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02篇 |
国内免费 | 333篇 |
完全免费 | 929篇 |
专业分类
地质学 | 3164篇 |
出版年
2020年 | 39篇 |
2019年 | 79篇 |
2018年 | 139篇 |
2017年 | 69篇 |
2016年 | 86篇 |
2015年 | 136篇 |
2014年 | 180篇 |
2013年 | 127篇 |
2012年 | 169篇 |
2011年 | 171篇 |
2010年 | 185篇 |
2009年 | 137篇 |
2008年 | 144篇 |
2007年 | 122篇 |
2006年 | 125篇 |
2005年 | 103篇 |
2004年 | 109篇 |
2003年 | 89篇 |
2002年 | 73篇 |
2001年 | 76篇 |
2000年 | 70篇 |
1999年 | 61篇 |
1998年 | 56篇 |
1997年 | 47篇 |
1996年 | 70篇 |
1995年 | 41篇 |
1994年 | 34篇 |
1993年 | 47篇 |
1992年 | 42篇 |
1991年 | 47篇 |
1990年 | 31篇 |
1989年 | 29篇 |
1988年 | 33篇 |
1987年 | 15篇 |
1986年 | 17篇 |
1985年 | 24篇 |
1984年 | 17篇 |
1983年 | 23篇 |
1982年 | 28篇 |
1981年 | 13篇 |
1980年 | 8篇 |
1979年 | 8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5篇 |
1976年 | 2篇 |
1974年 | 3篇 |
1973年 | 3篇 |
1965年 | 3篇 |
1964年 | 5篇 |
1962年 | 1篇 |
1960年 | 8篇 |
1959年 | 4篇 |
1958年 | 4篇 |
1957年 | 3篇 |
195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使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得到较好的解释,避免矿床地质描述与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发生矛盾,本文试图以金矿床为例,建立科学而简便易行的矿床地质与包裹体特征之间的链接。为此,本文简单评述了现有金矿床成因分类方案,建议以主导成矿系统发育的地质作用特征划分5种类型:①浆控高温热液型,包括斑岩型、爆破角砾岩型、铁氧化物型、夕卡岩型等岩浆热液型矿床;②造山型,即变质热液型;③浅成低温热液型——陆相火山岩-次火山岩中的改造热液型;④微细粒浸染型(卡林型或/类卡林型)——沉积岩容矿的改造热液型;⑤热水沉积型(VMS 型和 SEDEX 型)——水下喷出地表的改造热液型。然后,分别介绍了5类成矿系统的标志性地质和流体包裹体特征,找出了它们之间具有成因标志意义的关键性差异;将成矿流体分为改造、变质和岩浆3个端元性成分,发现多数热液矿床具有多阶段多因复成的特点,晚阶段流体均为改造热液或有大量改造热液注入,因此指出,晚阶段的流体、蚀变和矿化特征不能用于判别矿床成因和类型,只有早阶段的特征才能准确指示矿床成因和类型。改造热液以低温、低盐度、低 CO_2含量为特征,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和/或海水;变质热液以中温、低盐度、高 CO_2含量为特征,而岩浆热液则以高温、高盐度、高 CO_2含量为特征;岩浆热液矿床发育含多种子晶包裹体和高盐度富 CO_2的包襄体,变质热液矿床发育低盐度富 CO_2包裹体,改造热液矿床总体缺乏含子晶包裹体和富/含 CO_2包襄体,大量发育水溶液包裹体。最后,讨论了各类成矿系统发育的岩石圈构造背景,如造山型矿床形成于地壳挤压造山-变质-隆升过程,热水沉积型矿床形成于地壳拉张成盆过程,古生代或更早的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只能保存在增生型造山带等,提出矿床及其包裹体是研究大陆动力学的理想探针。 相似文献
2.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中国最主要的铜铁金多金属成矿带之一,由鄂东南、九瑞、安庆一贵池、铜陵、庐枞和宁芜等位于断隆区、断凹区和隆凹过渡区的多个矿集区组成,成矿带形成经历了中生代转换复合的构造体制、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等复杂的大陆动力学过程,具有爆发式的多阶段岩浆活动、大规模的铜铁金多金属成矿作用和多类型的复杂成矿系统演化,以及深部找矿潜力巨大等特点,是开展陆内动力学过程与成岩成矿作用研究的不可多得的天然实验室.本文从成岩成矿构造背景、地球动力学过程、时空格架以及成矿流体系统演化等方面,对近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该成矿带成岩成矿作用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作一初步归纳,并简要分析了下一步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3.
