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4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54篇
测绘学   109篇
大气科学   34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199篇
海洋学   19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7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砂岩压实作用研究主要包括压实作用机制、影响因素和响应特征三方面内容,重点阐述了砂岩压实作用模型与数值模拟研究、压实作用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融合研究两方面的新进展,结果表明:1)压实作用模型包括机械压实作用和化学压实作用模型,机械压实作用模型重点介绍了石英砂岩的粒间体积-深度曲线;而化学压实作用模型是与压溶作用相关的溶解作用和胶结作用,着重介绍了压溶成因的石英胶结作用。2)压实作用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的融合研究,主要是在压实作用机理认识基础上,通过压实模拟实验,建立基于实验数据的压实作用模型,进而开展数值模拟研究。最后指出压实作用研究趋势将朝着砂岩组分更加复杂的压实作用模型、压实作用与流体流动耦合、垂向-侧向多动力学机制、砂岩-泥岩协同机制、构造-沉积-成岩"三相"耦合的压实作用数值模拟等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北京市地铁6号线为研究区,采用PS-In SAR技术对研究区53景Terra SAR影像进行永久散射体干涉处理,获取了研究区地面沉降信息,初步揭示了线状研究区的地面沉降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结合层次熵值法,定位6号线典型路段,深入分析了地面沉降发展的严重程度及不均匀性。研究结果表明:(1)6号线沿线自西向东沉降速率增大,最大年沉降速率为77.2 mm/a,出现在常营—草房路段;(2)综合熵值以金台路站为分界,西侧熵值小(小于0.5),东侧接近或大于1,金台路以东路段沉降量大,且不均匀沉降严重;(3)在地质条件相似的金台路-十里堡、青年路-褡裢坡、黄渠-草房3个路段内,沉降严重程度同时受年沉降速率、斜率、曲率半径变化驱动,且相关性强。  相似文献   
3.
以内蒙古迪彦庙蛇绿混杂岩带中的孬来可图侵入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岩石学、年代学以及Sr-Nd-Hf同位素特征分析,探讨岩石成因及构造环境.岩体的锆石U-Pb年龄为322.2±1.3 Ma,表明该岩体属晚石炭世早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化学成分中SiO2含量较高(62.29%~77.17%);Al2O3含量较低(11.45%~14.11%),属准铝质岩浆系列;富钠贫钾(Na2O=2.91%~3.84%,K2O=0.54%~1.79%),同时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而亏损高场强元素,具有TTG的地球化学特征.岩石稀土元素含量较低,轻、重稀土分异不明显,具中等强度的负Eu异常(δEu=0.64~0.76).岩石的εHf(t)值均为正,介于+8.1~+13.3之间,模式年龄相对年轻,同时(87Sr/86Sr)i较低(0.703 457~0.703 789),εNd(t)均为正值(+8.4~+9.3),具有MORB源区的特征,推测岩浆起源于古亚洲洋俯冲洋壳.结合西乌旗岩浆弧中不同源区的TTG岩类分析,石炭纪,古亚洲洋在西乌旗地区尚未关闭,而是处于热壳-热幔的壳幔构造背景中,洋壳俯冲消减,岩浆侵位,陆壳增生.   相似文献   
4.
洋陆转换岩石学证据(洋内弧)的发现使识别、重建、研究洋盆转化为大陆成为可能.对中亚造山带东缘迪彦庙俯冲增生杂岩带内蛇绿岩开展岩石地球化学、Sr-Nd同位素以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识别出一套洋内弧火成岩组合.MORB-Like玄武岩锆石U-Pb谐和年龄为286.1±6.1 Ma,代表洋内初始俯冲时代;HMA锆石U-Pb谐和年龄为283.7±4.7 Ma,代表首次岩浆作用后、俯冲程度加深的岩浆作用时代;岛弧拉斑玄武岩(IAT)锆石U-Pb谐和年龄为241±5 Ma,指示古亚洲洋早三叠世逐渐向着正常岛弧岩浆作用转换的大陆化方向发展.从MORB-Like玄武岩到HMA再到IAT的岩石组合序列代表了洋内俯冲作用由浅到深的递进演变以及洋盆向大陆边缘岛弧逐步演化的洋陆转换过程.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课程建设中存在的课程学习和思政育人脱离、课程知识和工程应用脱节、课堂教学和课外拓展脱钩等现象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课程改革内容及相应措施,阐述课程改革执行情况和效果。实践证明:课程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有较大的提升,契合了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有望为地理信息科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6.
