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0篇
综合类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主要指地震引起的崩塌、滑坡、塌陷、地裂缝、砂土液化。震级大干5级、烈度超过Ⅵ度的地震可能引发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震级和烈度越高,次生地质灾害越严重。本文根据中国历史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活动程度及发生条件,以地(市、区、盟)为单元,进行了危险性评价:高度和中度危险区主要分布在中国中部的陕甘宁川渝滇藏地区,形成一个大致NE向高危险带,其余大部分地区为轻度危险区。  相似文献   
2.
哈尔滨市磨盘山水利枢纽区三维渗流数值模拟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哈尔滨市磨盘山水库防渗型式拟采用垂直砼防渗墙及帷幕灌浆方案。为了分析左岸不同长度防渗对水库渗漏量及坝基渗透稳定性的影响。对磨盘山水利枢纽区渗流场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左岸防渗长度的增大。渗漏量及下游渗流出口渗透比降基本呈线性趋势减小。当左岸防渗长度为200m时。渗漏量及各渗透比降均小于允许值,为推荐的渗控方案。  相似文献   
3.
秦皇岛地区海岸侵蚀及主要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实际调查资料对秦皇岛地区海岸侵淤活动进行了分析,论述了控制条件和对滨海资源环境的危害。得出近50多年来,秦皇岛123.5km长海岸发生过6种不同形式的侵淤活动,有82.69km岸段发生不同程度的侵蚀活动,占总岸段的67%。海岸侵蚀的原因除风暴潮影响外,主要是海岸带物质补给来源持续减少和人工采挖砂石。海岸侵蚀活动除威胁滨岸工程设施安全外,还严重破坏旅游资源和土地资源,加剧海水入侵活动。  相似文献   
4.
以热水及矿水的水文地球化学场为主要标志,以构造格局和构造活动性、历史地震活动规律为主要划分依据,再结合地球物理场、地温场及区域地层的组合分布状况,进行了地震危险区带的划分。将中国大陆划分为6个地震危险区、23个危险亚区和30个危险带,并对各个危险亚区和危险带的主要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进行了论述。通过对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和水文化学场的研究,分析构造特征及其活动性,确定地震与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化学场的耦合关系。这对地震水文观测孔的布置和地震预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长期监测地下水中水化学成分的变化,就有可能为预测预报地震提供一种新的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5.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是指地震引起的崩塌、滑坡及塌陷、地裂缝、砂土液化.中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都发生过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但不同地区发育程度不一,以中国大陆中部的陕、甘、宁、川、渝、滇、藏地区最为严重,形成一个NNE向的高危险带.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地貌条件与一般地质灾害基本相同,但其激发因素为地震.震级5级以上、...  相似文献   
6.
中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地质灾害危险性是地质灾害发育密度、活动规模、活动频次的综合性反映。从这一认识出发,本文论述了地质灾害危险性构成及其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以县(市、区、旗)和省(直辖市、自治区)为单元,进行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与区划,分析了危险性分布情况与区域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7.
1 抗震减灾日和地震博物馆、地震地质公园建设目的抗震减灾日和地震博物馆、地震地质公园的建设应具有鲜明特色.减灾日和博物馆、公园建设的主要目的不仅是普及地震科学知识,也不同于地震纪念馆,仅仅是纪念地震遇难同胞和颂扬抗震救灾的英雄事迹,而应全方位展示地震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确定了灾害风险评价的主要影响要素和指标体系,依据选取的主要影响因素,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别计算求得各关联因子的关联度和关联序,在此基础上,按各因素的关联度占所有因素的关联度之和的比重作为权植。在以往的区域风险评价中,一般是按关联度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给定权值,人为影响比较大。本文采用的这种权值确定方法可以避免人为夸大各因子之间的作用,更趋于合理,而且也为采用计算机制图提供了前提。并以黄河上游地区为例进行了以县(市、旗)为单元的风险评价。  相似文献   
9.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指由地震活动引起的地质灾害。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主要为崩塌、滑坡,其次为塌陷、地裂缝、砂土液化等。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增强了地震的破坏效应,加剧了地震灾害的损失程度,给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造成很大困难。一般震级大于5级、烈度超过6度的地震可能引发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震级和烈度越高,次生地质灾害越严重。本文根据中国历史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及发生条件,以地(市、区、盟)为单元,进行了危险性评价:高度和中度危险区主要分布在中国中部的陕甘宁川渝滇藏地区,形成一个大致北北东向的高危险带,其余大部分地区为轻度危险区。  相似文献   
10.
岩心外表面图像在线三维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心外表面图像在石油、地质等部门被广泛用于综合柱状图分析。但观看岩心外表面图像不直观,因此需对其进行三维重建。传统的岩心外表面图像三维重建系统为单机版,系统的使用及升级受到诸多限制。为此,提出一种采用GDI+、基于ASP.NET框架、B/S模式下的在线三维重建技术,实现了岩心外表面图像的在线三维重建和旋转。实践表明,在线三维重建技术在石油、地质等部门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