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4篇
地质学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以河北省围场地区的SPOT-6和OLI、ETM+作为数据源,依据该区80余天的气象条件,分别利用降雨前3景、降雨后3景遥感数据提取了蚀变遥感信息、岩石类型、环形构造、线性构造等遥感地质信息,并实测雨前雨后不同岩石类型的波谱。认为降雨后获取的遥感数据源能够有效反映研究区遥感地质信息。工作区线性纹理发育,降水能提高地物含水量,影像对比度提高,使得线性构造、环形构造及绿泥石化蚀变带在雨后遥感影像中识别程度较其在雨前遥感影像中识别程度有所提高。野外检查发现,利用雨后遥感数据提取的铁染蚀变遥感信息优于利用雨前遥感数据所提取的铁染蚀变信息,并且利用雨后遥感数据提取铁染蚀变遥感异常的损失率远低于利用雨前遥感数据提取的铁染蚀变遥感异常的损失率,而利用雨前、雨后遥感数据所提取羟基蚀变遥感异常信息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非洲锰矿床成矿规律、开发利用与勘查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栾卓然 《地质与勘探》2021,57(6):1216-1228
锰矿是我国重要的战略矿产资源,需求量不断增长,长期依赖国外资源保障供需关系。本文总结分析了非洲锰矿资源的特点、矿床类型与成矿规律等地质特征与勘查开发利用及贸易现状。分析表明:非洲是全球探明锰矿储量和资源量最多的地区,具有分布集中,规模大、品位高、杂质少的特点;锰矿床类型主要有条带状含铁建造(BIF)型、海相沉积型、海相火山-沉积型、陆相(湖相三角洲)沉积型、岩浆热液型等五大类,普遍遭受表生风化淋滤(溶蚀)作用改造;主要分布在卡普瓦尔克拉通、刚果克拉通西北部的加蓬地块和西非克拉通南缘的马恩-莱奥地盾中;成矿时代主要集中于前寒武纪,尤其是2.2~2.0Ga;非洲锰矿资源的勘查开发程度较高,其中南非是非洲锰矿勘查程度最高的国家,中非、北非国家的勘查开发程度较低;南非是全球最大的锰矿石生产国和锰矿产品出口国,目前占全球出口量的68.19%以上,我国是非洲锰矿产的最大出口地,占其出口总量的70.19%。建议:我国在非洲的勘查应重点关注非洲中部的条带状含铁建造(BIF)型锰矿和海相火山-沉积型锰矿;在非洲已有的中企基础上,组建大型的集团公司,建立多元的锰矿资源供应体系。  相似文献   
3.
冀北崇礼县中山沟金矿是产出在水泉沟碱性杂岩体内的脉状矿床,受近N—S向断裂构造控制明显。矿化蚀变主要有钾化、硅化、泥质岩化和绿帘石化等。矿石主要呈脉状、细脉状和角砾状产出。根据不同蚀变的矿物组合和穿插关系,成矿阶段可分为钾化—贫硫化物、乳白色石英—硫化物阶段、强硅化—硫化物阶段和碳酸盐化阶段,金矿化主要与强硅化—硫化物阶段密切相关。通过详细的构造测量和矿床地球化学研究,钾化—贫硫化物阶段受左旋构造运动控制,可能为中温、中盐度(330~290℃;4. 65%~6. 88%NaCleq)的含碳热液与大气降水混溶(δ18OH2O, V SMOW: 5. 26‰~6. 76‰;δDV SMOW: -96. 3‰~89. 9‰)作用形成。硅化—硫化物阶段是由左旋运动向右旋伸展作用转变的结果,并发生了高角度大规模充填。由于发生大规模流体沸腾和热液混溶(δ18OH2O, V SMOW: 0. 41‰~6. 47‰;δDV SMOW: -80. 2‰~-92. 9‰),在右旋张性脉形成乳白色石英—硫化物阶段,在右旋压扭性构造中形成脉型、细脉型硫化物和角砾岩性矿化,并与强硅化带伴生。成矿流体晚期阶段,碳酸盐化是最普遍的蚀变类型。稳定同位素(碳—氢—氧—硫)测试结果表明,含矿热液是高度演化的岩浆水和大气降水混溶的产物,部分碳可能源自地幔,并与岩浆作用有关;明显负δ34SV CDT(-11. 2‰~-24. 8‰)表明成矿热液呈现高氧逸度。放射同位素(氦—铅)组成表明,成矿物质中的铅和氦可能部分源自地幔流体。因此,中山沟金矿构造—矿化—蚀变的形成可能与岩浆作用有关,为与幔枝构造有关的中温中硫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4.
王丰翔  陈超  栾卓然  吴姗姗  王云静  冯云磊  张福祥  牛树银 《地质论评》2022,68(2):2022030011-2022030011
冀北崇礼县中山沟金矿是产出在水泉沟碱性杂岩体内的脉状矿床,受近N—S向断裂构造控制明显。矿化蚀变主要有钾化、硅化、泥质岩化和绿帘石化等。矿石主要呈脉状、细脉状和角砾状产出。根据不同蚀变的矿物组合和穿插关系,成矿阶段可分为钾化—贫硫化物、乳白色石英—硫化物阶段、强硅化—硫化物阶段和碳酸盐化阶段,金矿化主要与强硅化—硫化物阶段密切相关。通过详细的构造测量和矿床地球化学研究,钾化—贫硫化物阶段受左旋构造运动控制,可能为中温、中盐度(330~290℃;4. 65%~6. 88 %NaCleq)的含碳热液与大气降水混溶(δ18OH2O, V SMOW: 5. 26‰~6. 76‰;δDV SMOW: -96. 3‰~89. 9‰)作用形成。硅化—硫化物阶段是由左旋运动向右旋伸展作用转变的结果,并发生了高角度大规模充填。由于发生大规模流体沸腾和热液混溶(δ18OH2O, V SMOW: 0. 41‰~6. 47‰;δDV SMOW: -80. 2‰~-92. 9‰),在右旋张性脉形成乳白色石英—硫化物阶段,在右旋压扭性构造中形成脉型、细脉型硫化物和角砾岩性矿化,并与强硅化带伴生。成矿流体晚期阶段,碳酸盐化是最普遍的蚀变类型。稳定同位素(碳—氢—氧—硫)测试结果表明,含矿热液是高度演化的岩浆水和大气降水混溶的产物,部分碳可能源自地幔,并与岩浆作用有关;明显负δ34SV CDT(-11. 2‰~-24. 8‰)表明成矿热液呈现高氧逸度。放射同位素(氦—铅)组成表明,成矿物质中的铅和氦可能部分源自地幔流体。因此,中山沟金矿构造—矿化—蚀变的形成可能与岩浆作用有关,为与幔枝构造有关的中温中硫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