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完全免费   22篇
  地质学   2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西藏当雄县九子拉地区侏罗纪盆地演化特征浅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处于班公湖—怒江—晶宁—孟连对接带南侧的九子拉区域,中-晚侏罗世,受北侧班公湖-怒江洋向南的持续俯冲,雅鲁藏布江弧后洋盆于早-中侏罗世向北低角度俯冲,在两者双向俯冲消减作用下,沿狮泉河-纳木错-嘉黎一线撕裂,造成该区弧后扩张,其间盆地经历了裂陷期→坳陷早期→主坳陷期→坳陷晚期沉积充填序列的演化过程,该区是冈底斯侏罗纪沉积盆地物质保存最完整的地区,对研究中生代冈底斯地质演化史分析具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冈底斯带广泛分布晚古生代火山岩地层。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冈底斯带的构造属性在晚古生代已经发生转变。在冈底斯带中西部塔惹增地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拉嘎组中发现了火山岩夹层。根据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该火山岩属岛弧环境,标志着晚古生代冈底斯发生首次造弧作用,该时期冈底斯中西部已经由被动大陆边缘向主动大陆边缘转化。  相似文献
3.
在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中段的恐弄拉地区木嘎岗日岩群其西弄岩组中发现早白垩世早期Dicheiropollis sp.(双手粉)和Cicatricosisporites sp.(无突肋纹孢)孢粉组合。明确了木嘎岗日岩群的沉积上限至少持续到早白垩世早期,为从生物年代学角度厘定木嘎岗日岩群提供了可靠的资料,也为今后进-步分析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中生代盆地演化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4.
在西藏塔惹增地区前人划分的中二叠统下拉组中发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中—晚侏罗世的Classopollis,Annulispora, Chasmatosporites等孢粉化石,以及较为丰富的Systematophora cf,Ctenidodinium等沟鞭藻类。表明在该区下拉组中至少有一部分以前没有被识别出的中—上侏罗统。通过岩石组合特征、基本层序、生物化石时代对比,将该套地层归属于仁多组。该地层的厘定,为区域地层对比、地层格架建立及探讨中生代盆地演化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西藏羌塘盆以发育中生代海相地层为特征,成为近年来油气勘探的重要区块.中生代也是羌塘盆地萎缩的重要转折期,该时期沉积的索瓦组地层,基本代表了中生代海相沉积的最后物质记录.本文通过在鄂斯玛地区开展的石油地质调查工作,对区内出露的上侏罗统索瓦组沉积环境的垂向演化及横向变化进行了分析,对鄂斯玛地区及邻区的进一步油气勘探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研究区露头烃源岩样品进行Rock-Eval热解模拟实验、干酪根镜鉴、镜质体反射率、族组分分离、单体烃碳同位素等分析,对北羌塘盆地光明湖地区侏罗系白龙冰河组烃源岩有机质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白龙冰河组烃源岩以碳酸盐岩为主,有机碳含量0.01%~1.21%,平均值为0.39%,有机质丰度较高;干酪根显微组分以腐泥组为主,含量70%~92%,平均值为80%,以Ⅱ1型为主,主峰碳、(nC21-/ nC22+)轻/重比及Pr/nC17-Ph/nC18的相关图均表明有机质来自低等水生生物,有机质类型较好;镜质体反射率最小值1.409%,最大值2.423%,平均值为1.909%,有机质的热演化程度总体较高,达到高成熟-过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7.
储层的孔隙发育对煤系"三气"的赋存和运移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利用压汞实验、氮气等温吸附等方法对研究区黔普地1井龙潭组的煤、泥页岩、砂岩系统开展孔隙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煤、泥页岩、砂岩平均孔隙度之比为1∶0.176∶0.249,具有典型的低孔低渗特征。压汞研究发现,煤岩的孔径要大于泥页岩和致密砂岩,渗透性能也更好。液氮等温吸附分析也显示煤岩的孔径明显大于泥岩和致密砂岩,且具有更大的孔隙体积。氮气吸附曲线总体呈现反S型,样品在吸附氮气的过程中发生了毛细孔凝聚现象,样品孔隙呈开放状态,孔隙结构具有一定的无规则孔特征,以两端开口的圆筒孔及四周开放的平行板孔为主,微孔隙内各个孔径阶段的孔隙均比较发育,连通性好,有利于天然气运移。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贵州省凯里黄飘地区红花园组进行地层剖面实测和岩矿样品镜下观察鉴定与分析,共识别出6种碳酸盐岩微相,即:MF-1包壳生物碎屑亮晶灰岩; MF-2生物碎屑泥晶灰岩; MF-3鲕粒亮晶灰岩; MF-4具窗格孔泥晶灰岩; MF-5叠层灰岩; MF-6集合颗粒亮晶灰岩。通过与Flügel(2010)的镶边碳酸盐岩台地标准微相类型进行对比,认为黄飘地区红花园组碳酸盐岩形成于台地边缘滩与滩后(局限台地与开阔台地)沉积相带。综合分析表明黄飘地区下奥陶统红花园组经历了3期相对连续完整的次级海进-海退旋回。  相似文献
9.
笔者于西藏仲巴县塔惹增地区一带前人划分的一套早白垩世早期则弄群中发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早白垩世晚期的Ampullina xainzaensis Yu,Ampullina cf. larteli Landerer,Tylostoma cf. brasilianus Maury,Pseudamaura cf. subfournaeti (Pcelincev),Gyrodes gaultiana Orbigny,Leviathania cf. gerassimovi(Pcelincev),Gymnentome cf. pizcuetana(Vilanova)等腹足类化石,以及较为丰富的中圆笠虫Mesorbitolina sp.和达克斯虫Daxia sp。表明在该区则弄群中至少有一部分以前没有被识别出的早白垩世晚期地层。通过岩石组合特征、基本层序、生物化石时代对比,将该套地层归属于捷嘎组。这一地层的确定为冈底斯带白垩系地层划分对比、地层格架建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并丰富了该地层的古生物资料,且为中生代盆地的演化历史、古地理轮廓的确定提供了新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
笔者在西藏仲巴县隆格尔地区进行1∶5万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在渐新统日贡拉组地层中上部采集了孢粉化石,为裸子植物花粉(Abietineaepollenites sp.、Pinuspollenites sp.、Tsugaepollenites sp.、Piceapollis sp.)、被子植物花粉(Artemesiaepollenites sp.、Betulaceoipollenites sp.、Rutaceoipollenites sp.、Betulaepollenites sp.、Graminipidites sp.)、蕨类植物孢子(Deltoidospora sp.、Lycopodiumsporites sp.、Toroisporis sp.)等组合,时代属于古近纪渐新世,可能跨及中新世。孢粉组合的发现对隆格尔地区日贡拉组地层的划分、对比及沉积时期的古气候、古地理和古植被的分析提供了依据,丰富了地层的古生物数据。在这一时期,古植被以松科和蒿属为主,反映了一次与构造运动密切相关的古环境变化事件,同时指示了古气候的轨迹及特征,揭示了构造的演化发展和沉积盆地响应过程与古气候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