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8篇
地质学   39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三峡引水工程秦巴段线路不同深度、不同截面形态隧洞围岩的应力重分布情况进行模拟计算,得到圆形隧洞、城门形隧洞和马蹄形隧洞围岩的应力数值和等值线图.利用库仑一纳维尔强度准则,对花岗岩区及灰岩区隧洞围岩的剪切破坏进行分析;利用三种岩爆应力判别指标,对岩爆进行初步预测;进而对不同深度、不同截面形态的隧洞围岩的稳定性进行分析;最后对引水工程隧洞设计中截面形态的选择给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复杂滑坡轨迹结构演化及其稳定性定量分析计算的新途径,本文利用分形分维理论,分析三峡库区巴东县城附近滑坡边界轨迹的几何分形结构,并采用盒维数法分别求得巴东县城附近11个滑坡边界轨迹的分维值,计算结果表明:每个滑坡的轨迹结构具有其特征性的分维值,轨迹结构越复杂,结构层次越清楚,分维值越高;其中,榨房坪滑坡和黄腊石滑坡的分维值最高,分别为1.50和1.483,西壤口和谭家湾滑坡的分维值最低,分别为0.925和0.732;而黄土坡和赵树岭滑坡的分维值介于二者之间,分别为1.111和1.091。结合典型滑坡边界轨迹结构演化与滑坡稳定性关系的定性分析及前期滑坡稳定性定量计算和模拟分析,初步揭示:滑坡边界轨迹结构与稳定性是密切相关的,滑坡边界轨迹宏观扩展增值越明显,轨迹结构越复杂,分维值越高,其稳定性条件也越差,因此,分数维可作为衡量滑坡轨迹结构复杂性和稳定性的重要标志;滑坡边界轨迹宏观扩展变形存在一个极限,超过这个极限滑坡的局部失稳就转化为整体滑动;而滑坡边界轨迹则记录了滑坡变形扩展现象和信息,因此,相对应地滑坡轨迹分形结构的分维值也应存在一个极值,在极值点滑坡体处于临滑状态;滑坡边界轨迹结构的极限分维值大致为1.4~1.5,此时滑坡接近于整体极限失稳状态,而分维值在1.1~1.3之间则表示滑坡处于整体稳定,局部存在潜在失稳状态,分维值小于1则表示滑坡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3.
三峡引水工程秦巴段隧洞总长占线路总长的80%。为了分析隧洞施工及运营中可能发生的工程地质问题,在地质调查、地应力测量和岩石力学参数测试的基础上,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引水工程北部不同深度、不同截面形态的隧洞围岩的应力重分布情况进行了模拟计算,得到了圆形隧洞、城门形隧洞和马蹄形隧洞围岩的应力分布结果。利用Hoek-Brown强度准则,得到了隧洞围岩的强度/应力比值,进而对不同深度、不同截面形态的隧洞围岩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初步认为:隧洞埋深小于1000m时,应优先考虑圆形隧洞和马蹄形隧洞;埋深大于1000m时,应优先考虑城门形隧洞。这项研究成果为引水工程深埋隧洞的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地形地貌对地震波放大效应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FLAC3D 软件进行大量数值模拟,研究了地形地貌对地震波放大效应规律。结果表明:对于单面坡模型,斜坡较低时,坡体对天然地震波和简谐波的峰值加速度在竖直向和顺坡面向产生线性放大效应。斜坡较高时,若坡角低,两种波形的加速度等值线近似平行于坡面,天然地震波坡顶正下方极值性不明显,但随坡角增大而明显,坡面正下方可见若干条与坡面相平行具节律性的极小值条带,随坡角增大向一条极值带转化,简谐波在高低坡脚时坡顶面正下方区域内都出现等间距相间分布具节律性的极值条带,坡面正下方的极值带状性不如天然地震波明显,随坡角增大而消失; 若坡角高,两波形加速度放大系数顺坡面呈相间的极值圈分布。双面坡坡顶宽度越小,山脊越单薄,加速度放大效应越强烈,随坡顶宽度增大,坡肩加速度放大系数趋于稳定,双面坡对加速度放大效应强于单面坡。对加速度放大效应,多峰形双峰形单峰形,坡顶越不规则,加速度放大效应越强烈。V形河谷坡面上半部分加速度放大效应要强于U形河谷,U形河谷的谷底中部对地震波动力响应要强于V形谷。坡面局部不规则性只影响到坡面局部范围内的峰值加速度分布,坡高、坡角、坡顶几何特征为整个峰值加速度分布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5.
