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56篇
地质学   86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纪舜 《中国地质》2020,47(5):i-ii
海洋占全球面积的71%,蕴藏着十分丰富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能源,且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全球气候和环境的变化。西方发达国家历来都十分重视经营海洋,对海洋的调查研究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并为其国家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和巨大的社会效益。而在我国,虽然早在郑和下西洋时,就曾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豪华的舰队,但由于政治、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原因,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却始终没有科学地了解过海洋,没有充分有效地利用过海洋。中国的海洋地质调查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但较大规模的海上勘查则是1970年代以来,以探寻石油、天然气为主要目标,对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域进行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和海底钻探,并在70—90年代陆续发现和建设了一批油、气田。这是中国海洋地质调查迈出的坚实而富有成效的第一步。
为适应国家经济、国防建设和全面发展的需要,1999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按国际分幅全面部署了中国管辖海域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1999—2015年,先后组织国内60余个单位,1000余名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科技工作者,动用40余艘调查船,10余架飞机,各类设备700余套,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研究,系统采集了海量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数据,建立了海洋地质调查空间数据库,完成了大连、上海、南通、海南岛等16幅完整的1:100万国际分幅图和4幅不完整的图幅。2016—2019年,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大力推进1:100万海洋地质调查成果集成”的指示,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和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等单位,对1:100万调查数据进行集成,系统分析、研究了中国海域的海底地貌、地层系统、断层系统、岩浆活动、构造格局、构造演化、沉积盆地、重力和磁力场、地震剖面和壳-幔结构、晚第四纪沉积过程以及表层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等编制了中国海域1:200万地形图、地质图、构造图、矿产图、环境地质图等6种基础图件,重力异常图、磁力异常图、元素地球化学图等19种专业图件,中、新生代盆地图、表层沉积物类型图等应用性图件和相应的文字报告。这一系列创新性成果,为西太平洋边缘海域更进一步的深入调查和研究奠定了基础,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研究等提供了可贵的基础数据和资料。
在中国海域这一系列成果正式面世之前,为了使地学界及早了解其概貌,本专集汇集了集成参与者撰写的19篇学术论文。内容涉及海域地层、构造、岩浆、重磁场特征及深部构造、第四纪地质以及地质灾害等方面,既有对全海域地层系统、构造格局及其演化历史的综合性论述,也有针对具体问题的重点解剖。秦绪文等人综合报道了1:100万海域区域地质调查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基本认识,提出了今后进一步工作的方向。张勇等人运用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全面论述了中生代以来中国海域的大地构造格局、演化过程及资源环境效应;追踪了区内的主要断裂带,划分出“东亚大陆边缘汇聚带”等构造单元。李学杰等人从相邻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入手,结合南海实例数据,提出了南中国海盆是弧后扩张左旋剪切产物的认识。聂鑫等人根据多道地震测线CFT剖面,解析了南海西南次海盆的形成过程。尚鲁宁等人基于重磁和地震资料,解析了冲绳海槽的演化历史,重建了中新世以来中国东部大陆边缘的板块相互作用过程。徐志英等人根据地震剖面,结合重磁场、地貌等资料,揭示了中沙地块南侧的断裂系统。王明健等人根据中国东部海域地学大断面,解析了黄海—东海陆架的地质结构、Moho深度及其油气资源效应。王利杰等人根据地球物理和钻孔资料,揭示了南海东南部巴拉望至太平岛一带中生代的地质结构,发现南沙地区在中生代曾发生过强烈的构造-岩浆作用。熊量莉等人比较分析了南海南、北陆缘中新生代地层发育特征、油气田成藏差异及其控制因素。高红芳等人在南海东南部深水域发现中中新世到第四纪多期大型冲积扇沉积体系,揭示了南海东南部深水域的沉积演化过程。梅西等人分析研究了中国海域表层沉积物分布规律,建立了沉积分异模式。王中波等人分析了中国陆架晚第四纪以来的地层及其沉积环境,表明MIS 5以来曾经历了3次明显的海侵过程。密蓓蓓等人总结了中国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数据,揭示了稀土元素的赋存特征、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陈珊珊等人研究了南海北部陆架灾害地质体的特征,探讨了成因机制及其对海洋工程的影响。王飞飞等人研究了闽北台山岛火山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确定其年代为86~92 Ma,并发现430 Ma的继承锆石。杜文波等人研究了台湾海峡西部海域的沉积体系、地层格架和油气前景。张江勇等人指出南海和台湾岛东南海域晚第四纪地层碳酸盐旋回主要受控于水深和冰期旋回海平面变化。田旭等人阐述了末次冰消期以来冲绳海槽中部黏土矿物来源及其环境效应。伊善堂等人分析了闽江口—三沙湾口近岸海域沙坡群发育特征、成因及其对海洋工程的影响。
