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2篇 |
国内免费 | 33篇 |
完全免费 | 96篇 |
专业分类
地质学 | 371篇 |
出版年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13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20篇 |
2014年 | 22篇 |
2013年 | 28篇 |
2012年 | 26篇 |
2011年 | 23篇 |
2010年 | 18篇 |
2009年 | 24篇 |
2008年 | 31篇 |
2007年 | 28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27篇 |
2004年 | 17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简要阐述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我国重大气候和天气灾害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的研究”支持的“我国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野外试验(NWC ALIEX)”的科学意义、试验方案和科学目标,总结了该试验在最近几年取得的部分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概括叙述了该项目在地表辐射平衡和热量平衡、总体输送系数、陆面过程参数、湍流通量参数化和地表水分循环以及陆面过程模式的改进和陆面过程的模拟等许多方面的重要发现和一些新的认识。最后,提出并讨论了在干旱区陆面过程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一些重要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2.
根据杭州市40个土壤全铅和38个可溶相铅的统计分析,土壤中全铅平均含量为49.6×10-6,可溶相铅平均为21.4×10-6,城区表土的全铅高达76.1×10-6,显著高于全国土壤平均值。分析结果还显示,从农村→远郊→近郊→公路旁,土壤可溶相铅含量逐渐增加,且土壤的可溶相铅含量与深度具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表明杭州市土壤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铅污染,污染程度由农村→远郊→近郊→公路旁→城区有明显的增高趋势。通过对茶园土壤中可溶相铅、残渣态铅及城区表土全铅的同位素组成对比分析发现,从土壤残渣态(代表土壤背景)→土壤可溶相→城区表层土壤全铅206Pb/207Pb比值有明显的降低。208Pb/(206Pb+207Pb)也有类似的变化趋势。将土壤与杭州市的汽车尾气、大气等环境样品进行对比发现,随着土壤受污染程度的增加,铅同位素组成逐渐向汽车尾气铅漂移,表明汽车尾气排放的铅为其主要污染源。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湖南骑田岭岩体芙蓉超单元南溪单元中粒斑状角闪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芙蓉矿田白腊水矿区的10号矿脉中蚀变花岗岩型锡矿石、19号矿脉中矽卡岩型矿石矿物、42号含矿花岗斑岩体和ZK801钻孔(80~90m)的细粒花岗岩的Rb-Sr、Sm-Nd和锆石SHRIMP 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分别获得南溪单元弱蚀变花岗岩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为146±10Ma(95%可信度)和岩体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155±6Ma(95%可信度),蚀变矿化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156±5Ma(95%可信度),10号蚀变花岗岩型矿脉矿石的Rb-Sr等时线年龄为137±5Ma(95%可信度),19号矽卡岩型矿脉的矿石—矿物Sm-Nd等时线年龄为133±15Ma(95%可信度);42号含矿花岗斑岩体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146±5Ma(95%可信度);ZK801钻孔中细粒花岗岩全岩的Rb-Sr等时线年龄为140±7Ma(95%可信度)。上述精确的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芙蓉超单元花岗岩侵位时间为燕山早期,而不是印支期。由此推测骑田岭芙蓉超单元花岗岩形成于早—中侏罗世,它的构造环境可能为地壳处于强烈剪切挤压晚期,而区内花岗斑岩和细粒花岗岩岩浆活动可能发生在140~145Ma之间,其构造环境可能为地壳由挤压剪切向拉张伸展转化的时期形成的;白腊水矿区不同类型矿床年代学研究结果(133~141Ma)清楚地表明,其成矿作用的时间与区内花岗斑岩和细粒花岗岩的岩浆活动时间有明显的耦合关系。据此推断,骑田岭芙蓉锡矿是在晚侏罗世,地壳由挤压剪切向拉张伸展转化的时期形成的。而与芙蓉花岗岩主体侵入岩浆活动无直接成生关系。 相似文献
4.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及对地下水污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了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产生、危害、污染特性、产生量和影响因素以及为防止地下水污染而采取的防渗措施,并系统阐述了国内外渗滤液污染物在地下水中迁移转化研究取得的成果和垃圾生态填埋技术研究现状,指出了我国填埋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未来在该领域需重点研究的课题和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重庆万州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及评价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是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其影响因素具有复杂性、相互关系及模糊性特点.文章以重庆市万州区为例,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及评价研究,实施过程分为3步首先遴选出灾害体、地表坡度、森林植被、水文地质、岩性、地表高程和库水位7个滑坡、危岩地质灾害的影响因子;其次采用综合评价法获取危险性指数.其评价模型为Ii=7∑i=1Ki·Xi,式中Ki为各选取因子作用权重系数,通过层次分析法(APH法)及灰色聚类法求出其平均值.Xi为各选取因子的次级分级赋值,采用Dephel法赋值,每一权重系数作用下取相应值,将示范区用等面积网格法通过GIS系统空间因子叠加获得危险性指数等值线图;最后根据危险性指数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分为5级,据此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用多因子叠加模型分析地质灾害危险性,其结果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6.
