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质学   1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对临时边坡坡脚下挖和逐级浇筑砼挡墙支护的水利枢纽尾水渠工程而言,如何在雨季利用强降雨间隙高强度开挖基坑后浇筑回填即起支挡加固作用而不至引发大规模滑动破坏,是此类工程中优先考虑的问题。工程实践中采用信息化施工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滑坡变形过程及位移矢量关系分析及精细施工组织。本文以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右岸边坡为例,在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基础上,通过对尾水渠挡墙基坑开挖中边坡变形监测数据分析,得到多个监测点矢量时空变化关系,验证了边坡变形过程中的顺时针压扭式固结排水破坏机制。结合降水资料分析,得到边坡变形与降水和开挖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边坡日均位移速率v与日均降水量p之间的统计关系式为v=103.45ln(p)-82.821,非强降雨时段主要由坡脚开挖引发的平均位移速率可达200 mm ·d-1。上述破坏模式和监测分析结果为尾水库挡墙信息化施工提供了依据,从而为该工程在雨季达到施工安全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3.
早期先民聚居和活动遗址及古墓分布受地貌类型及其与河流关系影响,在跨流域不同地区表现关系如何?本文以沿伏牛山和太行山山前地带线性展布的南水北调中线干渠两侧各3 km宽度带为个案,研究干渠沿线唐白河、淮河、黄河北、滏阳河和海河等5个区段的362处文物分布随水系及地貌单元的变化。结果发现,干渠沿线先人多聚居在缓坡地和岗地,其次是冲洪积扇和微倾斜平原。石器时代遗址基本在大河二级支流、河流二级阶地上,高出河床10~20 m左右。文物总数与调查干渠线路长度大致成正比,沿线路分布密度约0.5处/km。淮河-黄河北区段文物较集中且新石器遗址数量与线路长度大致成正比,沿线路分布密度约0.2处/km;海河区段文物密度相对较低。不同时代(7个时期)文物占比表现出一些共性特征,如战国至南北朝文物占比最高的在黄河北和滏阳河区段,分别为30%和41%,而明清文物占比较高的为海河和唐白河区段,分别为32%和44%。战国后太行山山麓带渐变干旱,黄河以北海河以南的华北平原西部湖区与山麓之间聚居遗址增多。上述结果为南水北调中线干渠规划设计中合理避让、科学保护和适量发掘文物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4.
5.
在广东南部低山丘陵区剥蚀卸荷作用或许会导致地下一定深度地应力弱化和局部破碎泥化带生成,这一猜想在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场地工程地质勘察中得到了证实。电法物探剖面显示出地形上山脊由330°急转为220°向急拐弯处地下局部低阻区、4个钻孔中揭露了完整变粒岩中蚀变长英质变质石英砂岩部位30~40 m深度范围出现局部泥化带。后续施工开挖中也揭露出此现象。数值模拟表明,受剥蚀卸荷影响的山脊近直角拐弯处一定深度范围内应力降低,靠近岩脉与变粒岩接触带岩体质量局部变差,出现破碎带,并控制了地下水局部富集和邻近低洼沟谷中泉水的生成。本研究揭示了山脊突变对地应力和岩体结构的影响,可望为类似条件下地质异常分析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6.
深部软硬岩交互出现的复合地层,其复杂多变的结构力学特性对地下工程安全施工构成挑战。本文从复合地层定义和分类出发,建立其结构力学模型。在实验室内采用水泥和纯白高岭土为原料,人工浇筑软、硬叠置型复合地层模型样品,开展单轴及三轴压缩力学试验。结果发现,单轴压缩时复合地层发生脆性张破坏,强度介于软岩强度与硬岩之间。当软硬层厚度比为1∶1时,随围压升高,复合地层弹性模量与泊松比降低,软岩中不规则裂纹增多;当围压达到15 MPa时出现应变硬化;随围压继续升高,软、硬岩径向非协调变形导致应变硬化消失。  相似文献   
7.
集中分布于昆仑山北坡2 500~4 000 m高度上的风积土因形成时代新、搬运距离短、成壤作用弱而多为松散多孔的灰黄色粉土或黄土状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叶城"7.6泥石流事件"为近年来日益重视的黄土灾害链发生机理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案例。采用遥感影像分析、现场调查、走访、高密度电法勘探等技术方法,研究发现该事件从斜坡高位长达10~15 a发育弧形张拉裂缝开始,短时强降雨诱发破坏,产生浅层远距离滑坡,堵塞河沟成堰塞湖,土坝溃决形成稀性泥石流乃至下游洪水。本文所揭示的柯克亚乡黄土地质灾害链发生机理在南疆较常见,或可称叶城模式。研究发现,突发破坏以滑坡而非水土流失形式,缘于中高山区斜坡上的风积土厚度一般小于20 m、坡脚与侧蚀河床距离有限。本研究解释了下游河谷突然断流,次日突发洪水现象原因:中上游堰塞湖形成、滞后溃决和瞬时泥石流、洪水损害环链生性灾害。  相似文献   
8.
针对叶城柯克亚乡波龙7.20突发泥石流灾害,现场开展了应急科学调查。对沟下游泥石流堆积区进行量测,对上游突发小型滑坡-堰塞湖-泄流全过程开展实时观察。结果发现:泥石流固体物质主要是晚更新世风积土滑坡和中元古变质岩及碳酸盐岩崩塌,水体来源主要是强降雨导致的上游洪水及堰塞湖溃决;沟谷上游以稀性泥石流为主,下游加入了崩塌块体及河道砂砾石,粘度有所增大;堆积区呈块石散落和淤积状态。据现场多个老堰塞坝推测,波龙沟泥石流发生周期约15~20年。现有停车场位于沟口堆积区,需加大极端洪水及泥石流排泄空间,拓宽排导沟槽净空。  相似文献   
9.
齐治虎  魏思宇  徐影  张稼楷 《探矿工程》2021,48(S1):143-147
皖亳地1井是部署在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境内的一口油气调查井,该井旨在通过钻探、录井、测井等工作方法查明安徽亳州地区地层层序及发育特征,获取寒武系储层物性及含油气性等评价参数。本文详细介绍了该井的地质概况、钻探施工技术及施工中遇到的难题,并提出了针对性解决方案,圆满完成了各项施工任务,可为国内同类型小口径地质调查井施工提供经验及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不同埋深的软硬岩层叠置复合地层变形破坏形式复杂而使得软岩大变形和硬岩岩爆位置相关关系不够明确。在拉张盆地中自重应力为主,侧压系数一般较小且多数在1.0以内。本文以在水平和铅垂叠置复合地层中TBM开挖圆形断面隧道为例,采用有限差分程序FLAC3D对拉张盆地中不同埋深、不同叠置型式复合地层中TBM开挖后的三维弹塑性位移变形、主应力和塑性破坏分布变化特征展开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表明,围岩变形主要发生在软岩层地层中,埋深超过800 m后沿隧道轴向软岩大变形藕节状分段开始显现;随埋深增加,硬岩稳定性变差,顶拱位移增加尤其明显;随埋深增加,软岩和硬岩地层之间主应力差异变小,硬岩中储能明显;埋深越大塑性区分布范围越大;埋深较小时岩层以拉张破坏为主,埋深较大时以剪切破坏为主,两种状态的转换埋深(临界深度)约为800 m。由此对拉张盆地中深埋界限值给予了理论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