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质学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近5a我国沙尘暴与高空急流关系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4,自引:11,他引:4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对我国2000—2004年的沙尘暴与高空急流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沙尘暴具有很强的季节和日变化规律;有三个多发区;范围大、强度强的沙尘暴大都伴有强蒙古气旋和冷锋。沙尘暴与高空急流总是相伴出现。急流造成的沙尘暴可分为两类:单急流型和双急流型。沙尘暴多出现在西风、西南风、西北风急流的左侧及其右后方,以及西北 西南型双急流中心的左前 左后方。统计中还发现,在一些双急流中存在急流异变,急流异变对沙尘暴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利用MICAPS系统提供的资料,对2003年7月28日发生在晋东南和豫北区域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和物理量场进行了分析。得出:本次暴雨过程是在中纬度西风槽与中低空切变线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前期不稳定能量的高度积累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能量,近地面层的微弱扰动触发了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晋城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现状,通过与先进地(市)比较,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以下对策: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领导和科学体系的建设;适应社会发展,拓宽服务领域;加强沟通协调,彻底解决空域申请难的问题;加大科研开发力度,加强人工影响天气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4.
沙尘暴天气的高空急流统计特征及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利用M icaps常规资料,对2000—2004年30~50°N之间的沙尘暴日与高空急流的关系进行了统计,把与沙尘暴相伴的高空急流分为2类:单急流型和双急流型;沙尘暴多发生在高空西南和西北急流的左侧及其右后方,与西北 西南型高空双急流相伴的沙尘暴多出现在西北急流中心的左前方和西南急流中心的左后方以及西北急流中心的右前方和西南急流中心的左后方。还对沙尘暴典型个例的风场结构的垂直分布、环流场的垂直结构等进行了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沙尘暴的高空急流有单急流、双急流、甚至三急流;一般北支高空急流高度较低,中心多在300 hPa,南支高空急流高度一般在200 hPa,中心风速多大于北支急流,北支急流多随高度升高向南倾斜,南支急流随高度的升高向北倾斜,单急流型沙尘暴多发生于北支急流下沉支的南侧,双急流型沙尘暴发生于双急流合并下沉支的下方;不论是上升气流还是下沉气流均有可能产生沙尘暴: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导致的抽吸作用,可在近地层形成大风和沙尘暴,强的下沉气流可导致高层动量有效下传有利于沙尘暴的产生;在南、北支高空急流之间往往会形成一支环流促进沙尘暴的形成,所以不仅是北支急流,南支急流也对沙尘暴的发生和发展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5.
副热带高压突变机理初探程海霞帅克杰(晋城市气象局048000)1引言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存在着副热带高压带,由于海陆的影响,常断裂成若干个高压单体,这些单体统称为副热带高压。在北半球,它主要出现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非大陆上。出现在西北太平...  相似文献   
6.
周泽  伍远学  杨磊  程海霞 《贵州地质》2020,37(4):539-545
山砂原材资源丰富、取材便捷,已广泛用于普通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山砂表面粗糙、级配差、含泥量大等特点使其在配制高强度混凝土时具有一定难度。本文采用人工水洗山砂,在固定胶凝材料用量的情况下,考虑砂率、水胶比、 矿物掺和料组合掺量3个因素,每个因素考虑3个水平,找出各因素对混凝土标准龄期抗压强度的影响,利用正交实验设计优选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参数。基于最优配合比设计参数,研究山砂石粉含量对高强混凝土和易性和抗压强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最佳配合比方案为A1B2C2,机制山砂中含有7%至10%的石粉能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抗压强度。  相似文献   
7.
利用加密自动气象站资料、多普勒雷达产品、NCEP/NCAR FNL 1°×1°再分析资料、灾情调查等资料,对2017年出现在山西北部的三次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三次脉冲风暴冰雹过程均发生在500 hPa中高纬地区为"两槽一脊"型、槽后偏西北气流的环流背景下,低层切变线或涡旋是主要触发系统。冰雹出现在低层辐合线的东南侧暖区内。低层触发系统不同,大气不稳定度不同,造成的强对流落区和强度差异很大。(2)脉冲风暴冰雹过程中,从低层到高层风向随高度呈现一致的顺时针旋转,从低层到700 h Pa附近风速随高度增加,0~6 km风垂直切变为1×10~(-4)~7×10~(-4)s~(-1),均小于冰雹天气阈值。(3)脉冲风暴的雷达回波呈块状,强回波中心高度位于-10℃等温线所在高度以上,初始高度在7 km以上,上冲云顶高度大于12 km;脉冲风暴的形成、发展和结束与雷暴云顶的上冲、下降和崩溃紧密联系。可以利用上冲云顶的形态判断风暴的生消,但要抬高仰角到8 km左右高度观测,才有助于提前发现脉冲风暴。径向速度场上三次过程有明显差异,表现为降雹持续时间与辐合层厚度密切相关,辐合层越厚降雹越剧烈,持续时间越长;以单体形式在低层出现辐合、高层辐散的速度场发展迅猛程度要比多单体更剧烈,带来的灾害更严重;强对流发生前,VIL最大值大于35 kg·m-2,降雹前VIL出现跃增,跃增量大于29 kg·m-2。(4)基本反射率剖面图上,脉冲风暴产生的旁瓣回波的空间结构表现为与高反射率因子核区垂直,强度小于20 d BZ的弱回波带,旁瓣回波从风暴强中心边缘向低方位角方向伸展。三次过程中,出现旁瓣回波和三体散射的冰雹过程持续时间更长、灾害程度更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