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国内免费   3篇
  完全免费   15篇
  地质学   29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西藏当雄县九子拉地区侏罗纪盆地演化特征浅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处于班公湖—怒江—晶宁—孟连对接带南侧的九子拉区域,中-晚侏罗世,受北侧班公湖-怒江洋向南的持续俯冲,雅鲁藏布江弧后洋盆于早-中侏罗世向北低角度俯冲,在两者双向俯冲消减作用下,沿狮泉河-纳木错-嘉黎一线撕裂,造成该区弧后扩张,其间盆地经历了裂陷期→坳陷早期→主坳陷期→坳陷晚期沉积充填序列的演化过程,该区是冈底斯侏罗纪沉积盆地物质保存最完整的地区,对研究中生代冈底斯地质演化史分析具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北羌塘盆地索瓦组上段的时代、古气候及石油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2  
索瓦组上段是羌塘盆地演化晚期的一套潮坪—潟湖相沉积,分布于北羌塘盆地中部。通过对索瓦组上段区域地层对比,发现索瓦组上段在盆地东部、西部和南部的岩性变化较大,海相油页岩的出露地仅分布于北羌塘坳陷南部胜利河—长蛇山—托纳木一线的局限海湾—潟湖的边缘带,其形成明显受到了古地理条件的控制。根据索瓦组上段以及其下伏地层产出的生物化石组合,并结合油页岩的Re-Os同位素年龄,认为索瓦组上段的时代可能为早白垩世。对该组产出的孢粉化石组合和硅化木分析表明,索瓦组上段在沉积早期和晚期的古气候条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早期为温暖和湿润气候,而晚期为半干旱—干旱气候,这种垂向上的古气候变化特征不仅仅局限于胜利河地区,可能在整个北羌塘盆地都普遍存在。索瓦组上段发育的油页岩及其上部膏岩沉积组合的发现,对于评价羌塘盆地演化晚期的石油地质条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西天山阿沙勒河中上游二叠系的发现及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在西天山阿沙勒河中上游的博罗霍洛山地层小区新发现陆相二叠系,分布面积较大,其岩石组合及岩相特征与区域上的中下二叠统乌郎组相同,并采获二叠纪孢粉化石,这是该地区二叠纪地层古生物工作取得的新进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4.
研究区中侏罗统布曲组岩性为一套碳酸盐岩,产丰富的腕足、双壳和有孔虫类化石。通过单剖面相分析、沉积相剖面对比及面上填图,基本查清了布曲组垂向上的沉积序列特征及横向上的沉积相带变化,重塑了布曲组的岩相古地理演化。  相似文献
5.
最近在北羌塘长蛇山地区新发现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油页岩及膏盐层,该油页岩与近年来笔者在胜利河地区发现的多处油页岩连成一片,构成了目前中国发现的最大规模的海相油页岩带。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与研究表明:该油页岩有机碳含量介于4.31%~16.89%之间,焦油含量为3.5%~16.3%,油页岩有机质大多处于成熟阶段。胜利河-长蛇山油页岩带及与其密切共生的膏盐层的发现,丰富了羌塘盆地烃源岩的类型,为羌塘盆地油气地质条件评价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付修根  王剑  吴滔  何江林 《地质通报》2009,28(6):696-700
新的野外油气地质调查发现,在羌塘盆地中央隆起带及其两侧的南、北羌塘坳陷中,那底岗日组及其同沉积地层之下广泛发育了一古风化壳,古风化壳覆盖了石炭系、二叠系和前人已确定的三叠系肖茶卡组,具有区域性展布的特点。研究表明,不同地区古风化壳的形成时代不同:在南羌塘及中央隆起带上,风化剥蚀作用可能于晚二叠世就已开始,并经历了早、中三叠世的进一步演化;北羌塘地区的古风化壳形成时代可能为晚三叠世(或中三叠世),至晚三叠世肖茶卡组沉积期,形成了南北羌塘统一的古风化壳,并被那底岗日组及其同沉积地层超覆。这些新发现对于重新认识羌塘盆地的沉积演化、正确评价羌塘盆地的石油地质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对研究区晚侏罗—早白垩世索瓦组地层进行路线调查与剖面测绘相结合的基础上,对该地层进行了单剖面相分析和区域上的沉积相带划分。证实了在晚侏罗—早白垩世索瓦组沉积时期,研究区古地理特征具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最近在北羌塘盆地中部半岛湖地区索瓦组下段中发现了丰富的中侏罗世晚巴通期—早卡洛夫期菊石。这些菊石保存好,特征明显,可以与西特提斯地中海区菊石带进行精细对比。根据区域菊石化石群的对比,含菊石的地层可能不是索瓦组下段,而是夏里组。早卡洛夫期大头菊石的出现与同期全球海平面的上升同步,而地方性的含大头菊石的层序通常也指示了区域性的海侵。羌塘盆地早卡洛夫期大头菊石生物群的发现,证明羌塘盆地在早卡洛夫期还存在区域性的海侵,北羌塘盆地中部的半岛湖地区处于相对较深的广海碳酸盐台地环境,而不是前人所认为的羌塘盆地在卡洛夫期即发生大规模的海退,发生海退的时间应该在早卡洛夫期之后。晚巴通期—早卡洛夫期菊石生物群的发现对于重新认识羌塘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报道南羌塘盆地鄂斯玛地区首次发现早白垩世Dicheiropollis花粉。根据这一花粉的出现和整个孢粉中大量出现Clas-sopollis的组合特征,其时代可确定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这不仅为藏北南羌塘盆地晚白垩世地层的存在提供了依据,而且为今后进一步的地质工作提供了线索,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西藏改则县北亭贡南部地区发现一套岩石组合以辉绿玢岩-细粒闪长岩一细粒石英闪长岩-安山岩-凝灰岩组成的埃达克岩,根据岩石学、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及产出构造环境与典型埃达克岩对比,其完全符合埃达克岩类型,埃达克岩的发现为研究区火成岩成因问题和铜矿的找矿方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