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3 毫秒
1.
林子宗火山岩是西藏冈底斯地区典型的新生代火山岩,可分为3个组:典中组、年波组和帕那组,主要由玄武安山岩、安山岩、英安岩、粗安岩、钾玄岩、流纹岩和相应的火山碎屑岩夹灰岩、河湖相沉积岩组成。经过林周盆地火山地质填图,发现林子宗火山岩层序较原定层序复杂得多,其中在典中组原定的安山质一英安质火山岩的底部新发现了一套流纹质火山岩,顶部发现河湖相沉积;年波组在原定上部安山质火山岩中新厘定出钾玄质火山岩,在顶部发现了红色泥岩;帕那组的底部还发现了球粒流纹岩和枕状流纹质熔结凝灰岩。据此重新论述了西藏林周盆地林子宗火山岩的地层层序及区域变化特征,进一步划分出8个段,属3个火山喷发旋回的产物。林子宗火山岩的形成时代,典中组为61.45~64.43Ma,年波组54.07Ma,帕那组43.93~48.72Ma。 相似文献
2.
本文重新厘定了扬子地块西北缘晚古生代至早中生代沉积盆地的原型,在综合分析南秦岭造山带和勉略缝合带形成规律的基础上,对于南秦岭造山带与扬子地块北缘的拼合演化历史以及盆山耦合关系进行了研究。指出在晚二叠世晚期(长兴组沉积上段)和早三叠世早期(飞仙关组沉积下段)发生点式碰撞,在两个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之间形成了与碰撞相关的裂谷盆地群(包括开江-梁平裂谷、城口-鄂西裂谷和东部的当阳裂谷等),碰撞裂谷群的持续演化时间为5~6Ma,这一阶段典型的沉积标志为水下早期阶段形成的海相磨拉石层序。至早三叠世的嘉陵江二段沉积时期,两个不同地块的持续拼合导致大巴山和米苍山地区与周缘前陆盆地相关的古冲断带的形成,该阶段在缝合带接触部位发育角度不整合和河流相沉积,扬子地块其余大部仍然是保持连续的海相碳酸盐岩沉积。晚三叠世南秦岭造山带与扬子北缘之间的残余大洋消失,为整体闭合的碰撞后期阶段,沉积了须家河组开始的陆相碎屑岩系,大巴山和米苍山地区进入到了以陆相磨拉石为主的前陆盆地阶段,在扬子北缘形成了神农架-黄陵隆起和米苍山隆起。晚三叠世以后大巴山和米苍山地区进入了比较复杂的后期改造阶段,产生了多期的收缩性构造活动,包括以形成区域性的假整合和小角度不整合为特征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J3-K1)的低幅度活动期;以大巴山和米苍山冲断带的强烈改造为主,形成薄皮冲断构造系统的早白垩世晚期变形和以形成大巴山弧形冲断带和米苍山基底卷入的冲断带为特征的新生代晚期变形。 相似文献
3.
贵州东南部深部构造与区域矿产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该文主要根据贵州东南部1:20万区域重力资料并利用其他地球物理资料初步推断了该地区的深部构造;结合区域矿产资料,用区域成矿学的新观点,探讨了该区深部构造与成矿区带的关系及其对矿床成矿系列和分布的控制,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东营凹陷岩性油藏含油性定量预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隐蔽油气藏已成为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其中岩性油气藏更是今后增产稳储的重要目标.近几年的勘探实践表明,岩性圈闭的含油性变化较大,其含油性和充满度大小的估算已成为油田勘探决策、井位部署及油田开发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在地质统计和层次分析的基础上,找出了控制东营凹陷岩性油藏含油性的主要地质因素,并对其定量化,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东营凹陷各构造区带岩性圈闭充满度的数学预测模型.模型可靠性的验证结果表明,80%的岩性圈闭充满度的理论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说明此种定量预测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西藏林周盆地林子宗火山岩研究近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 ,于 2 0 0 1年 7— 8月对西藏林周盆地进行了 1∶5万火山地质填图 ,取得了一些新的发现和进展。(1)地层方面 :在盆地西部凯布乡一带的典中组底部发现了厚层酸性火山碎屑岩 ,其成分和厚度都有一定程度的变化 ,向上与厚层安山岩直接接触 ;在白定乡西山发现典中组安山岩自西向东尖灭 ,其流动构造显示向北东 30°方向流动 ;在典中村东的典中组安山岩及凝灰岩中发现湖相火山质沉积夹层 ,火山物质以酸性为主 ,其厚度 10余米 ;在强嘎乡至冲嘎村一带的典中组顶部发现具有红色泥岩沉积 ,以安山质火山岩呈互层状产出 ,其厚度向西增… 相似文献
6.
