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质学   5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中蒙边境地区的海西至燕山期卫境复式花岗岩体属于蒙古-鄂霍茨克大洋关闭后加厚地壳伸展结果的产物。该岩体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介于76.7~53.8 Ma之间,结合热模拟分析,卫境岩体在晚白垩世经历了一次快速的剥露事件,而在整个新生代期间则处于非常稳定的低速剥露环境中,没有明显的构造变动。卫境岩体的晚白垩世构造热事件对应于其北部和东部广大早白垩世断陷盆地内(如二连盆地、海拉尔盆地、松嫩盆地等)下白垩统和上白垩统之间的角度不整合,该不整合代表了一次构造反转事件。华北北缘在晚白垩世曾遭受过比较强烈的构造事件的影响,该事件与Izanagi板块快速向东亚之下俯冲有重要关系。综合区域低温热年代学资料,晚白垩世构造事件影响的范围可至卫境岩体以西、满都拉以东地区。模拟结果显示,卫境岩体的剥露速率约为0.1~0.2mm/a。目前华北北缘东部地貌很可能是新生代以来形成的,而非中生代早中期。铀成矿研究表明,二连盆地内晚白垩世二连组湖相泥岩中赋存超大型的同生沉积成岩铀矿化,早白垩世晚期的赛汉组中也赋存了大型的古新世-始新世时期形成的铀矿化,这些铀矿化的形成均在盆地西缘晚白垩世隆起事件之后,富含铀的卫境花岗岩遭受淋滤,铀在含铀含氧流体中不断被搬运至盆地赋矿地层中。由此可见,卫境岩体的抬升剥露是控制盆地内铀成矿的重要条件,抬升时间与二连盆地中铀矿形成的时代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3.
二连盆地在近20年已探明多个砂岩、泥岩型铀矿床, 是我国重要的产铀盆地。位于二连盆地边缘西北部隆起区的卫境岩体, 是一个多期次(海西—燕山期)的复式岩体。其分布面积广(>1000 km2)且有多个铀矿床围绕分布。为查明卫境岩体与盆地内铀成矿之间的关系, 开展了详细地野外地质调查, 采取了卫境岩体出露地表、钻孔中揭露的岩石以及盆地内含矿目的层砂岩样品。露头观察和镜下鉴定结果表明, 卫境岩体主要为中粗粒黑云母似斑状花岗岩。其在地表已被强烈风化、剥蚀乃至夷平。含矿目的层砂岩中主要碎屑颗粒为石英、长石(斜长石与钾长石), 部分为花岗岩岩屑, 它们主要来自花岗岩岩体。卫境岩体和哈达图铀矿床目的层(赛汉组)砂岩样品稀土元素及其参数对比表明, 含矿层砂岩物质成分来自于卫境岩体。卫境岩体与赛汉组砂岩样品Pb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 卫境岩体原始铀含量(U0)较高, 平均达15.17×10–6, 丢失的铀含量平均达到–45.47%。赛汉组氧化带砂岩中铀明显丢失, 平均铀的丢失率为–41.42%, 而还原带砂岩中铀多为获得, 平均铀获得率达66.80%。由此可知, 目的层铀矿化中铀的来源有两方面: 一是富含铀的卫境岩体, 二是含矿目的层砂岩(其物源来自卫境岩体)本身。磷灰石裂变径迹模拟结果揭示, 包括卫境岩体在内的二连盆地西部隆起区快速抬升始于晚白垩世, 止于始新世(76.7—53.8 Ma), 这一结果与盆地中砂岩、泥岩型铀矿化时代基本一致。因此, 抬升作用诱发了二连盆地外生铀矿床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CSAMT法在内蒙古卫境地区接触交代型铀矿勘查中的应用实例。通过对成果资料的综合分析,发现CSAMT测量成果能够较清楚地反映花岗岩、变质岩及其接触带的空间展布特征,能够在接触交代型铀矿勘查中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可以为类似地区进行间接找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