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1篇
海洋学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睿  张锡贵 《贵州地质》2020,37(3):266-272
针对现有烟包上包机存在的占地面积过大,易发生掉包以及移动困难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控制的新型烟包上包机。该设备采用提升链条为输送装置,可以对烟包进行垂直运输,从而减小占地面积;以托盘作为烟包输送的载体,可以使烟包在上包过程中放置平稳,减小掉包的可能性。利用SolidWorks软件完成整机机械结构的三维建模,采用PLC控制系统来控制烟包上包机的上包作业流程。与传统的烟包上包机相比,该新型烟包上包机具有占地面积小,上包作业过程运行平稳,操作简单轻便等优点,可适应多种工作场所。  相似文献   
2.
贵州天柱大河边超大型喷流沉积型重晶石矿床位于湘西-黔东南前陆隆起之雪峰-武陵逆冲褶皱带内,赋存于留茶坡组中上部的硅质碎屑岩地层中,重晶石矿床的北西边界为坪地断裂F1。为查明F1断裂对重晶石矿层破坏及保存情况,进一步指导深部及外围找矿勘查工程部署,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音频大地电磁测深(AMT)并结合以往勘查成果,针对天柱大河边重晶石矿床坪地断裂F1开展系统研究,鉴别断层性质并探讨其对矿层的改造影响。结果表明,坪地断裂F1为成矿后断裂,具逆-右行平移性质,其在圭禄山地段错断了含矿岩系及重晶石矿层,垂直断距700~800 m,永发地区(钻孔ZK1205)至断裂F1下盘边界区域,含矿岩系留茶坡组内仍赋存厚大重晶石矿层,找矿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3.
示踪弥散试验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污染物质在含水介质中的运移,不仅受到水文地质条件的制约,而且受水化学动力条件的制约。示踪弥散试验常用于模拟地下水污染物质的运移研究,为污染预测和污染防治提供依据。试验选用NaCl为示踪剂,砂土为介质。在室内进行一维弥散试验,针对示踪剂的浓度、水力梯度、砂土干密度等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弥散系数与NaCl浓度、水力梯度成正比,与砂土干密度成反比。  相似文献   
4.
通过贵州镇远马坪地区金刚石调查评价工作,在施秉大坪寒武系下统杷榔组地层中新发现钾镁煌斑岩岩体两个;以其产出地层低,所含角砾成分复杂且砾径差异大,爆发特征明显区别于其他岩体,其中一岩体为"岩管"产出。该岩体的发现为区域金刚石找矿开拓了思路,拓展了纵向找矿空间。本文主要从新发现岩体的产出特征入手,结合其岩石矿物学特征,分析其具有的金刚石找矿意义。  相似文献   
5.
饶红娟  林泽渊  李永刚  石睿 《地质论评》2016,62(S1):399-400
贵州镇远马坪地区作为中国第一个含金刚石母岩——钾镁煌斑岩的发现地,既是华南地区最重要的、最丰富的含金刚石母岩出露区,也是中国金刚石原生矿找矿的重点区域。以往针对该区的金刚石原生矿勘查工作重点多集中于对其寄主岩石特征的研究上,如岩体侵位方式、矿物组成、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以及侵位时代等方面(卢登蓉等,1989;罗会文等,1989;江万,1995;方维萱等,2002;杨光忠,2013),而对于金刚石本身晶貌学特征的研究较少,且受当时测试技术条件的限制,有关金刚石晶貌特征所对应的找矿信息揭示不够充分。鉴于扬子地台金刚石找矿工作的迫切需要,本文通过对镇远地区钾镁煌斑岩中金刚石矿物自身特点开展晶貌学研究,进而反演、推测其结晶和生长过程,并由此探讨寄主岩石源区特征、母岩形成条件,为扬子地台金刚石原生矿找矿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对一个西北太平洋上冷锋结构和锋生过程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做好海上危险天气系统的预报,利用GMS(Geostationary Meteorology Satellite)-5红外卫星云图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的航空FNL(Final Analysis)资料对2003年1月3日至4日发生在西北太平洋上的1个典型冷锋结构和相伴随的锋生过程进行了研究。卫星云图显示,该冷锋于2003年1月3日00UTC形成于西北太平洋上空,与锋面相伴随的云带呈东北-西南走向,东起日本岛西南部,西至台湾岛以西。该冷锋于1月4日04UTC在西北太平洋上空消亡。FNL资料分析表明,在锋区内存在1个较大的水平温度梯度带,水平风切变明显。该冷锋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鼻状”结构,“鼻尖”约在900hPa高度上。分析发现锋生函数呈水平带状分布,其后缘基本上与海洋冷锋相重合。900hPa以下的低空锋区内剪切项起主要的锋生作用,850hPa以上的高空锋区内拉伸项起主要的锋生作用,而扭转项与锋生函数的特征一致——锋生作用在锋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运用逐步线性回归的理论方法,分析研究区的地下水水质指标间的相关性,研究区属砷元素富集地区,对研究区建立砷含量与其他指标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确定砷含量与HPO4-2、Fe、I-,Br-的含量相关性较显著。此模型可以用于研究区的地下水环境的规划、评价、研究工作中。  相似文献   
8.