区域重磁资料圈定贵州境内侵入岩体及局部地质构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贵州是沉积岩(尤以中部最为发育)广布的地区,其西部地区为二叠纪玄武岩大面积出露,辉绿岩零星分布,东部地区的东南部为大面积变质岩系裸露,基性-超基性岩散布其中,黔桂接壤的九万大山地区至广西境内见雪峰期巨型花岗岩(基)分布.东北部地区局部出露武陵期花岗岩,它们一同建构了黔郡高原上一幅神秘的地层及岩体分布图,区内已发现大批铝、磷、金、铅锌、锑、汞、煤等矿床,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成矿资源远景区之一.遗憾的是,这里与中低温热液型矿产有关联的中酸性侵入岩分布,全省大部分地区地表未见及,如前所言仅在东北部梵净山(武陵源)一带有微量出露. 相似文献
7.
瑞雷面波频散特征的时频分析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非平稳信号的处理中,信号在任一时刻附近的频域特征都很重要,而时频分析就是处理非平稳信号的重要工具。瑞雷面波在传播过程中发生频散,属于典型的非平稳信号。这里用时窗长度为分析频率分量周期五倍的改进短时傅里叶变换,对面波信号进行分析,得到其时频谱图。瑞雷面波的时频谱图反映出面波中各个频率成份到达接收点的时间,由此可计算出各个单色波的相速度,从而求出面波的频散曲线。根据相速度、频率、波长的关系,最终能够求出工程中常用的速度-深度图。 相似文献
8.
前人认为四川北部米仓山地区下三叠统内部各组地层之间是整合接触,然而通过构造和沉积学的研究发现下三叠统内部(奥伦尼阶)存在一个区域不整合面。在沉积上表现为环米仓山地区广泛发育的陆相和海相碎屑岩,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不整合面上下的变形特征不一致、不整合面下部地层被削截、古构造的存在等等,通过对古褶皱和古断裂的平面投影,发现古构造走向为东-西向,与勉略构造带走向一致。综合区域大地构造历史,笔者认为在早三叠世奥伦尼期(约249.7~245.0Ma)南秦岭造山带和上扬子地块就已经发生碰撞,碰撞引起了米仓山地区强烈的构造变形,形成这一区域不整合面。该碰撞时间不一定是南秦岭造山带和上扬子地块在此处的初始碰撞时间。 相似文献
9.
数据集成是流域集成研究的核心环节,是发展、改进和验证模型的基础。介绍了"数字黑河"数据集成研究的进展:①定义了数据集成;提出数据库集成应具有数据的完整性、可获取性和有效管理3个基本特征;而模型数据集可根据流域集成模型对科学数据的需求,概化为驱动数据、参数集、验证和诊断数据三大类。②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数字黑河"信息系统;扩展了黑河数据库,较为系统地收集了黑河流域的基础地理数据、各类观测数据、科学试验数据和现有的模型数据集,在线数据量已扩充至1 000 GB,并且广泛共享。③介绍了模型数据集取得的进展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发展了制备高分辨率驱动数据的统计和动力降尺度方法;依靠数据融合方法制备了适用于模型的黑河流域土地覆盖图和土壤图。④指出了数据集成所面临的挑战和需要优先完成的迫切任务,核心是以发展流域集成模型为导向,进一步完善"数字黑河"信息系统,并且制备高分辨率和可靠的模型数据集。 相似文献
10.
黔中—黔东南地区深部地质构造和“黔中隆起”重力异常初步解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以布格重力异常中分离出来的区域重力异常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黔中-黔东南地区的地质,物化探资料,提出了区内可能存在四条大断裂;首次揭示了“黔中地块”之下,有一个低密度体,可能酸性侵入岩体,又据他人建立的地壳3层重力理论模型,拟合该区区域重力场的变化,进一步证实这一地区地壳属于大陆型地壳的范畴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