国际分幅1:100万中国海域地质调查及其综合集成研究,首次全面描述了我国管辖海域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特征和资源环境潜力,形成一系列原创性认识和技术方法,是中国海洋地质调查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全方位海洋地质调查研究又向前跨越了一大步。今后随着中国对西太平洋边缘海域更进一步深入细致的地质调查研究,随着海洋地质调查船逐步进入太平洋、印度洋等深海大洋,中国的海洋地质调查事业将会有更大发展,中国海洋地学工作者将不但为国家各方面的建设提供更为丰富的数据和资料,而且将为国际地球科学,为西太平洋构造活动带的研究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科学成果。  相似文献   
2.
南秦岭北缘小茅岭复式岩体主要由宋家屋场基性辉绿(辉长)岩,迷魂阵、磨沟峡和叶家湾中性-偏酸性闪长岩组成,形成于新元古代早期870~840 Ma。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显示,宋家屋场基性岩属亚碱性系列岩石,富集轻稀土元素及大离子亲石元素,Nb、Ta、Ti、P等具有弱的负异常,Zr、Hf等高场强元素的含量较高,Zr/Y、Ta/Yb比值较高,Zr/Nb比值较低,与岛弧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似,在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中投于火山弧岩石区域,一些元素的富集特征可能来源于受俯冲块体流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迷魂阵、磨沟峡及叶家湾闪长岩体均属准铝质亚碱性系列岩石,具有岛弧火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Sr-Nd-Hf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显示,宋家屋场岩体主要来自亏损地幔源区,磨沟峡和叶家湾岩体主要为新生基性下地壳的部分熔融,而迷魂阵岩体主要为古老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上述特征表明小茅岭复式岩体各组成部分可能形成于870~840 Ma俯冲相关的岛弧构造背景,俯冲块体脱水形成的流体交代上覆地幔楔,这种地幔部分熔融形成了宋家屋场角闪辉绿(辉长)岩,由于基性岩浆的加热,诱发新生基性下地壳及原古老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岩浆上升、侵位,形成磨沟峡、叶家湾及迷魂阵岩体。结合陡岭地区~850–780 Ma变质作用及岩浆事件相关报导,在南秦岭北缘小茅岭—陡岭隆起带上,新元古代早期存在一期构造-岩浆-变质事件,该事件的区域大地构造属性则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张旗  任纪舜  赵磊  焦守涛  王跃  王振 《地质论评》2022,68(2):2022030013-2022030013
中国蛇绿岩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存在许多问题。文中简要评述了日喀则、三江、青海、北秦岭、中亚造山带、东北以及中国南方蛇绿岩的若干问题,指出中国划归入蛇绿岩的地质体(组合)太多了,把许多可能不是蛇绿岩的地质体(组合)也当成了蛇绿岩。当前需要做的是去伪存真,对中国蛇绿岩进行一次认真的清理。文中指出,地幔橄榄岩无疑是蛇绿岩最重要的成员,它来自洋壳下。世界上还有另一类来自陆壳下的地幔岩,被称为“造山橄榄岩”。因此,地幔橄榄岩并非蛇绿岩所独有。此外,有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在许多不同的构造背景下都可以出现类似MORB(大洋中脊玄武岩)地球化学性质的玄武岩,例如洋岛、岛弧、大陆溢流玄武岩、板内玄武岩以及太古宙(拉斑玄武岩和科马提岩)等。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一个地区只要有了地幔橄榄岩和MORB就是蛇绿岩了。文中回顾了蛇绿岩研究的两个发展阶段:前一个阶段以1972年的彭罗斯会议为标志,开启了蛇绿岩研究的新篇章,当时的学术界主要关注蛇绿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问题,关心蛇绿岩的岩石组合。新的阶段是从20世纪后期逐渐发展起来的,于近期取得了突出的进展。笔者等强调指出,蛇绿岩(野外出露更多的是蛇绿混杂岩)即蛇绿岩套,它不仅包括一个特定的岩石组合,还包括深海沉积。文中肯定了中外学术界在蛇绿岩构造研究方面获得的许多新发现、新思路和新进展。此外,大数据和地球物理方法也是非常有意义的。蛇绿岩是一个复杂体系,不确定的问题相当多。它们的解决需要构造地质学家、地层学家、古生物学家、岩石学家、地球化学家、年代学家以及地球物理学家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部及邻区大地构造演化的新见解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相似文献   
5.