速流结构防治泥石流的理论及应用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作为一种公路沿线发育的地质灾害,泥石流是路基、路面及相关建、构筑物最强烈的毁损动力。为了防治泥石流公路灾害,作者开发了速流结构。该结构由汇流槽和速流槽组成。其中汇流槽的侧墙长度、高度’、厚度等参数通过泥石流沟形态及其冲击力综合确定;而速流槽的宽度、侧墙及纵横断面则由泥石流排泄量、流速、锁固桩及流体性质综合确定。根据公路穿越速流结构的方式,将速流结构分为底越式和顶越式2种。速流结构对于解决具有大冲大淤特性的冲淤变动型沟谷泥石流灾害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据此可以确保穿越泥石流沟的公路构、建筑物的安全与稳定.确保公路交通有序进行。此外,文章对速流结构的一些子结构,如速流槽侧墙及锁固桩进行了力学分析。位于川西南西昌-木里干线公路的平川泥石流属于典型的冲淤变动型沟谷泥石流。该沟长度8.2km,沟床平均比降0.181,平均流速9.0m/s,沉积区宽度500m左右。为了确保该段公路交通的有序进行,作者干1999年实施了平川泥石流速流结构。通过2000年以来的研究及现场测试,显示了该防治结构的优越性。但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水工结构,泥石流对速流结构的磨蚀作用是比较强烈的。因此,开展速流结构的抗冲、抗撞研究是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长江三峡水库区危岩分类及宏观判据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危岩是三峡水库区主要地质灾害之一,约30,000余个位于陡崖或陡坡上。河流或沟谷强烈下切产生的岸坡岩体卸荷作用、软硬相间的岩层组合(如砂岩、泥岩)以及高强度的降雨或较大的日温差变化是三峡水库区危岩形成的基本条件,其破坏具有突发性、致灾具有毁灭性。目前将危岩分为滑塌式、倾倒式及坠落式3类,体现了危岩失稳破坏的主要模式。现场可识性不强、力学机理不明确,降低了危岩治理的针对性及有效性。据此,文章提出了现场易识性、力学机理明确性和失稳模式预判性的危岩分类原则,并将危岩分为单体危岩和群体危岩两大类。单体危岩分为压剪-滑动型危岩、拉剪-倾倒型危岩、拉裂-坠落型危岩及拉裂-压剪坠落型危岩;群体危岩分为底部诱发破坏型危岩及顶部诱发破坏型危岩。分析了各类危岩的基本特点;从陡崖(坡)断面形状、主控结构面、主控结构面走向与陡崖(坡)走向之间的组合关系以及岩性等方面构建了危岩分类宏观判据,经万州太白岩50余个危岩的现场验证,利用这些宏观判据判识的危岩与实际相符。 相似文献
8.
9.
三峡水库区危岩防治技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危岩是三峡水库区重要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基于多年来对三峡水库区危岩研究和防治实践,遵循坠落式危岩、滑塌式危岩和倾倒式危岩的危岩失稳分类方案,构建了危岩防治必须坚持防治工程的宏观综合性与危岩体的微观综合性相结合、具备支撑条件时优先采用支撑技术、谨慎使用清除技术、主动防治和被动防护相结合的防治理念。概化提出了支撑、锚固、封填、灌浆、排水和清除共6类主动防治技术,拦石墙、拦石栅栏和森林防护共3类被动防护技术以及锚固一拦挡、锚固一支撑共2类主动一被动联合防治技术。详细论述了每类防治技术的技术要点。该研究成果丰富了重庆市地方标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的技术内涵,对于提高三峡水库区危岩灾害的防治水平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对东天山地区有色、贵金属矿床成矿年代学研究表明,成矿作用主要发生于海西期—印支期,成矿作用高峰期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笔者最近对白山铼钼矿区南西1.2 km处出露的黑云母斜长花岗岩和含矿石英脉作了系统的年代学研究,分别获得岩体SHRIMP锆石微区原位U - Pb和谐年龄为181±3Ma(n=13,MSWD=1.10 ) ,含矿石英脉石英的Rb- Sr等时线年龄为187±7Ma(95 %可信度;MSWD=3.5 2 ) ,4 0 Ar- 39Ar坪年龄为182±1.6 Ma,三种不同定年方法所获得的年龄值基本一致,表明东天山地区存在燕山期成岩成矿事件,矿化作用可能与矿区内出露的黑云母斜长花岗岩岩浆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