以往资料显示,贵州施秉下翁哨地区镁铝榴石和铬尖晶石自然重砂,高度浓集于下翁哨盆地北岸对门坡一带新近系翁哨组含砾粘土岩和盆地南侧2km处斜坡带"不明成因"砂砾石堆积物中,构成罕见的高含量重砂异常,在贵州众多金刚石找矿信息中尤为瞩目,其来源及其金刚石找矿指示意义长期成谜。通过对盆地南侧2km处斜坡带"不明成因"砂砾石堆积物采样分析查证,原样中镁铝榴石为2.7粒/L,铬尖晶石大于5.0粒/L,异常客观存在;电子探针研究表明,镁铝榴石和铬尖晶石分属G9镁铝榴石和S5贫钛高铝富镁铬铁矿,其来源与金伯利岩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9.
杨光忠  石睿 《贵州地质》2019,36(4):307-315
黔东南地区石英脉型金矿找矿勘查难获突破,甚至关于成矿作用过程的研究也有待深入,本文根据《中国区域地质矿产志·贵州卷·金矿》编撰过程中所掌握的各类资料文献,结合近些年关于金的成矿作用思考和地质观察,尤其是天柱金井金矿"纯净"石英脉明金似层状成矿、黎平三什江金矿(含金)石英脉白云石"层状"条带构造特征现象,以及天柱扒草金矿顺层(含金)石英脉稀土元素及微量元素对称性分布的地球化学分析等表明,黔东南地区石英脉型金矿并非传统认识的沉淀沉积成矿,而应为载体石英脉挂壁结晶生长、自然金粘附成矿的结果,其过程首先进行的是含矿热液混浊期成矿,形成主要产于暗色杂质条带的细粒明金成矿及其富矿金包和"狗头金"等,然后才是含矿热液干净期成矿,形成比较厚大的纯净石英脉及其中似层状明金成矿。  相似文献   
10.
The South China Sea(SCS) and the Arabian Sea(AS) are both located roughly in the north tropical zone with a range of similar latitude(0°–24°N). Monsoon winds play similar roles in the upper oceanic circulations of the both seas. But the distinct patterns of chlorophyll a(Chl a) concentration are observed between the SCS and the AS.The Chl a concentration in the SCS is general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AS in summer(June–August); the summer Chl a concentration in the AS shows stronger interannual variation, 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SCS;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derived data present higher atmospheric aerosol deposition and stronger wind speed in the AS. And it has also been found that good correlations exist between the index of the dust precipitation indicated by aerosol optical thickness(AOT) and the Chl a concentration, or between wind and Chl a concentration. These imply that the wind and the dust precipitation bring more nutrients into the AS from the sky, the sub-layer or coast regions, inducing higher Chl a concentra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wind velocity and the dust precipitation can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Chl a concentration for the AS and the SCS in summer. However aerosol impact is weak on the biological productivity in the west SCS and wind-induced upwelling is the main sour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