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质学   16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安徽泾县-宣州地区中二叠统"嵇亭岭砾岩"中硅质岩、含角砾硅质岩和硅质角砾岩的岩石学和沉积地球化学分析,认为"嵇亭岭砾岩"为非构造成因异常沉积岩;相当于栖霞组本部灰岩段中上部-顶部灰岩段,时代为中二叠世祥播阶;为热水沉积硅质岩,距离热液通道的远近决定了其产出形态,距离越近,角砾越发育;中二叠世深部岩浆房上涌造成强烈的拉张断陷,形成了穹状隆起和一系列地堑与地垒构造,存在部分上涌的岩浆沿着地堑与地垒的断裂上涌,漫溢至海底乃至地表,上涌的岩浆与海水混合,使海水中硅质含量大幅度升高,发生一系列与热液相关的硅化作用和碳酸盐中硅的置换作用。  相似文献   
2.
3.
皖南二叠纪海相暗色岩系成因及有机质富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皖南二叠系已成为页岩气勘探的重要目标层位,暗色岩系的硅质来源长期存在争议,有机质富集堆积机理尚不清楚。本文通过皖南地区二叠纪海相栖霞组、孤峰组和大隆组暗色岩系的岩石学特征、古生物群落、沉积特征、有机质丰度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探讨其沉积背景、硅质来源和有机质富集模式。研究表明:栖霞组硅质主要来源于热液;孤峰组硅质主要来源于生物和热液;大隆组硅质主要来源于生物和热液,少量来源于生物。二叠纪属热带—亚热带温暖潮湿气候,暗色岩系沉积于具缓慢沉积速率的厌氧—贫氧的100~300 m水体环境中,有机质含量高。栖霞组和孤峰组富有机质暗色岩系的形成除受控于局限滞留的缺氧环境外,还和海底热液活动提供生物繁盛的营养元素与矿物质和上升流的作用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大隆组富有机质暗色岩系的形成与长兴期多期火山喷发带入大量营养元素和微量元素,导致初级生产力提高,生物消亡—繁盛—再消亡—再繁盛—消亡,生烃母质快速堆积,且与缺氧环境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4.
钼作为植物固氮酶、硝酸还原酶与人体多种酶辅基的重要组成成分,对维持植物生长发育和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农用地土壤钼含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对土壤科学施肥、土壤钼有效性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安徽省淮北平原位于中国华北平原缺钼土壤区,目前缺乏对该地区土壤钼含量及其驱动因素的系统研究。本文以淮北平原典型土壤区511km2为研究区域,按照1件样品/km2采集0~20cm深度表层土壤样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等方法测定表层土壤中全钼、有效钼、TFe2O3、Al2O3、SiO2、P、Mn及有机质含量与pH值等指标含量;利用统计学、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系统研究土壤中全钼、有效钼含量和分布特征,并对制约土壤中全钼、有效钼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砂姜黑土中全钼和有效钼含量以缺乏为主,全钼、有效钼缺乏土壤比例分别高达93.3%、87.3%;全钼含量主要受土壤pH值、Mn、...  相似文献   
5.
谭山复式岩体位于江南过渡带北缘,是该区出露面积较大的复式岩体。本文对谭山复式岩体开展了地质调查、岩浆岩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分析。地质特征显示谭山复式岩体沿杨美桥背斜轴部侵入,根据岩性分析划分为碱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碱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分别为128.9±1.6 Ma~128.8±2.5 Ma和129.8±2.6 Ma~129.2±1.8 Ma;结合前人已获得二长花岗岩成岩时代(128.5±1.7 Ma~126.7±1.7 Ma),谭山复式岩体形成于128.9±1.6 Ma~126.7±1.7 Ma之间,对应于皖南地区燕山期 3阶段岩浆活动(早阶段:153~146 Ma,中阶段:143~136 Ma,晚阶段:135~121 Ma)的最晚阶段(135~121 Ma)。该复式岩体碱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均表现为:富碱,高Ga/Al比值,强烈亏损Ba、Sr、P、Ti,富集 Rb、Th、Nd、Ce,显著的Eu负异常,均为碱性过铝质特征的A型花岗岩。谭山复式岩体起源于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为陆内拉张环境背景下同源岩浆多期次上升侵位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对江南断裂带宣城敬亭山剖面上采集的3件断层泥样品中的石英颗粒进行透射扫描电镜(SEM)微形貌观察与统计。结果显示,江南断裂带为活动断裂,在新近纪和第四纪时期具明显的活动性,活动始于中新世,晚更新世达到高峰,活动方式以蠕滑为主;至全新世,断裂以粘滑方式持续活动;沿断裂带的地震记录表明,至近现代断裂仍处于活动状态。这些结论对于正确评价江南断裂带在第四纪的活动规律及该区自然灾害预防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8.
9.
合肥盆地下蜀黄土年龄及物源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OSL测龄结果表明合肥盆地下蜀黄土(下蜀组)在中更新世晚期已开始沉积;将主量化学元素和粒度分析与西北黄土、镇江下蜀黄土、巫山黄土和宣城黄土进行对比,研究了合肥盆地下蜀黄土物源。研究结果表明,地球化学、粒度及沉积速率等均显示合肥下蜀黄土物源有别于镇江黄土及西北黄土;并从岩相古地理及古气候特征探讨了淮河沿岸及淮北地区河流相、湖相及湖沼相细粒沉积物或许是其潜在的物源。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南部地区城安岩体位于扬子板块东段江南隆起带内,是燕山期大规模岩浆作用的代表性岩体之一。1∶50 000“城安幅”区域地质调查成果发现该岩体为一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组成的复式岩体,构成了皖南地区岩石类型复杂的独立复式岩体,它是探讨该地区中生代花岗岩形成过程的“窗口”,前人对该岩体的研究程度较低。本文通过对其研究,可为深入探讨皖南地区中生代花岗岩的岩浆物质来源提供年代学以及矿物学方面制约和实物佐证。运用锆石U-Pb年代学(LA-ICP-MS)和电子探针(EPMA)方法,精确测定城安岩体主体岩性(花岗闪长岩中核部年龄和成岩年龄)。通过对岩石中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等矿物含量的分析,讨论岩浆形成的温压条件和岩石成因。结果表明:城安岩体中花岗闪长岩核部年龄可分为两组,818~740 Ma和222~204 Ma,分属新元古代拉伸纪—成冰纪和中生代晚三叠世,前者对应前寒武纪罗迪尼亚大陆裂解事件,后者推测可能与大别造山带折返过程相关。岩体成岩年龄为151.0±2.8 Ma (MSWD = 0.91),表明岩浆结晶冷却年龄在晚侏罗世。城安岩体为Ⅰ型花岗岩,形成的温度在680±55 ℃,压力范围在0.21~0.30 GPa,深度在6.93~9.90 km。该岩体形成机制主要为地壳物质部分融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