新一代中国大地构造图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1:5000000)是最新出版的一份中国大地构造图。该图以旋回化论和天地合一的地球动力观为指导,详细表示了中国大陆壳形成的时间序列和空间展布、各时代的缝合带和主要断裂带、重要岩石类型的分布及其形成环境。分出古亚洲、特提斯、环太平洋三大造山域(区)、8个造山系和6个前震旦纪克拉通(地台和准地台); 了30余条板块缝合带、20余条转换断层和走滑断层、10余条新生代裂谷带和其他重要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陆构造研究的重大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纪舜 《地质论评》1995,41(4):386-387
近年来,在地质矿产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支持下,联合各部门、各学科专家学者对中国大陆的组成、结构、演化和动力学进行了多学科的专题和综合研究,现已获得一系列重要进展,摘要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陆构造的基本模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任纪舜 《地球学报》1995,16(3):329-330
中国大陆是由许多微、小陆块组成的复合大陆;以陆块间的软碰撞,多旋回缝合和复合造山作用为特征;具多旋回分阶段演化、多层式镶叠和立桥式结构;其动力学过程是冈瓦纳裂解和亚洲的增生。  相似文献   
8.
中生代以来,闽粤沿海变质带经历了十分复杂的构造岩浆演化过程。强烈的区域变质作用及大规模韧性剪切作用成为这一地区最引人注目的地质事件。通过对该变质带代表性岩石进行系统~(40)Ar/~(39)Ar阶段升温测定,结果表明晋江地区混合岩和浅粒岩形成于距今99—98Ma以前,后期的北西向韧性剪切则是发生在75Ma以前。  相似文献   
9.
任纪舜  章雨旭 《地质论评》2004,50(6):592,597-592597
《地质论评》自1936年创刊至本期(卷终),已整整发行了50卷。60多年来,她作为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始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对促进中国地质学的进步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与时俱进,发展中国大地构造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论述了黄汲清经典著作《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的深远影响。它是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奠基之作和经典著作 ,其基本内容和主要论点已为实践所证实 ,并为国内外地质界所认同。这部著作不仅全面系统地总结了过去 ,而且对一些重大地质问题进行了科学预测 ,为后人指出了研究的方向。它是一部你什么时候读都有味道 ,都会受到新的启发的著作。黄汲清的学术思想是民主的、开放的 ,与时俱进的。在《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中 ,他运用阿尔冈活动论的思想 ,阐述了中国大地构造的动力演化过程。之后 ,他又吸收了裴伟深断裂的思想 ,深入研究了中国的深断裂。 2 0世纪 70年代 ,他指导他的学生将多旋回思想与板块构造结合 ,在中国大地构造图上首次详细标绘了中国境内的板块缝合带 ,从全球动力学角度 ,将他 1 94 5年提出的亚洲三种构造型式发展为古亚洲、特提斯和滨太平洋三大构造域。黄汲清的研究始终是从东亚地质的实际情况出发 ,他曾多次指出 :中国是全球构造研究中的一块宝地 ,中国人应该为世界地质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