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篇 |
国内免费 | 29篇 |
完全免费 | 195篇 |
专业分类
地质学 | 264篇 |
出版年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16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31篇 |
2005年 | 23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19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3.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主孔位于江苏东海县,即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东部.该钻孔100至2050m井段钻遇的岩石主要是超高压变质的榴辉岩、副片麻岩、正片麻岩、石榴石橄榄岩,以及少量的石英岩和片岩,其中榴辉岩的总厚度达1200m.这些榴辉岩具不同矿物组成和不同的全岩化学成分,据此可划分为高硅型、高铝型、高钛型、高钛铁型、高镁型和正常型榴辉岩.正常型榴辉岩SiO2=55%~43%,TiO2<2%,Al2O3<18%,MgO<11%,Na2O+K2O=1.5%~8.2%,CaO=4.2%~13.1%和FeOT=5.3%~18.1%,多呈LREE富集的REE型式;高Si榴辉岩具较高SiO2(55%~63%)和Na2O+K2O(2.9%~7.8%)含量,REE配分型式为LREE富集的正Eu异常型;高Mg榴辉岩与石榴石橄榄岩共生,特征是富MgO(12.2%~17.1%),贫Na2O和K2O,具有较低的REE含量;高Al榴辉岩的Al2O3含量大于18%,REE配分型式为LREE富集型,且多具有正Eu异常;高Ti榴辉岩具有较低的SiO2(<45%),较高的TiO2(3%~6%)含量;高Ti-Fe型榴辉岩具异常的化学成分,具有最低的SiO2含量和最高的TiO2和FeOT含量,以及很低的REE总量,并呈LREE和HREE亏损,MREE富集的配分型式.研究显示,榴辉岩的原岩是多成因的,很可能是起源于不均匀的地幔源区,而且强烈的结晶分异作用又使其成分发生明显的变化.同时,很可能存在的变质分异和变质交代作用也对部分榴辉岩的成分再次进行了改造.大多数榴辉岩总体上具有大陆玄武岩的构造亲缘性. 相似文献
4.
解放前,我国只有少数地质工作者对中国大地构造特点进行了初步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随着地质工作的蓬勃发展,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在国内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学派从他们各自的学术观点出发,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大地构造发展规律。对于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中国地质工作者在最近期间也给予了相当大的注意。学术观点尽管各不相同,但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大家通过争鸣,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并把地质科学的发展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5.
在秦岭北带榴辉岩及其围岩片麻岩的锆石中发现金刚石和大量石墨包裹体。金刚石具典型的1331~1334cm~(-1)拉曼谱峰。变质金刚石的发现证明秦岭北带榴辉岩及其围岩片麻岩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其俯冲深度>120 km。片麻岩锆石的SHRIMP定年表明,锆石核部代表岩浆事件的年龄或之前的残核年龄为1200~1800 Ma,超高压变质新增生边部的年龄为507±38 Ma,属早古生代。认为北秦岭超高压变质带与印支期大别超高压变质带(240~200 Ma)是时空上两个带。北秦岭超高压变质带向西可以与南阿尔金—柴北缘早古生代(490~440Ma)超高压变质带相连,向东与大别西北部的熊店和浒湾早古生代榴辉岩(420~400 Ma)相连,组成一条沿中央造山带北部分布的加里东期超高压变质带。认为主要分布在大别山南部的印支期超高压变质带应与南秦岭的高压蓝片岩带相连,组成一条分布在中央造山带南部的印支期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北秦岭超高压变质带的发现,为中央造山带存在一条西起阿尔金,东至苏鲁的近4000 km的世界上最大的一条超高压变质带的确定提供了新的关键性证据。而沿中央造山带分布的两条超高压变质带说明:①中国南北大陆在早古生代就已拼接在一起,其后,又有印支期的俯冲和碰撞叠加,加里东期超高压变质带主要分布在北部,后者在南部,两者时 相似文献
6.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折返构造是由韧性剪切叠覆构造岩片组成,具NWW-SEE向剪切矢量及SEE向NWW的剪切指向,与折返构造伴随的高压和超高压退变质反应过程与石英从高温—中温—低温的组构模式吻合。150~100Ma期间的伸展事件包含了北界韧性伸展转换性剪切带及莱阳盆地的形成、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北部花岗岩侵位、折返面理弯曲形成背形构造及伴随的韧—脆性正滑构造。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表明,240~220Ma扬子板块巨量物质往北深俯冲于北中国板块之下,220~200Ma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整体快速折返,折返板片中保存的自上而下变质岩石单元序列与剪切叠覆构造岩片的物质组成序列基本一致。提出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折返板片呈上拱的舌形体,变形分解表明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板片是在“挤出”机制下折返及受后期伸展事件的改造。 相似文献
7.
