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6篇
海洋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1.
南海在新生代期间发生多次裂解和离散,在南海南部陆缘地层中留下了多次构造运动的痕迹.选取南沙海域内覆盖曾母、北康、南薇西、万安盆地的24个模拟井位,分别进行构造沉降速率的计算,并分析了自中生代末期以来的4次重要构造运动对南沙海域盆地的形成和构造演化的控制作用.结果显示,南沙海域构造沉降分为3幕:第一幕为40.5~30.0...  相似文献   
2.
伴随洋壳的俯冲,驼伏其上的海山会导致上覆板块的强烈变形.为解释该构造变形特征,本文运用物理模拟实验的方法,着重分析海山的斜向俯冲对上覆板块变形的影响,并将模拟结果与正向俯冲过程进行对比.实验结果显示:海山开始进入俯冲,前缘楔体的增生会被阻止,同时楔体被抬升并出现脱顶构造,未被海山破坏的楔体会出现后冲断层的激活,后冲断层轴平行于海山的俯冲方向.海山进一步俯冲,突起项部发育一系列张扭性质的微断裂和走滑性质的共轭断裂,尾随突起之后的楔体由于重力会产生正断层系统.比起正向俯冲,斜向俯冲过程中所产生的后逆冲体、海山两侧的叠瓦状逆冲推覆构造都出现不对称分布,断裂和微断裂束的走向不规则散开,后冲断层的轴向及海山俯冲过后在楔体上产生的凹槽的轨迹都不断斜向迁移,且凹槽两侧的地势不一致等.最后利用文中的物理模拟结果,很好的解释了马尼拉海沟中段俯冲构造的构造特征,同时对其他俯冲大陆边缘的构造解释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4.
岩浆在被动大陆边缘的张-破裂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南海东北部陆缘发育厚度达10 km的下地壳高速体,其成因机制长期存在争议,影响了对南海东北部陆缘构造归属的界定.为了分析南海共轭陆缘的张破裂机制,本文调研了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系统分析了南海南北陆缘的地壳结构和岩浆活动特点,提出:南海陆缘和海盆中发育有大量岩浆活动,但东西陆缘存在较大差异,底侵高速体东厚西薄,推测为同张裂成因.根据地壳结构与底侵岩浆的量,将被动陆缘划分为5个子类,南海陆缘东侧为多岩浆型,向西变为少岩浆型.东西差异除与伸展速率有关,可能还与东侧陆缘发生了板缘破裂,而西侧陆缘发生了板内破裂有关.   相似文献   
5.
李付成  孙珍  张江阳 《地球科学》2018,43(10):3762-3777
为了更好的探究大洋板块运动方向反转与大陆岩石圈张裂之间的动力学关系,以数值模拟为手段来正演大洋板块的反向俯冲,同时考虑光滑洋壳、海山链、海底高原、薄弱带等构造单元加入先期俯冲时对大陆岩石圈张裂的影响.结果显示:大陆岩石圈在大洋板块反向俯冲的过程中会被拉伸减薄,并出现局部岩石圈的颈缩直至张裂、同时伴随有软流圈地幔的上涌和减压熔融等现象.此外,含有不同构造单元的洋壳参与先期俯冲会对陆缘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影响拖曳过程中大陆岩石圈的应变集中,并导致大陆岩石圈在不同时间、不同位置出现张裂.模拟结果可用于对比南海陆缘在新生代张裂中表现的穿时等特征,亦可为其他被动陆缘张裂的动力学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是表征岩石圈力学性质的参数,其反映了岩石圈挠曲变形的特征.本文在传统二维挠曲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俯冲及碰撞带的三维薄板挠曲模型.并发展了基于粒子群算法的俯冲带三维有效弹性厚度反演方法.该方法适用于挠曲参数存在横向差异的俯冲-碰撞带.最后利用该方法反演了马尼拉海沟处岩石圈的有效弹性厚度,结果显示:南海中央海盆岩石圈的有效弹性厚度随着距洋中脊距离的增加而增大;马尼拉海沟轴部弯矩在洋中脊两侧呈分段性变化,这表明南海俯冲板片在深部撕裂可能对浅部的挠曲形态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确识别南海东南部中生界及其分布,对认识南海形成演化和油气资源潜力具有重要意义。受资料条件约束和地层系统划分差异的影响,南海东南部中生界分布和构造特征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在钻井、拖网约束下,通过井震对比、地震反射特征、层速度分析、岩浆岩体与地层接触关系和构造变形特征来综合识别中生界。结果表明,中生界呈平行、连续、低频的反射特征,层速度3400~4200 m/s,随着埋深或(和)变质程度增强,层速度增大(4500~5500 m/s),反射波组模糊,多数未见明显底界反射。研究区中生代地层发育局限,地震反射波组特征明显,但较难进行区域对比和解释。其中,西北、西南巴拉望盆地、礼乐滩和安渡北盆地中生界呈现低角度掀斜或近水平层状;礼乐滩西南部九章盆地中生界层速度3500~4500 m/s,高于上覆新生界,与钻井层速度吻合,地层呈高角度掀斜或挠曲变形,可能与岩浆活动侵位相关。结合中生代火山弧和识别的岩体分布,推测前者零散分布在弧前盆地靠火山弧一侧,构造活动相对弱,后者分布于岩浆活动强烈的弧间盆地。  相似文献   
8.
南海南北共轭边缘不仅蕴藏了丰富的油气资源,而且记录了南海扩张过程的重要构造信息。通过选取南海南北陆坡区的5条地震剖面,按照不同地壳初始流变结构计算剖面的拉张因子,通过南北结果对比与数值模拟过程揭示的信息,得到以下几点认识:1)南海北部地壳拉伸程度大于南海南部,这不仅与南海南部后期经历挤压碰撞有关,而且与中生代二者所处的构造位置不同有关;2)珠江口盆地与礼乐盆地具有不同的地壳初始状态,推测在南海共轭陆缘形成过程中,二者不相对应;3)南海南部地壳拉张因子由北向南逐渐变大,是古南海向南俯冲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软弱地质体对挤压构造变形的影响,利用物理模拟方法,设置了6组实验模型,探讨软弱体不同面积、所处位置和挤压应力方向对构造变形的影响,最后基于模拟结果,讨论了软弱体对莺-琼两盆地凹陷中心挤压褶皱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挤压作用下,软弱区先迅速隆起.随后隆起向无软弱体区延伸发育,软弱区隆起发育范围大于无软弱体区隆起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