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9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41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柴达木盆地西北缘石英闪长岩Al2O3含量较高,全碱(Alk)含量较低,Na2OK2O,铝饱和指数A/CNK为0.87~0.91,属钙碱性准铝质岩石系列。球粒陨石标准化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表现为轻稀土元素富集型,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Eu弱负异常;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岩石富集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Nb/La和Rb/Nb比值较低,具有I型花岗岩的特征。石英闪长岩Ca O/Na2O比值较高(2.32~2.64),结合源岩判别图解综合推断其源于变玄武岩的部分熔融。全岩Zr饱和温度计算结果显示初始岩浆温度768℃;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岩浆源区压力1.5 Ga,源岩部分熔融的残留相可能为石榴子石+角闪石+金红石。经过锆石阴极发光分析和MC-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206Pb/238Pb加权平均年龄为252±1 Ma,代表了柴达木盆地西北缘石英闪长岩的成岩年龄。结合区域地质演化特征,认为该岩体形成于与板块俯冲有关的火山弧构造环境,是晚二叠世末期宗务隆洋壳向柴北缘欧龙布鲁克地块俯冲,变玄武岩在相对较高的温压条件下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柴北缘西端青海冷湖盐场北山地区发育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体高硅(Si O2=73.92%~75.98%)、富钾(K2O=3.71%~4.78%)、贫镁钙,铝饱和指数A/CNK介于1.03~1.11,属强过铝质花岗岩。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呈右倾型,Eu异常不明显;岩体含有富铝矿物石榴子石,刚玉标准分子约为1%,Th、Y含量低,且与Rb呈负相关性,源岩为沉积岩,具S型花岗岩特征,是幔源岩浆底侵作用引发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岩体形成于254±4 Ma。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认为盐场北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形成与俯冲作用有关,类似于岛弧环境产物,从而揭示柴北缘晚二叠世具有活动大陆边缘性质。  相似文献   
3.
柯克亚剖面位于青藏高原西北缘新疆叶城县柯克亚乡,出露的地层由老到新为乌恰群、阿图什组和西域组,总厚度为2 217.9 m。在野外地层剖面详细实测与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系统采集了柯克亚剖面上8~3.85 Ma间沉积地层的地球化学样品并进行了常量和微量元素的测试和分析。剖面沉积物中元素平均值与上部陆壳(UCC)元素平均质量分数比揭示了研究区在8~3.85 Ma期间总体较为干旱寒冷的气候环境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具有较好指示作用的元素变化特征,根据CIA、w(CaO)/w(Sr)、w(Rb)/w(Sr)、w(CaO)/w(MgO)比值的变化将研究区的古气候变化分为3个阶段:剖面自下向上0~222 m(乌恰群第1~7层,年龄为8~7.3 Ma)为冷干气候;222~419 m(乌恰群第8~15层,年龄为7.3~6.6 Ma)为暖湿—冷干交替的气候;419~1 665 m(乌恰群第16层~阿图什组第24层,年龄为6.6~3.85 Ma)气候更为冷干。根据古气候研究结果推测青藏高原在8 Ma前已经隆升到了一定的高度,阻挡了来自印度洋的夏季风的北上,导致塔里木盆地干旱化。约6.6 Ma前气候的进一步变干可能与青藏高原的进一步隆升和来自西伯利亚的冬季风的进一步加强有关。  相似文献   
4.
札达盆地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南部阿里地区的喜马拉雅山区,是形成于晚中新世的断陷盆地。研究剖面位于札达县城南4km的多几东,发育一套良好的河湖相沉积地层。结合前人得出的古地磁结论和地层综合对比,托林组的时代为9.2~2.6Ma,香孜组的时代为2.6~1.7Ma。沿剖面自下而上可划分出6个孢粉组合及对应的植被类型:①孢粉组合1-2(9.2-约5.6 Ma),为亚热带—温带落叶针阔叶混交林,其中9Ma左右气候较寒冷干旱,经历了一次由寒冷干旱向温暖湿润的转变过程;②孢粉组合3-5(5.6-约3.1Ma),由亚热带—温带常绿—落叶针阔叶混交林,期间存在一次暖湿气候的波动;③孢粉组合6(2.8-约1.7Ma),为寒冷干旱气候下生长的温带落叶针阔叶混交林—亚高山针叶林。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部11个新近纪沉积盆地的沉积相演化、古流向和物源演变的详细对比研究,揭示了研究区新近纪4次沉积演变与构造隆升的响应.①中新世早期(23~19.5Ma):阿牙克库木湖、柴达木、德令哈和酒泉盆地的古流向和物源分析表明东昆仑和阿尔金已经抬升成剥蚀区.循化、贵德和临夏等盆地物源和古流向指示西秦岭和拉脊山也已成为隆起区.区域上整体地势差异不显著.②中新世早中期(17.5~15Ma):区域湖盆面积扩大,阿牙克库木湖、索尔库里、柴达木和酒泉盆地的资料反映东昆仑、阿尔金和祁连山已经全面隆升,贵德循化、临夏盆地的古流向反映为盆地周缘型,指示西秦岭和拉脊山明显抬升,区域差异隆升造成盆地凹陷扩张进入湖泛期.③中新世中晚期(10~7Ma):阿牙克库木湖、索尔库里、柴达木和酒泉盆地沉积物的粒径和沉积速率增大,与热年代学证据一致,揭示出阿尔金山和祁连山进一步快速隆升.贵德、循化和临夏盆地古流向和物源反映为显著的多源性,除西秦岭和拉脊山外,位于循化和临夏两盆地间的积石山也开始隆起.④上新世(5.3Ma以来):索尔库里、柴达木和酒泉盆地古流向没有明显变化,沉积速率和粒径继续增大,阿尔金和祁连山加速隆升为高海拔地貌.贵德盆地主物源区是拉脊山.区域上,地势差异加强,湖盆被肢解后逐步萎缩消亡.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西藏南部吉隆盆地新生代沉积中获得丰富的介形类化石,根据介形类动物群在地层剖面上的分布规律,建立了8个介形类群落,自下而上为:Leucocytherella trinoda-Ilyocypris群落;Ilyocypris pentanada-Leucocytherella hyalina群落;Candoniella zadaensis-Leucocytherella群落;Eucypris subgyrongensis-Candoniella zadaensis群落;Leucocytherella-Cadoniella zadaensis群落;Leucocythere mirabilis-Leucocytherella hyalina群落;Leucocythere mirabilis-Leucocytherella glabra群落和Leucocythere mirabilis-Leucocytherella trinoda群落。通过对介形类群落进行详细的特征分析,并结合磁性地层年代学数据,将吉隆盆地7.2~1.67Ma的古气候划分为5个期次:①7.2~6.7Ma为暖湿期;②6.7~5.8Ma为凉湿期;③5.8~3.6Ma为暖湿期;④3.6~2.6Ma为凉湿期;⑤2.6~1.67Ma为冷干期。将研究区的7.2Ma以来的气候演化特征与全球气候演变对比认为:吉隆盆地7.2~5.8Ma间的气候以暖湿为主,可能与来自印度的东南季风加强有关;5.8~3.6Ma间吉隆盆地古气候分析显示为相对暖湿期,可能与来自印度洋的东南季风再次加强有关;3.6Ma后,由于是受全球气候变冷、冬季风加强及青藏高原强烈隆升的影响,吉隆盆地气候向更寒冷干旱的环境转变。  相似文献   
7.
