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3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渤海莱州湾凹陷南部古近系沙三下亚段广泛发育陆源碎屑与碳酸盐混合沉积。通过对井壁取心、测井及综合化验资料的分析,对研究区混合沉积特征、发育模式及控制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研究区既发育同一岩层内的混合沉积,又发育碳酸盐岩与陆源碎屑的互层混合沉积。混合沉积形成于两大物源注入背景下的湖泊滨岸环境,可进一步分为泥坪、砂质滩坝、浅滩和半深湖等混合沉积亚相,主要体现为波浪和湖流作用的双重影响。沙三下亚段整体呈现出水退式发育的特点,主要发育湖侵域和高位域,湖侵域主要发育半深湖混合沉积和浅滩混合沉积,高位域主要发育砂质滩坝混合沉积。混合沉积物受古地貌、古气候、古物源和湖平面变化的控制,优势储集亚相为砂质滩坝混合沉积亚相和浅滩混合沉积亚相。该研究成果不仅为莱州湾凹陷南部古近系优质动用储量研究提供了指导,而且为下一步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是崇明生态岛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结合崇明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的作用,推进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管理机制建设,将促进崇明生态岛建设与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3.
渤海湾盆地莱州湾凹陷KL油田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发育了陆源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的混合沉积构造,国内外学者在莱州湾凹陷地区已做了一些岩相古地理方面研究工作,但KL油田地区的混合沉积研究至今未涉及。由于KL油田地区钻遇沙河街组沙三下亚段的井较少(迄今全地区钻遇沙三下亚段井9口),本文充分利用有限的钻井资料,结合岩心资料、分析化验资料、单井沉积相解剖以及地震相分析,对渤海湾盆地莱州湾凹陷KL油田地区碳酸盐岩台地混合沉积特征以及沉积演化模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研究表明,KL油田古近系沙河街组主要以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混积岩主要发育在沙河街组沙三下亚段,而沙三下亚段发育三种不同的沉积环境:KL-1井区发育辫状河三角洲,中部KL-4井区发育滨浅湖混积滩坝,东部KL-9井区在I油组处于潍北凸起物源供给区,发育了扇三角洲。沙三下亚段沉积时期,沉积物在碳酸盐岩台地上进行混合沉积,狭义上表现为混积岩,主要类型包括:泥质灰岩、含泥灰岩、灰质粉砂岩;广义上表现为混积层系,主要类型包括:含陆源碎屑一碳酸盐混积岩、含碳酸盐一陆源碎屑混积岩、碳酸质一陆源碎屑混积岩。  相似文献   
4.
渤海西部海域新生代盖层特征及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渤海西部海域新生代盖层发育情况与油气富集密切相关。利用渤西地区丰富的钻井资料、测井资料、取心分析化验资料等对研究区新生代盖层发育特征、封闭性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开展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主要发育东二段下部、明下段下部及明下段上部3套区域泥质岩盖层,东二段下部区域泥岩盖层相比于明下段两套区域泥岩盖层具有单层泥岩厚度大、色暗、质纯、高泥地比、横向分布稳定及更高成岩阶段等特点,东二段下部泥岩盖层封闭性好于明下段泥岩盖层;东二段下部区域泥岩盖层控制了油气在凹陷区域深部沙河街组、东营组的聚集成藏并决定了油气朝沙垒田古隆起上倾方向运移,明化镇组下段区域"终极盖层"与断裂共同作用控制了整个渤西地区新近系的油气富集程度;提出了"周边凹陷东二下区域泥岩盖层底面构造脊输导体系"、"凸起斜坡及内部明下段泥岩盖层、断裂‘耦合’油气输导体系"两种区域盖层控制下的油气输导模式。   相似文献   
5.