库车再生前陆盆地位于塔里木盆地的北缘,其沉积和构造特征具有典型的前陆盆地性质.库车再生前陆盆地开始形成于吉迪克组沉积早期(距今25Ma),叠置于晚二叠世-三叠纪前陆盆地之上,是始新世末印度-西藏碰撞的远距离构造效应所致.其中的前陆逆冲带是由浅部和深部两个层次的构造组成的,其构造特征具有不一致性和不协调性.库车再生前陆逆冲带内的台阶状逆断层及其相关褶皱都是伴随着中新世以来的造山运动形成的,由山前向盆地以背驮式渐次连续扩展,自渐新世晚期一直持续到现在.印度-西藏碰撞作用引起的陆内俯冲及壳内拆离-缩短作用是库车再生前陆盆地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采自我国川西高原4个地点的树轮资料,在建立树轮宽指数序列和分析所建序列与气候要素间关系的基础上,重建了川西地区1650~1994年冬季平均最低气温距平序列,并分析了其高频、低频和周期变化的特征。结果指出,在重建的345年中,冷冬发生过22年,暖冬发生过26年;有过5个变冷、5个变暖和1个稳定阶段;19世纪前半叶为暖冬期,并变幅最小;本世纪的后半叶为冷冬期,但自60年代以来的增温显著;重建序列中存在着60a左右的长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5.
湘东南花岗闪长质岩石以高K2O/Na2O,K2O+Na2O>6.0%为特征,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其形成主要受部分熔融作用制约;岩石稀土元素富集,铕负异常不明显,δEu=0.71~0.89;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Nb-Ta亏损,P、Ti或亏损或不亏损,具岛弧型岩浆作用微量元素分配模式,属板内钾质岩石,源区可能存在早期俯冲组分改造的岩石圈富集地幔组分,或是源于软流圈的岩浆与中下地壳混合作用的产物;其形成与该带中生代早期岩石圈的伸展-减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
中国北方主要产铀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65,自引:14,他引:51
本文通过用铀矿石的U—Ra平衡系数修正样品的铀含量,再进行U—Pb等时线拟合,获得了北方主要产铀盆地的实际成矿年龄:伊犁盆地为12Ma、5~6Ma、1~2Ma;吐哈盆地为48Ma和28Ma;巴彦塔拉凹陷为7Ma;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为107Ma。对含矿砂体中的碎屑钻石与相应蚀源区中酸性火成岩类的锆石U—Pb同位索年龄进行对比,发现含矿砂体的物质成分直接来自中酸性火成岩类的剥蚀产物。该物源是形成富铀砂体的物质基础。通过对蚀源区岩石和盆地含矿地层不同部位砂体岩石样品的U—Pb同位索体系演化特征的研究,论证了可地浸砂岩型铀矿的铀源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蚀源区活性铀含量高的中酸性火成岩类,另一是已经发生铀预富集的沉积砂体。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反馈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焦点之一。利用气候变量实现对遥感植被指数所表示的植被绿度信息的模拟,可以尝试作为表达生物圈过去和未来状态的一种途径。利用1961-2000年的气温、降水和1983-1999年的NOAA/AVHRR资料,分析了中国北方地带性植被类型荒漠草原植被分布区的短尺度气候的年际和季节变化,及其对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过去40年中该区域年际气候变化表现为增温和降水波动。年NDVI的最大值(NDVImax)可以较好地反映气候的变化,过去17年中NDVImax出现的时间略有提前。综合分析NDVI、植被盖度、NPP、区域蒸散量、土壤含水量及其气候的年际变化,表明增温加剧了土壤干旱化,降水和土壤含水量仍是制约本区植被生长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安徽庐江-枞阳地区产出的A型花岗岩体(碱性侵入岩体)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城山岩体、花山岩体、黄梅尖岩体和枞阳岩体的形成年龄分别为126.5±2.1Ma、126.2 ±0.8Ma、125.4±1.7Ma和124.8±2.2Ma,均形成于早白垩世126~124Ma之间.这些岩体的硅含量和全碱含量均较高,准铝质;稀土含量中等,强Eu亏损,呈略右倾的海鸥型稀土配分模式,均为A1型花岗岩.结合长江中下游地区高碱钙碱性侵入岩和盆地内火山岩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126~124Ma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壳伸展最强烈的阶段,这一研究成果时探讨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白垩世早期的动力学背景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由于迄今为止大部分的海气耦合气候模式(AOGCM)的空间分辨率还较低,很难对区域尺度的气候变化情景做合理的预测,降尺度法已广泛用于弥补AOGCM在这方面的不足。简要介绍了3种常用的降尺度法:动力降尺度法、统计降尺度法和统计与动力相结合的降尺度法;系统论述了统计降尺度方法的理论和应用的研究进展,其中包括:统计降尺度法的基本假设,统计降尺度法的优缺点,以及常用的3种统计降尺度法;还论述了用统计降尺度法预估未来气候情景的一般步骤,以及方差放大技术在统计降尺度中的应用;同时还强调了统计降尺度方法和动力降尺度方法比较研究在统计降尺度研究中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统计与动力相结合的降尺度方法将成为降尺度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