甘肃阿克塞县安南坝地区镁铁质麻粒岩呈脉状或透镜状赋存于新太古代米兰岩群和TTG片麻岩中。岩石主要由斜方辉石(Opx)+单斜辉石(Cpx)+角闪石(Amp)+斜长石(Pl)+磁铁矿(Mt)等组成,具有典型中-低压麻粒岩相岩石的矿物组合特征。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镁铁质麻粒岩原岩形成时代可能为2 561±29 Ma,与塔里木东南缘2.6~2.5 Ga岩浆作用时代基本一致,说明新太古代晚期是塔里木东南缘重要的陆壳增生期。此外,通过测年还获得了~1.95 Ga、~1.86 Ga两期变质年龄。其中,~1.95 Ga的峰期变质年龄是塔里木克拉通东南缘古元古代晚期强烈构造—热事件的地质记录。~1.86 Ga的变质年龄可能与该地区古元古代末期构造—岩浆事件密切相关。镁铁质麻粒锆石176Hf/177Hf比值均<0.281 621,εHf(t) 值为-14.08~3.12,两阶段模式年龄(TDM2)主要集中在~2.65 Ga,指示其原岩岩浆起源于新太古代富集岩石圈地幔。  相似文献   
8.
镁铁-超镁铁质层状杂岩体被认为是岩石圈伸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携带有丰富的地幔信息,是研究地幔物质组成、深部地质作用的绝佳对象。西南天山乌什县北巴勒的尔喀克沟地区新发现的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具有层状杂岩特征,获得辉长岩锆石U-Pb年龄为224±4 Ma,属于晚三叠世。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显示富水、富碱、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以及明显富集Th、U、Nb、Ta、La、Ce不相容元素等特征,指示其源自于含水的富集型地幔源区,是石榴石二辉橄榄岩较低程度部分熔融的产物。其原生岩浆可能为富铁、钛的高镁玄武质岩浆,岩石系列主要受分离结晶作用控制,同化混染作用影响小。该期岩浆活动于南天山洋盆闭合、板块的碰撞造山活动之后的陆内造山阶段,代表了板块拉伸背景下幔源岩浆演化的产物,指示西南天山地区在三叠纪末可能存在一期岩石圈伸展事件。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陕西紫阳、岚皋地区多个志留系特列奇阶剖面的研究,根据更为精确的化石定义,奥氏笔石属新种Oktavites ziyangensis sp. nov可以从Oktavites spiralis 居群中识别出来。新种O. ziyangensis 在笔石枝盘旋方式和胞管形态上与O. spiralis 和Oktavites contortus 均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三者共生层位为特列奇阶Spirograptus turriculatus 笔石带至Cyrtograptus lapworthi 笔石带。尽管新种O. ziyangensis 地层延限较长,但胞管的快速演化仍使其具备较强的地层对比意义。根据“深水起源、浅水扩散”的笔石演化模式推测,O. contortus-O. ziyangensis-O. spiralis 的演化过程是笔石在纵向上的生态位占据过程,而O. spiralis 居群形态差别则是笔石深度分带的结果。同时,关于O. spiralis 居群差异的研究,也为讨论弓笔石的起源和分类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笔者在西藏南部札达盆地新生代沉积地层中获得了丰富的介形类化石,根据介形类动物群在地层剖面上的分布规律,建立了两个介形类组合带:(1)Ilyocypris bradyi-Cyclocypris orum-Leucocythere dorsotuberosa组合带;(2)Leucocytherella-Candoniella zadaensis-Leucocythere mirabilis组合带。通过对研究区介形类组合带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相同层位的介形类组合对比研究,将札达盆地托林组的时代厘定为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最晚期。根据介形类动物群在剖面上的分布规律,自下而上建立了7个介形类群落:Candona-Candoniella群落;Ilyocypris-Cyclocypris群落;Leucocythere-Candona群落;Ilyocypris-Leucocythere群落;Leucocythere-Leucocytherella-Candona群落;Leucocythere mirabilis-Candona群落和Ilyocypris-Leucocytherella群落。通过对介形类群落详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