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质学   9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黑红山二长花岗岩分布于红石山-百合山-蓬勃山蛇绿岩带北部,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中-高钾钙碱性系列,为高分异的I型花岗岩;轻稀土元素富集,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具弱负Eu异常,稀土元素曲线为右缓倾。微量元素相对富集Ba、K、Zr、Hf,亏损Ta、Nb、P、Ti,显示与俯冲有关的侵入岩特征,形成于碰撞前的火山弧环境。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315.2±2.5Ma。综合研究表明,黑红山地区在晚石炭世属于活动大陆边缘的火山弧,红石山-百合山-蓬勃山蛇绿岩带所代表的洋盆在此尚未消亡。  相似文献   
2.
区内太古代变质岩、长城系蓟县系白云岩及燕山期花岗岩体内有较多辉绿岩墙(脉)侵入,其规模较大,分布普遍,明显反映了变质作用后期和燕山期晚期的岩浆热液活动。辉绿岩强烈的蚀变和矿化与本区银、金多金属矿床关系密切。辉绿岩墙(脉)严格制约着银、银金、银铜矿体的展布。有的蚀变辉绿岩、辉绿蚀变岩与矿石共生或本身即为浸染状矿石。此外燕山晚期岩浆热液活动形成的辉绿岩墙(脉)对铅锌矿床起到了再次富集成矿作用。辉绿岩墙(脉)是本区银、金多金属矿床明显的直接的有效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3.
1文化遗物在1:5万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于河北省张北—沽源一带发现20余处细石器文化遗存,采集方制品千余件。以细石器制品为主,主要为细石核16件、细石叶74件、箭头55件、刮削器83件、尖状器24件,雕刻器3件、标枪头2件、普通石片733件,除此尚见粗大石器12件、骨器1件及许多半石化的动物牙齿化石。细石器加工精细,器形匀称、现整,用指垫法和压制法加工。以正向加工为主,偶而也用区向和错向加工技术。石器形体表明,制造技术已进入高度稳定发展阶段。各类石器原料以石髓占绝对优势,次为玛瑙等,均为当地所产。从石器组合、加工技术、工艺水平来看,本区石器文化属细石器文化范畴。石器时代的分野应以史前社会经济状  相似文献   
4.
通过1:5万屯垦-道尹地测区区域地质调查,首次发现河北省康保县发育迁安组,其岩性组合为砂质砾、含砾粗砂、含砾细砂及粘质砂土。自下而上划分Pinus—Betula—Artemisia及Artemisia—Pinus—Chenopodiacea2个孢粉组合。晚更新世早期古环境为针阔叶混交林,古气候为温湿。晚更新世晚期古环境为温带疏林草原环境,古气候为干冷,属间冰期气候。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早期本区出现各种寒冷气候条件下的融冻变形现象,反映了冰缘期气候。该套地层岩性具整体一致性,分布具区域性,且野外易于识别。无论在地层、孢粉、测年、气候、环境等方面均可与河北省迁安县爪村迁安组标准剖面进行对比。晚更新世迁安组在本区的发现,大幅度提高了区内第四纪地质的研究水平,为研究新构造运动、环境变迁和气候变化奠定了新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围场-隆化一带古元古代岩浆活动强烈,主体为中酸性、酸性侵入岩体,产状有岩基、岩墙、岩株、岩瘤及岩枝,呈东西向带状展布,发育弱片麻状构造或似片麻状构造,是吕梁期造山运动的产物。古元古代早期形成中酸性变质闪长岩系列,晚期形成酸性变质花岗岩系列,末期形成韧性剪切带。化学分析表明变质闪长岩系列岩石化学与我国同类岩石相比,Fe2O3、MnO、MgO、P2O5含量略偏低,里特曼指数(σ)小于3.3;岩石地球化学稀土元素总量平均为137.02×10-6,Eu异常不明显,(La/Yb)N平均值为13.15,(Sm/Nd)N平均值为0.21,(La/Sm)N平均值为3.36(、Gd/Yb)N平均值为1.91,δEu平均值为1.00;微量元素平均值:Nb 9.2×10-6、Zr(83.92~183.76)×10-6、Rb(82.73~90.50)×10-6,岩石类型属于M型。岩浆源区位于上地幔或下地壳。变质花岗岩系列岩石化学与我国同类岩石比较,SiO2、Na2O、MgO、CaO含量略偏低,TiO2、Fe2O3、FeO、K2O含量略偏高,里特曼指数(σ)值在1.6 6~5.54之间;岩石地球化学稀土元素总量平均值为210.27×10-6,LREE富集,δEu值平均为0.83,(La/Yb)N平均值为19.49(、Sm/Nd)N平均值为0.18,(La/Sm)N平均值为4.82(、Gd/Yb)N平均值为1.89;微量元素平均值:Rb(96.23~177.47)×10-6、Hf(4.6~10.6)×10-6、Ta(4.0~7.5)×10-6、Zr(97.3~213.60)×10-6。岩石成因类型为I型,岩浆源区位于上地墁或下地壳。  相似文献   
6.
研究区内太古宙变质岩、长城系、蓟县系白云岩及燕山期花岗岩体内有较多辉绿岩墙(脉)侵入,其强烈的蚀变和矿化与本区银、金多金属矿床关系密切,严格制约着银、银金、银铜矿体的展布。有的蚀变辉绿岩、辉绿蚀变岩与矿石共生或本身即为浸染状矿石。此外燕山晚期形成的辉绿岩墙(脉)对铅锌矿床起到了再次富集成矿作用。辉绿岩墙(脉)是本区银、金多金属矿床明显的直接的有效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南部邯邢地区与矽卡岩型铁矿有关的中酸性侵入岩形成2套深成杂岩体:符山杂岩体和武安杂岩体。这2个杂岩体分别具有不同的侵位机制并对相关矽卡岩型铁矿产生制约:符山杂岩体属被动就位机制,岩体内部形成呈捕虏体状赋存的铁矿体,远离接触带的深部仍具找矿潜力;武安杂岩体属主动就位机制,岩体内部捕虏体罕见,相应的铁矿床主要产于岩体与围岩接触带处,少量形成于碳酸盐岩围岩中;主动就位机制下形成的褶皱是重要的容矿构造。由于矽卡岩型矿床主要的共同特点是与中酸性侵入岩和碳酸盐岩有关,这一成矿规律同样适用于其他矿种的矽卡岩型矿床。  相似文献   
8.
自然重砂测量是矿产勘查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充分提取自然重砂测量数据所蕴涵的矿化信息,发挥其在矿产资源调查中的作用是一个现实问题。重矿物的被剥蚀、再沉积是自然重砂异常形成的重要过程。在充分考虑自然降水的汇集路径的前提下,以汇水区域边界确定范围是对自然重砂异常客观的解释。区域成矿模式研究、地球化学和人工重砂资料对自然重砂测量数据应用是重要的补充。笔者通过蔚县地区1∶20万自然重砂测量数据的分析,对其中有关全面认识异常、合理确定异常、勘查方法的综合应用、软件平台的使用及在矿产开发程度较高地区寻找未知资源的途径等方面做了一些探讨和尝试。  相似文献   
9.
剥蚀—沉积平衡机制是重矿物在地表环境下迁移富集的基本规律。结合有关应用实例,从重矿物迁移、富集规律出发,以动态、逆向的工作思路,提出对以往自然重砂数据进行整理、重新圈定重砂异常的工作方法。在矿产资源调查工作中应充分发挥自然重砂测量这一传统找矿方法的优势,以期找到更多的矿产资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