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4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周向科 《地球》2012,(8):91-93
西藏,小时候知道它是中国西南的一个自治区;后来听朱哲琴唱《阿姐鼓》,开始知道它的神秘;有幸目睹了它的胜景,不禁惊诧于它的美丽。大美西藏,美不胜收,而藏地的"错",犹如锦上之花,星罗棋布。"错"就是"湖"的意思。藏地旅行,一"错"再"错",让人流连忘返,而其中的圣湖,绝是这美景的点睛之笔。1.拉姆纳错拉姆纳错,意为"吉祥天母魂湖",  相似文献   
2.
冬瓜林金矿床位于哀牢山金矿带的镇沅金矿田。文章在野外地质工作的基础上,运用多元统计的方法,求得微量元素找矿标志;并根据地球化学各参数信息,计算出元素轴向分带序列,建立原生叠加晕理想模型,构建深部矿体预测指标,明确下一步的找矿方向。研究表明:(1)该矿床的成矿元素Au与元素Ni、Co、Cu、Mn、Sb、Sn关系密切,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从上到下为As-Bi-Mn-Pb-Sb-B-Sn-Cu-Co-Hg-Ni-Zn-Au-Ag-Mo;(2)矿体中前缘晕、尾晕共存现象明显,预示着矿体向下还有很大的延伸,深部找矿应在矿体的北东方向进行;(3)评价指标(B×As×Hg×Sb)D/(Mn×Ni×Co×Sn)D,是有效的预测深部矿体资源潜力指标。  相似文献   
3.
周向科 《地球》2012,(6):106-107
黄金自古以来都被人们视作珍宝,作为黄金集合体的狗头金,更是宝中之宝。中国地质博物馆就馆藏了一块狗头金,产自青海门源,重约2.830kg,平均含金量为94%,部分含金量达到99%,纯金约2.660kg。对于狗头金,很多人听着熟悉,但不甚了解。本文就简要介绍一下自然瑰宝——狗头金。一什么是狗头金狗头金是天然产出的、颗粒极大、形态不规则、质地不纯的块金。它通常由自然金、石英和其他矿物集合体组成。明朝的《天工开物》记载"水沙中所出大者名狗头金,小者名麸麦金糠金",  相似文献   
4.
5.
流体包裹体和硫同位素研究可以揭示成矿流体特征和成矿物质来源,是探讨矿床成因的重要手段。冬瓜林金矿床位于哀牢山金矿带的镇沅金矿田,研究程度较低,矿床成因研究尚未系统开展。本文针对该矿床利用显微测温和硫同位素示踪,分别对两个金成矿阶段脉体中的流体包裹体和矿石中黄铁矿的硫同位素进行了测定,进而探讨其矿床成因。流体包裹体测试结果显示,流体体系为NaCl-H_2O体系;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主要分布于100~400℃(有160~190℃和280~310℃两个峰值),盐度集中于6%~9%,密度集中于0.7~0.8 g/cm3和0.9~1.0 g/cm~3,表明成矿流体为中低温度和低盐度的流体。硫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两个金成矿阶段的δ~(34)S值分别集中于0~1‰和-4.7‰~3‰,整体上与该矿床最主要的矿石——煌斑岩型矿石的δ~(34)S值最为接近,且矿床中煌斑岩和金矿化关系最为密切,因此成矿物质可能主要来自与煌斑岩有关的幔源物质,但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综合上述结果认为,冬瓜林金矿床的形成可能与幔源含金流体有关,但有大气降水和围岩的加入,这一结论为揭示本矿床及哀牢山金矿带的矿床成因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列廷冈-勒青拉Fe-Cu-Pb-Zn多金属矿床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Fe矿化阶段白云母的定年研究,从成矿流体演化持续时间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系统的野外踏勘、显微镜下观察和电子探针工作表明,列廷冈-勒青拉矿床中发育与磁铁矿共生的白云母。对白云母进行的Ar-Ar同位素测年工作表明,白云母Ar-Ar坪年龄为51.00±0.38 Ma,等时线年龄为50.45±0.62 Ma,认为其代表了列廷冈-勒青拉矿床氧化物阶段铁矿化过程中开始结晶的白云母达到Ar-Ar体系封闭后的年龄。对比前人得出的辉钼矿年龄(61.96±0.58 Ma),提出二者年龄的差异可能由于不同同位素体系在不同矿物中封闭温度的不同所致,认为该矿床热液演化经历了较长时间,演化过程导致的温度梯度的出现加剧了岩浆热液中带来的多金属物质(如Pb、Zn、Cu、Fe)的分异,为矿区多种金属矿物的共存提供了重要条件;该矿床所属的冈底斯北成矿亚带相比较于其它两个成矿亚带具有更长的岩浆演化时间和区域矿化持续时间,与其丰富的矿种组合发育相一致。  相似文献   
7.
<正>2023年4月22日是第54个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题是“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地质博物馆围绕主题,聚焦自然资源部重大科技成果,发挥博物馆资源优势,邀请自然资源首席科学传播专家,连线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及各地学类博物馆,采取多家单位联动和“线上+线下”互动等方式,跨地域、多场馆、多维度开展科普活动,公众参与量超过1515万人次,切实提高了社会关注度和参与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