主控因素也由河流作用为主逐渐变为河流和海洋水动力共同控制.强制海退体系域的识别及沉积展布研究为预测深水储层提供了依据,该时期发育的陆架边缘三角洲下方陆坡区是寻找富砂重力流储集体的有利地区,而陆架边缘三角洲侧翼砂质沉积较少,下方的扇体以泥质扇为主.综合分析认为中中新世变冷事件是造成13.8 Ma相对海平面强烈下降的主要原因,在珠江口盆地促成SQ14.8层序典型强制海退体系域及陆架边缘三角洲的发育,进一步证明该事件是一次全球性的气候事件,其响应不仅可以在大洋钻孔获取的O同位素中找到证据,在边缘海盆的沉积记录中也有明显反映.  相似文献   
3.
为了认识南沙海域新生代的整体沉降规律,对覆盖南沙海域的5条地震剖面进行了构造分析和沉降计算.结果表明,南沙海域大部分伸展断层活动到T40(16 Ma)和T60 (23.8 Ma),而T60(23.8 Ma)前的构造沉降表现为断陷盆地特征,T60后为坳陷特征,所以T6o(23.8Ma)应为南沙海域大的构造转换面;南沙海域...  相似文献   
4.
南海在新生代期间发生多次裂解和离散,在南海南部陆缘地层中留下了多次构造运动的痕迹.选取南沙海域内覆盖曾母、北康、南薇西、万安盆地的24个模拟井位,分别进行构造沉降速率的计算,并分析了自中生代末期以来的4次重要构造运动对南沙海域盆地的形成和构造演化的控制作用.结果显示,南沙海域构造沉降分为3幕:第一幕为40.5~30.0...  相似文献   
5.
南沙地块内破裂不整合与碰撞不整合的构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廷贾断裂以东的南沙地块与南海北部陆缘共轭,因此其构造过程研究对认识整个南海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地震资料和区域构造背景分析揭示,破裂不整合面(BU)和碰撞不整合面(CU)是控制南沙地块内盆地演化的骨架界面;为了揭示南沙地块内的主要构造过程,本文利用地震剖面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侧重对两个重要界面开展构造分析.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6.
南海西部断裂系研究及其物理模拟实验证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南海西部断裂系是由四条典型的走滑断裂所组成的断裂系统,是南海扩张的西部边界.此断裂系主要是在白垩纪以来的印-藏碰撞、新生代印支挤出和南海扩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通过模拟实验,探讨此断裂系的成因、演化过程,认识到此断裂系经历了五期构造运动.  相似文献   
7.
莺歌海盆地的构造反转作用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莺歌海盆地是北西走向红河断裂带末端在第三纪走滑运动形成的扭张性断陷盆地,控制盆地形成演化的构造动力在早-晚渐新世和中-晚中新世发生了改变,导致盆地内部发生了两期性质不同的构造反转作用。晚渐新世-中中新世期间的构造反转表现为轴向近南北的褶皱变形和沉降中心向东南方向的迁移,晚中新世至今的构造反转使盆地西北边缘的北东走向断裂发生反转逆冲。晚渐新世-中中新世构造反转作用导致盆地西北部和中南部的油气聚集特征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构造热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To reveal the tectonic thermal evolution and influence factors on the present heat flow distribution, based on 154 heat flow data, the present heat flow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the main tectonic units are first analyzed in detail, then the tectonic thermal evolution histories of 20 profiles are reestablished crossing the main deep-water sags with a structural, thermal and sedimentary coupled numerical model. On the basis of the present geothermal features, the Qiongdongnan Basin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regions: the northern shelf and upper slope region with a heat flow of 50–70 m W/m2, most of the central depression zone of 70–85 m W/m2, and a NE trending high heat flow zone of 85–105 m W/m2 lying in the eastern basin. Numerical modeling shows that during the syn-rift phase, the heat flow increases generally with time, and is higher in basement high area than in its adjacent sags. At the end of the syn-rift phase, the heat flow in the deepwater sags was in a range of 60–85 m W/m2, while in the basement high area, it was in a range of 75–100 m W/m2. During the post-rift phase, the heat flow decreased gradually, and tended to be more uniform in the basement highs and sags. However, an extensive magmatism, which equivalently happened at around 5 Ma, has greatly increased the heat flow values, and the relict heat still contributes about 10–25 m W/m2 to the present surface heat flow in the central depression zone and the southern uplift zone. Further analyses suggested that the present high heat flow in the deep-water Qiongdongnan Basin is a combined result of the thermal anomaly in the upper mantle, highly thinning of the lithosphere, and the recent extensive magmatism. Other secondary factors might have affected the heat flow distribution features in some local regions. These factors include basement and seafloor topography, sediment heat generation, thermal blanketing, local magmatic injecting and hydrothermal activities related to faulting and overpressure.  相似文献   
9.
兰州市取暖期可吸入颗粒物中单颗粒矿物组成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研究兰州市2005年冬季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中单颗粒的矿物组成,用能谱扫描电镜识别和统计了兰州市区(东方红广场)和郊区(榆中县)两个采样点的单矿物颗粒。结果在市区样品中识别出方解石、伊/蒙混层、石英、斜长石、伊利石、石膏、绿泥石、高岭石、浊沸石和钾长石等21种矿物,前7种占统计总量的75%以上;郊区样品中识别出20种矿物,以方解石、石英、伊利石、绿泥石、斜长石和伊/蒙混层为主(占70%以上),与市区相比缺少钾石膏、金红石和水铝酸钙而增加了硫酸镁和磷灰石。总体来看,大气PM10中的矿物颗粒可分为粘土类、长石类、碳酸盐类、硫酸盐类、氧化物类和其他六类,以粘土类和碳酸盐类矿物为主(约占60%);冬季市区颗粒物表面的“硫化”现象较郊区严重;这些矿物颗粒主要来自地表土,人为排放和大气中二次化学反应生成的矿物的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10.
南海的发育机制研究: 相似模拟证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实验研究表明, 整体北东走向的初始断裂的位置大致在珠一和珠二凹陷之间的隆起带下通过, 由北北东-近东西-北东东三段组成; 南海在早期的张开可能伴随约15°的顺时针旋转, 后期存在一期南东向的扩张伸展, 从而使西南次海盆张开; 廷贾断裂可能是南沙盘的西侧边界, 而卢帕尔断裂则可能是印支盘的东侧边界, 之间为印支地块与南沙地块发生块体分离产生的NW走向的裂陷带, 模拟实验中沿着这一北西向沉降带内的北西走向断裂上见到张剪花状构造, 部分东倾的断裂上见反转逆冲, 在地理位置和构造特点上与曾母盆地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南海地区刚性构造块体的存在改变了部分断裂和裂陷带的走向, 使变形不均匀分配, 改变了局部构造样式, 南海及陆缘的裂解可能受到了古南海俯冲拖曳和/或印藏碰撞引起的地幔流动的控制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