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地质学   6篇
海洋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天然气水合物与资源和全球环境变化等重大科学问题密切相关.前期关于甲烷渗漏区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浅表层沉积物(<20 m),而浅层沉积物(>20 m)地球化学特征知之甚少.为探讨海洋浅层沉积物微量元素特征与天然气水合物勘探的相关关系,对南海神狐海域沉积物进行了4个站位的钻探取样,分析了样品主、微量元素和有机碳地球...  相似文献   
2.
深海富稀土沉积物已成为潜在的战略资源。为探讨富稀土粘土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来源和富集机制,对太平洋西部深海区域进行底层水和深层沉积物的系统采样,分析了样品的主、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并采用氧化还原环境、稀土元素的迁移和分馏以及海洋稀土循环的分析方法对富稀土沉积物的成因进行探讨。结果显示:沉积物的∑REY与Ce/Ce*表现出负相关关系,并与生物成因的P和Ca关系密切。样品Th/U、V/Sc、(La/Yb)_N、(La/Sm)_N和(Sm/Yb)_N值呈系统的变化,沉积物均处于氧化或次氧化环境。底层海水具重稀土富集的特征,海水-沉积物界面轻、中稀土含量上升,下覆的较深层沉积物表现出中、重稀土富集。初步推断沉积物的稀土元素来源于海水,与生物相关的物质是其REY富集和Ce负异常的主要控制因素。宽的氧化或次氧化环境和生物相关氧化物的强吸附能力导致稀土元素未扩散至海水而引起了沉积物稀土元素的富集。  相似文献   
3.
南海北部孔隙水碘与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重要的新型能源。然而,深海水合物具有埋藏深、作业难度大等特点,水合物难以被高效准确地识别,这已成为制约南海水合物地质调查的瓶颈之一。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结合近年来国际上新兴的碘及碘同位素方法,对南海北部台西南盆地两个站位的柱状沉积物(HD-86V和HD-109)开展了水合物成藏识别的研究。该沉积物孔隙水中碘离子含量分别介于8.3~132.0μmol/L和7.4~118.1μmol/L之间,远高于正常海水值(0.44μmol/L)。结合区域水合物勘查结果及甲烷含量特征,发现孔隙水碘离子含量与甲烷含量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比琼东南盆地及神狐工区等区域数据,均表明沉积物孔隙水碘离子含量在南海水合物成藏示踪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陈芳  陆红锋  刘坚  庄畅  吴聪  曹珺  周洋  刘广虎 《地球科学》2016,41(10):1619-1629
南海地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丰富,针对其分解方式的研究有助于资源的开采.对南海东北部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区GMGS08站位岩心沉积物开展沉积学、地球化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站位自上而下分布11层含自生碳酸盐岩和双壳碎屑层(其中6层呈粥状沉积)以及2层自生碳酸盐岩灰岩层;各层自生碳酸盐岩除一个样品δ13C值稍高(-38.85×10-3)外,其他的δ13C值介于-41.36×10-3~-56.74×10-3,均低于-40.00×10-3,δ18O值介于2.94×10-3~5.37×10-3,明显偏重,表明其为天然气水合物分解的产物,形成于微生物对甲烷的缺氧氧化作用,甲烷主要源自生物成因;各层自生碳酸盐岩层中的有机质碳同位素负偏明显,最低达-82.44×10-3,可能与微生物活动有关;根据自生碳酸盐岩的分布推断该站位至少发生过6次天然气水合物分解释放,每期次自生碳酸盐岩的差异说明其甲烷通量强弱不同.   相似文献   
5.
6.
水中溶存甲烷含量是水环境与资源调查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实验室测量该项指标时,通常是利用甲烷在水中的理论亨利常数.而甲烷在不同类型水中的亨利常数并不相同,若追求更高精度的测量,需要先行测定甲烷的亨利常数.本文以实验原液水中溶解甲烷为主要研究对象,提出测定原液水中甲烷亨利常数的加标/顶空平衡法.研制了气液平衡配液装置,研究了5 L封闭体系的气液平衡时间.系统推导了气液等体积和非等体积情况下,根据气相甲烷浓度和不同平衡体系的MaddV求解甲烷亨利常数的关系式.并利用该方法实测出1个大气压25℃时实验原液水的甲烷亨利常数为64226792 Pa·L/mol,最后通过MCH4addV与MaddV比较法对实验结果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贵州新民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组成和疑源类、菌藻类丰度的变化特征.δ13Corg在二叠纪末期存在缓慢降低和陡然降低两个阶段:缓慢降低发生于Clarkina yini带中下部,陡然降低出现在Clarkina meishanensis带内部.δ13Corg的缓慢下降与疑源类、菌藻类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