我国东部岩金矿床深部找矿潜力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全国7个岩金生产基地(胶东、小秦岭、燕辽-大青山、辽吉东部、清黔桂三角区、鄂皖赣三角区、新疆北部)有已采矿山400多座,其中有一半以上面临资源危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有30多个矿山已开展深部找矿工作,大多数是“八五”、“九五”期间由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主持进行的,其中既有重大突破,也有值得吸取的经验教训。我们从中挑选4个典型矿山作为实例介绍如下,希望能够从中得到启发。  相似文献   
6.
目前流行的岩金矿床分类方案是依据地表已遭受一定剥蚀的矿床地质特征和成因理论而建立的 ,为了有效地开展隐伏岩金矿体定位预测工作 ,必需重新认识和划分矿床类型 ,弄清哪些特征真正具有可比性。文中分析了现有分类方案中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结合金矿的“特殊性” ,提出应简化矿床类型、将成矿区带作为分类的目标 ,将成矿系统作为分类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是随着我国大型工程和规模经济规划建设的区域地质条件和地质环境论证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地质的分支学科(领域).本文综合概括目前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重点论述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理论体系的3种代表性理论,即"安全岛"理论,构造控制理论和区域稳定工程地质理论.结合面临的主要任务,提出未来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的几个重要发展方向和趋势,即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的国际化趋势、理论和技术多样化趋势、城市三维稳定性评价与小区划趋势、基于GIS技术的信息系统趋势及为国家重大工程规划选址、建设、运营和管理全程服务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三峡水库引水工程秦巴段工程地质条件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系统调查研究三峡引水工程秦—巴段区域地壳稳定性、活动断裂、工程地质条件和重大工程地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三峡引水工程秦巴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及其差异性,初步将其分为六个工程地质区段,即:Ⅰ—四川盆地沉积岩区、Ⅱ—大巴山南麓弧形断褶区、Ⅲ—大巴山断裂较密集的岩溶发育区、Ⅳ—南秦岭断裂较少发育的中轻变质岩区、Ⅴ—秦岭造山带断裂密集发育的高变质岩区、Ⅵ—渭河盆地第四系堆积区。总体评价:Ⅰ和Ⅵ段工程地质条件较好,Ⅲ和Ⅴ段条件较差,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较多。其中,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是岩爆、大变形和突水,特别是秦岭主峰附近可能发生强岩爆、大巴山区可能引发大规模岩溶突水值得高度重视。从区域地质环境、地壳稳定性、线路工程地质条件和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等因素综合分析3条比选线路的差异,初步认为秦巴段三条输水线路以中线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9.
以往地表找矿的主要标志是各种地质、物探、化探、遥感异常 ,而如何建立隐伏矿床定位预测的标志 ,则正在探索之中。关于成矿物质沉淀的原因 ,目前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其一是成矿元素的化学迁移形式与沉淀条件 ,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分析和实验结果 ;其二是含矿流体与围岩相互作用的化学和力学机制 ,也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 ,对于含矿流体集中沉淀的原因却涉及较少 ,而这一点正是隐伏矿床定位预测研究的核心 ,也是成矿理论能否有效地指导找矿的关键所在。近几年来 ,通过对比研究世界各地典型的石英脉型、隐爆角砾岩型、夕卡岩型、蚀变…  相似文献   
10.
三峡水库引水工程是南水北调的重要补充工程, 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经济意义。本文在分析现今构造应力场、地壳结构、构造格架、活动断裂、地震活动、工程岩组等影响地壳稳定性主要因素的基础上, 利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模型评价秦巴地区的地壳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 秦巴地区地壳稳定性程度较高, 适合兴建大型引水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