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2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8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球化学普查在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中是一项主要又重要的工作方法,不但能够为基础地质提供理论指导或推断佐证,而且更为倚仗的是能为矿产发现、环境问题等提供直接证据。地球化学普查的技术方法是先后在DZ/T0011-91、DZ/T0011-2015两个时期的规范下指导实施的。笔者在从事该项工作中发现,不同时期、不同人员在样品采集、分析测试、数据解释等几个关键环节中存在部分理解差异,致使不能全部科学地反映地球化学信息,而真实有效的采样(样品具代表性)、数据准确的测试(成果具可靠性)、科学预测的解释(具实用性)为地球化学普查工作中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西藏班公湖蛇绿混杂岩带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平  梅丽辉  江俊杰  张然 《江苏地质》2010,34(2):117-122
蛇绿岩带是大陆造山带中残存的古大洋岩石圈和上地幔的残片,它记录了洋壳地幔的对流、变形、熔融以及交代过程;蛇绿混杂岩带是不同时代、不同大小、不同构造环境的沉积物及洋壳和上地幔的残片,经俯冲消减、碰撞后混杂堆积构成的无序组合带,它涵盖了洋盆形成、俯冲消亡、弧-弧或弧-陆碰撞到陆内汇聚的造山作用时空演化全过程.从班公湖蛇绿岩带内部结构、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调查和研究,最后从地质构造、地球化学及区域对比3个方面,分析了班公湖蛇绿岩的形成环境.  相似文献   
3.
鄱阳湖水患区危险性分区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患危险性分区评价就是在查明区域环境地质背景的前提下,对水患灾害发生的规模、强度、频次,灾害活动的孕育条件、变化规律,以及成灾过程中密切相关的人类社会经济特征,诸如人口、财产、工程建设活动、资源开发、经济发展水平、防灾能力等进行调研,同时还必须对水患的危害范围、破坏程度进行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做出全面而综合的评价。简言之,水患危险性分区评价就是分区对其危险性、易损性、破坏损失性、防灾工程效益进行全面而综合的评价。据此,本文将鄱阳湖水患区划分为3个高风险区(南昌市区、九江市区及永安堤段高风险区)和5个一般风险区(赣江尾闾、抚河尾闾、修河尾闾、信江尾闾及饶河尾闾一般风险区)。  相似文献   
4.
东乡火山岩盆地近年来不断发现金银铜多金属矿床(点)。根据盆地内典型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结合1∶20万区域地球化学资料和1∶5万土壤测量圈出的地球化学异常地段,估算了盆地内可富集的金属资源量,并圈出了有远景的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江西省鄱阳湖及周边经济区1:25万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资料为基础,详细论述了植物所需的C、H、O、N、P、K、Ca、Mg、S、Cu、Zn、Fe、Mn、B、Mo、Cl共16种营养元素的分布特征。利用8843件表层土壤样品中Cd、Hg、As、Pb、Cr等重金属元素含量及其土壤pH值,采用内梅罗指数法对区内元公害水稻产地土壤环境质量、无公害蔬菜产地土壤环境质量以及绿色食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对鄱阳湖及周边经济区表层土壤生态地球化学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6.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碳储量研究在碳循环和全球变化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江西省鄱阳湖及周边经济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取得的土壤碳数据,计算了研究区表层、中层、深层土壤的全碳储量和有机碳储量,分析其有机碳储量和有机碳密度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总体碳储量是以有机碳储量为主;表层土壤(0~0.2 m)的有机碳密度为3512 t/km2,有机碳储量为1.38亿吨;中层土壤(0~1.0 m)的有机碳密度为11156 t/km2,有机碳储量为4.39亿吨;深层土壤(0~1.8 m)的有机碳密度为15617 t/km2,有机碳储量为6.14亿吨。与全国农业地质调查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区表层土壤的有机碳密度高于全国农业地质调查区内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的10.86%,中层及深层土壤的有机碳密度与全国农业地质调查区平均水平接近,显示研究区土壤的有机碳储量巨大。进一步分析研究区不同土壤类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地貌单元、不同行政单元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及有机碳储量,系统查明了土壤有机碳的分布和分配特征。研究认为,区域内各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具有同一性特征,与所处区域的成土地质背景和植被覆盖率密切相关。土壤有机碳密度高值区均分布在山地和丘陵区,包括江西丰城市北部、高安市南部、乐平市周边地区等古生代炭质岩和煤系地层区,其中乐平市表层土壤的有机碳密度最高;低值区均分布在湖区和水系河谷地区。该成果可为江西省的碳循环和碳排放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7.
通过剖面"横拉纵切"的"T"型追踪法,对南昌市及周边地区出现大面积的Hg、Cd等重金属异常分析认为:Hg、Cd、Cu、Pb、Zn在城区地表的富集,主要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有关,并且有从老城区-新城区-城郊蔓延的趋势;垂向变化上,Hg、Cd含量等表现为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Cu、Pb、Zn、As含量不仅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有关,而且与成土母质固有的地球化学特性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近51年长江三角洲地区气候变化及可能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0—2010年逐日气候资料,采用线性回归、累积距平和Morlet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近51 a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最低气温上升最快,最高气温上升较慢;年平均气温自南向北递减,沿海地区递减滞后于内陆地区;上海及杭州湾升温较快,浙江南部则相对缓慢。年平均降水量呈波动变化特点,夏、冬两季降水增加趋势明显;年平均降水量及雨日数自北向南增大,倾向率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年降水量存在13 a左右、6—8 a、3—4 a和1—2 a的变化周期,气温变化存在32 a以上、12 a左右、4—6 a和1—2 a的变化周期,其中两者1—2 a周期震荡能量最强。长江三角洲地区气候变化与城市化进程、海气相互作用、极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长江三角洲地区气候逐渐变暖,降水呈集中化趋势,导致发生旱涝灾害的不确定性增加。  相似文献   
9.
闫俊  江俊杰 《广东气象》2012,34(5):29-34
根据长江三角洲1960~2010年的逐日气候资料,采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检验、累积距平等方法,分析了近51年来长三角地区的极端气候事件变化特征及其原因。结果表明:该地区高温日数以0.119 d/年的速率显著增加,低温日数以0.238 d/年的速率显著减少,21世纪后高温日数明显偏多,低温日数明显偏少,高温日数增加速率南部大于北部,低温日数减少速率北部大于南部;无雨日数显著增加,小雨日数显著减少,而暴雨日数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并在1979和1993年分别发生由"偏多到偏少"和由"偏少到偏多"的突变。该地区极端气候事件变化与影响我国大气环流系统的变异和调整有直接的关系,同时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对极端气候事件变化也有较大贡献。长三角地区气候逐渐变暖趋势,高温灾害易发,降水趋于集中化,造成旱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会给工农业生产及区域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含矿地质体体积法是基于矿床模型综合地质信息预测技术基础之上的一种预测资源量估算方法,其核心算法是:预测资源量=最小预测区面积×延深×含矿地质体面积参数×相似系数×模型区含矿系数。该方法显著的优越之处在于引用大比例尺精度的典型矿床及其深部和外围的预测资源量作为中等比例尺精度的模型区资源总量,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模型区含矿系数的准确性,能够使预测结果明显趋于合理可靠。以江西德兴地区铜矿资源潜力评价为例,系统阐述了含矿地质体体积法的应用过程,预测2 000m以浅铜矿潜在资源量767.11万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