土壤水分是影响植被生长发育的重要因子,为快速、有效了解典型草原植被生长状况及评估草原干旱灾害,以Sentinel-1合成孔径雷达(SAR)数据和地面实测数据为基础,利用雷达后向散射系数快速监测和反演锡林浩特市典型草原土壤水分并与地面实测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SAR后向散射系数与实测土壤含水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2达0.8;在不同地面粗糙度条件下,雷达后向散射系数与实测土壤水分相关系数达0.9。说明利用Sentinel-1 SAR数据能够快速、准确地对研究区进行土壤水分动态监测,这也将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典型草原干旱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地下水资源管理往往只关注地下水位的变化,而很少考虑变化的水位会对区域生态系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本文在生态水文模拟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态水文学的地下水资源管理新方法。该方法耦合土壤水分与地下水位,考虑植物在水分胁迫下的蒸腾抑制机理,通过土壤水分亏缺与植物水分胁迫耦合水文过程与植物响应,进行基于过程的分布式生态水...  相似文献   
8.
冠层反射光谱对植被理化参数的全局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被理化参数与许多有关植物物质能量交换的生态过程密切相关,定量分析植被反射光谱对理化参数的敏感性是遥感反演理化参数含量的前提。本文采用EFAST(Extended Fourier Amplitude Sensitivity Test)全局敏感性分析方法,利用PROSAIL辐射传输模型分析了冠层疏密程度对叶片生化组分含量、冠层结构以及土壤背景等多种参数敏感性的影响,并对植被理化参数反演所需先验知识的精度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表明:(1)对于较为稠密的冠层,可见光波段的冠层反射率主要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近红外和中红外波段的冠层反射率主要受干物质量和含水量的影响;(2)对于稀疏的冠层,LAI是影响400—2500 nm波段范围内冠层反射率的最重要参数,土壤湿度次之,叶片生化参数对冠层反射率的敏感性较低;(3)在已知稀疏冠层LAI的情况下进一步确定土壤的干湿状态,可显著提高冠层反射率对叶绿素含量的敏感度,有助于稀疏冠层叶绿素含量的反演。  相似文献   
9.
基于系统聚类分析的西部地区环境污染程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凸显出来,不同省区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不同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有一定的相似性.应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通过提炼选取11类指标,对西部地区12省区环境污染程度的距离相似情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贵州、甘肃、广西、云南、重庆和陕西等省区的距离相似归为第一类聚类;内蒙古和四川归为第二类聚类;西藏、宁夏和青海等省区的距离相似属于第三类聚类;新疆归为第四类聚类.要处理好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需要对二者进行协调,并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张掖市农耕期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雪莲  王涓力 《冰川冻土》2015,37(5):1406-1411
利用张掖市6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实测气温资料,运用5 d滑动平均、气候倾向率、M 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对农耕期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及≥0℃积温的分布特征、年际和年代际演变规律及突变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张掖市农耕期初日随海拔高度的升高推迟,终日则相反,农耕期日数自西北部向东南缩短,积温南北差异显著;近50 a初日提早,终日推迟,持续日数延长,积温增加趋势明显;20世纪70-80年代前期各地表现出农耕期初日推迟,终日提前,持续日数较短,≥0℃积温偏少的特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终日延迟程度大于初日提前程度,积温增加显著,尤其2001-2010年增幅为50 a最大;山前绿洲及荒漠绿洲农耕期终日、持续日数及积温分别在1995/1997年、1982/1990年、1996/1999年发生了突变;农耕期热量资源增加,对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生育进程的加快及产量均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