研究I型花岗岩中再循环晶的成分和结构特征,对揭示岩浆系统的形成和演化历史以及壳源和幔源岩浆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西秦岭北西段三叠纪过马营复式岩体内的不同造岩矿物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具有不同结构特征的斜长石"粗晶"和黑云母展开电子探针(EMPA)、LA-ICP-MS微量元素面扫描、原位Sr同位素分析,来探讨含高An斜长石的成因,示踪不同岩浆房端员的属性,约束岩浆演化过程并建立多级岩浆房模型。过马营复式岩体的岩性分为偏铝质花岗岩类和过铝质花岗闪长岩类,两类岩性中均存在An值呈突变的筛状结构斜长石,即高An(72~85)区与低An(20~55)区在同一颗粒中并存,其对应主、微量元素也存在截然变化。与低An区相比,高An区具有高Fe、Mg,高Ba的特征。高钙区斜长石可进一步分为两类,第1类高钙区斜长石(An80-85),和第2类高钙区斜长石(An72-78)。第1类高钙区比第2类高钙斜长石区具有更高的Ca、Al、Fe、Mg、Ba含量。本研究中斜长石晶体存在核高An-边低An与核低An-幔高An-边低An两种不同类型的环带结构,表明其各自的生长过程有所不同。高An区与低An区之间An值跳跃式的变化与对应主、微量元素Fe、Mg、Sr、Ba含量特征均指示斜长石成分差异并非晶内扩散、动力学作用以及物理条件的变化造成的,更可能形成于开放的岩浆系统。本文认为斜长石粗晶为再循环晶,其内部的高An区形成于深部富H2O玄武质岩浆,低An区形成于浅部酸性岩浆房(偏铝质与过铝质)。两种不同高钙区斜长石及其对应的主、微量元素差异指示它们很可能结晶于两批次不同的玄武质岩浆,其中第1类高钙区斜长石的母岩浆相对更富Fe、Mg、Ba。两种玄武质岩浆携带高An斜长石沿岩浆通道向上运移,上升过程熔蚀先前结晶的高An斜长石,将其带入浅部酸性岩浆房后与内部花岗质/花岗闪长质岩浆发生混合。混合之后的岩浆沿高An斜长石残晶边部继续结晶生长,同时高温玄武质岩浆的注入导致浅部岩浆房已结晶的低An斜长石被熔蚀形成筛状结构,随后玄武质岩浆、混合后岩浆依次沿其边部继续生长。我们认为两批次的玄武质岩浆体积较小并未对浅部酸性岩浆房成分造成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由于中亚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能源战略资源,使其成为大国争夺的目标。本文通过阐述中亚能源状况及潜在经济利益,分析美国对中亚能源战略实施的各种手段,预测其发展及影响。  相似文献   
7.
张国坤  张洪岩  徐艳艳  张丽 《测绘科学》2007,32(2):26-28,20
现代地图学理论的研究,不仅使我们对地图及地图学的内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而且使地图学基础理论及地图学体系得到完善和充实。现代地图学理论的提出,对进一步阐述地图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建设,认识地图学与地理学、测绘学、计算机科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的统一关系,理解现代地图制作与应用的特点,揭示现代地图学发展的规律和趋势都具有指导作用。现代地图学理论促进了地图学的发展,尤其是促进了计算机地图制图的发展,使建立在计算机地图制图基础上的地理信息系统日益完善和快速发展。现代地图学理论对地图学的影响意义深刻而久远。  相似文献   
8.
新开河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图谱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基于地学信息图谱分析方法,运用ARC/INFO软件,以马尔柯夫空间概率模型为基础,利用新开河流域33年(1969-2001年)土地利用格局4期的空间数据(1969年、1979年、1992年、2001年),合成了一系列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图谱,通过图谱分析来了解新开河流域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过去33年期间该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耕地大幅度增加,其净增面积1357.2 km2,占流域总面积超过32%,其主要来源于草地、沙地、沼泽地、林地;沙地变化有所起伏,占流域总面积不低于23%,虽然总体旱减少趋势,但流域的草地沙化、耕地沙化还比较严重;草地大幅度减少,其净减面积1582.6 km2,占流域总面积由36.2%缩减为18.5%,其主要来源于开垦草地为耕地、草地退化成沙地、沼泽地、盐碱地以及草地改造种植林地;居民地、盐碱地呈增加趋势,湿地、林地旱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9.
关于微分圆投影变成变形椭圆的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国坤 《测绘科学》2004,29(3):14-15
针对各种地图学教材中关于变形椭圆的证明提出了三个问题,通过对地图投影中的微分圆垂直投影或 斜投影分析,不仅证明了微分圆投影变成了变形椭圆,而且利用几何分析解决了各种地图学教材中关于变形椭圆 证明出现的三个问题,对进一步了解地图投影的变形分布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关于等角航线、大圆航线的教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国坤 《地图》1996,(3):61-64
关于等角航线、大圆航线的教学研究张国坤(四平师院地理系,13600)大地球体可以代替实际地球体,它又能被一个极近似大地水准面的地球椭球体来代替。地球椭球体可表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大地球体可表达地球上某点的地理坐标位置。在绘制小比例尺地图时,大地球体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