柴北缘榴辉岩的峰期和退变质年龄:来自U—Pb及Ar—Ar同位素测定的 … 总被引:75,自引:1,他引:74
柴北缘大柴旦榴辉岩呈透镜状产于以角闪岩相变质条件为特征的片麻岩中。选择新鲜的保存较好的榴辉岩分别进行U-Ph和Ar-Ar同位素年代学测定,含石榴子石的白云母片麻岩(此榴辉岩的围岩)被选用于白云母的Ar-Ar测定。榴辉岩的 U-Ph测定显示~(206)Pb/~(238)U表面年龄统计权重平均值为(494. 6±6. 5)Ma,代表榴辉岩的峰期变质作用年龄。同样榴辉岩样品的多硅白云母被分选出用于~(39)Ar-~(40)Ar年代学测定。测定结果获得的坪年龄为(466. 7±1. 2)Ma,等时线年龄为(465. 9±5. 4)Ma,代表榴辉岩在退变过程中的冷却年龄;围岩中白云母的~(39)Ar-~(40)Ar年代学测定,获得等时线年龄为(477. 67±17. 72)Ma。相似的 Ar-Ar年龄值表明,榴辉岩和围岩在抬升过程中经历了一致的冷却及退变质历史。 相似文献
8.
花岗质片麻岩是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主孔0-2000m深度范围内出露的主要岩石类型之一,集中分布于1113.14-1596.22m之间,而在0-1113.14m和1596.22-2000m深度范围内主要以“夹层”形式赋存于副片麻岩和(退变)榴辉岩中,夹层的厚度为0.54-5.82m左右。花岗质片麻岩累计厚度430.98m,占2000m岩心的21.55%左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主孔中花岗质片麻岩SiO2含量普遍偏高,为71.55%-77.18%之间,Al2O3含量为11.54%-13.57%。TiO2、Fe2O3、FeO、MnO和MgO含量则明显偏低,其中Fe2O3 FeO总量为1.05%-2.94%,MgO=0.06%-0.59%。CaO含量为0.30%-2.65%。Na2O和K2O含量变化相对较大,分别为0.29%-4.06%和2.90%-6.67%之间,且大多数样品K2O含量高于Na2O含量。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具有右倾式的特点,轻稀土相对富集,而重稀土相对亏损,具有强烈的负Eu异常,Eu/Eu=0.21-0.26之间。在标准化蛛网图上,则显示Ta、Nb、P和Ti的明显亏损以及中等-强烈的负Ba异常,Ba/Ba=0.25-O.64之间,平均值为0.45左右。上述主元素、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与中国大陆科学钻探预先导孔CCSD-PP1岩心以及东海及其邻区地表露头的花岗质片麻岩的化学成分十分相似,具有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采用激光拉曼技术,配备阴极发光测试,确认中国大陆科学钻 相似文献
9.
大陆俯冲作用及青藏高原周缘造山带的崛起 总被引:57,自引:6,他引:51
青藏高原周缘造山带于新生代时崛起。周缘造山带中古老变质地体的折返与3种挤 出作用方式有关:喜马拉雅"逆冲-伸展"型挤出、祁连山"反向逆冲"型挤出和阿尔金"逆冲-转换"型挤出。据地质与地球物理综合研究推测,造山带的折返与周缘大陆岩石圈向内的俯冲作用有关:印度板块岩石圈向北俯冲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下约 200 km处,西伯利亚板块往南低角度插入祁连山 40 km以下,塔里木地块沿阿尔金北缘边冲断层呈铲式往南俯冲于阿尔金山下100km处,扬子地块呈入体插入青藏高原东部中地壳下面。是否存在扬子地块往西运动及大陆俯冲作用尚待探究。 相似文献
10.
分隔北中国板块及南中国板块的秦岭山脉是研究亚洲东部构造演化的关键。秦岭山脉由北部的古生代褶皱带及南部的华力西、印支褶皱带组成。北部古生代褶皱带演化,早期表现出一个向北俯冲的大洋盆地的闭合,随后蛇绿岩向南仰冲和华力西期的陆内逆冲推覆作用;南部褶皱带表现为在大规模滑脱构造上(至少100km的水平滑移)的陆内浅部地壳变形。而在晚古生代以来,两个褶皱带被一系列东西向左行平移断层所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