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9篇
海洋学   1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下扬子海陆域新生代沉积盆地是中国东部主要含油气盆地之一,成盆断裂特征与活动规律是该区油气勘探研究的基 础。文章基于高覆盖率的地震勘探测线,以构造断裂解析为突破口,探究盆地断裂的变形特征与活动规律。依据断裂组合 样式与构造活动特征,断裂可分为伸展、走滑、挤压—反转三种样式,构造活动分为伸展断裂与伸展—走滑断裂两种构造 体系。成盆断裂显著受控于郯庐断裂右行走滑变形,主要与郯庐断裂带不同构造走向的区段位置和与郯庐断裂带的距离这 两个因素或变量有关,盆地断裂呈现了“东西有别,中部不同”的特点。下扬子区新生代多变应力场,控制着作为油气运 移通道断裂的开闭状态,是油气资源评价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南黄海盆地二叠系烃源岩孢粉相特征及其形成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沉积环境控制烃源岩发育理论为指导,应用孢粉相分析方法,以南黄海盆地二叠系大隆组、龙潭组和栖霞组烃源岩层段为研究对象,对典型钻井剖面的孢粉及沉积有机屑进行系统的分析。根据沉积有机屑的丰度特征和组分类型,探讨三套烃源岩的形成环境,初步评价其生烃潜力。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孢粉相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对高成熟海相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和形成环境进行客观评价:栖霞组为缺氧远陆架沉积环境,以无定形有机质为主,水体分层缺氧,是烃源岩形成的有利环境;大隆组为缺氧和少氧的陆架环境,也较有利于烃源岩的形成,生烃潜力较栖霞组差;龙潭组煤质型有机质较为丰富,为充氧的陆架区,以陆源输入为主,沉积区水体较浅,含氧量高,不利于富氢烃源岩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研究工区位于北黄海海域陆相断陷沉积盆地内,该区多期构造运动叠加,断裂发育,地震资料品质差.中生代为其主要勘探目的层,为一已证实的含油气区域.结合本区地质特点,对该区进行三维地震解释时所采用的综合解释技术进行了总结,主要包括三维地震资料品质分级评价技术、无VSP井区空间层位标定技术、层位自动追踪技术、三维可视化解释、多属性体断裂解释技术和变速成图技术等实用的解释技术.多种解释手段的联合应用高质高速地完成了本复杂构造区的构造精细解释,完善了该区的解释方案,理顺了复杂断层的切割关系,识别了活动较弱的小断层.特别是对高精度三维速度场的建立,实现了变速成图,消除了高陡构造区速度陷阱所带来的构造假象,为对该复杂区的地震解释和圈闭形态的落实以及进一步的井位部署与地质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南黄海广泛发育海相中、古生界,资源量丰富,勘探潜力大,但一直未取得勘探突破。通过与上扬子四川盆地类比,最大的差异在于后期构造改造的强度不同。南黄海盆地遭受多期次强烈的后期改造,致使早期生成的油气被破坏和改造,不利于油气保存,在南黄海区内寻找构造相对稳定的区带,是南黄海盆地中、古生界取得油气突破的关键;综合南黄海残留地层分布、石油地质条件、构造变形特征等的研究结果,对南黄海中、古生界最具现实勘探意义的区域进行了优选,认为崂山隆起中南部弱变形区是南黄海中、古生界实现勘探突破最有利区带,下古生界是下一步重点的勘探层系。  相似文献   
6.
海上非零偏VSP技术是一项在地震船井周放炮以实现变井源距激发、井筒中布设三分量检波器进行接收的井筒物探技术.本次试验采集是Walkaway和Walkaround VSP在中国近海海域深层气田的首次非零偏VSP联合试验,为改善海上深层常规拖缆三维地震资料品质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东海盆地存在目的层埋藏深、构造复杂以及储层非均质性强等特殊地质条件,常规拖缆地震采集处理存在多次波发育、信噪比和分辨率低等问题.经过优选试验靶区,开展采集模拟设计,优化采集方式和采集参数等确定了观测系统,在东海深层开展了四个方向的Walkaway VSP以及两个不同半径环线的Walkaround VSP现场作业,通过精细处理获得了井周精细构造及储层信息.同时,利用非零偏地震资料求取衰减因子和多次波模型等相关地震参数,通过井控三维处理得到分辨率和信噪比增强的拖缆三维地震数据.实际应用及分析表明,该项井震结合技术可有效提高地震资料品质,对海上深层气田砂体追踪和气藏描述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南黄海海域中古生代盆地具有原型盆地类型多样、成盆背景复杂、后期构造改造强烈等特点,导致地震资料品质一直是制约其油气勘探的关键问题。针对南黄海中古生代盆地开展地震采集攻关,以研究区内地震地质条件与地震物性条件的分析为先导,剖析了该区地震勘探存在的关键问题:浅层强界面屏蔽、目的层内部阻抗界面弱、地震成像品质差,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相应的大震源长缆深沉放地震采集技术攻关实践,其震源能量超过6 180cu.in3,电缆长度10 050m,枪缆沉放深度分别为10和25m。实践证明,该新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增大向深部中古生界传播的低频地震分量,降低外源噪音干扰,增加目的层信噪比,使得地震剖面成像品质得到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
南黄海盆地东北凹侏罗纪地层的发现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东北凹新的钻井和地震资料,本文详细研究了该凹陷新钻遇地层的地震反射特征及典型岩 性剖面,对该套地层内具有代表性的深度层位采集沉积碎屑样品,利用孢粉组合特征综合判定了该套地层的沉积年代,结 合相邻盆地侏罗纪地层发育情况,认为该套地层为中-晚侏罗世。从岩性及孢粉组合上该井主钻遇地层可划分为上下两个 组合,上组合以裸子植物花粉特别是克拉梭粉占绝对优势,下组合具有较高含量的桫椤孢和克拉梭粉,以此推断南黄海盆 地东北凹是以中-晚侏罗世为主的沉积凹陷。根据井震标定信息,结合凹陷内二维地震测网综合地震追踪对比结果,凹陷 内侏罗系呈现西北厚东南薄的格局,北部千里岩隆起带为盆地的重要物源区。  相似文献   
9.
侏罗系在中国大地构造研究及含油气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根据南黄海盆地东北凹所钻遇地层的岩性组合、孢粉组合特征,确定了该井钻遇地层反映的时代为侏罗纪,证实了南黄海盆地发育侏罗系地层,这对评价南黄海盆地中生界油气资源潜力具有重要意义,预示着黄海海域中生界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同时也证实南黄海盆地印支—燕山期为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背景下形成的前陆盆地。侏罗纪地层时代的确认及构造演化分析是下扬子南黄海及其周边盆地的构造发生、演化研究的桥梁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晚中生代是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东亚大陆的重要时期,也是华南大陆构造-岩浆活动的重要时期。本文通过东海陆架盆地紧邻海礁隆起ECSs611钻井的渐新统花港组(1626~1638m)砂岩和白垩系(1638~1689m)砂岩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等研究,获得了~163Ma和~120Ma两期岩浆-变质事件的锆石U-Pb年龄记录。两期岩浆锆石均具有结晶温度低(556~732℃)、流体活动元素U富集(含量82×10~(-6)~3412×10~(-6))及高场强元素Nb亏损(含量0.6×10~(-6)~13.8×10~(-6))等特点,它们形成于岩浆弧构造环境。与洋壳锆石相比,两期岩浆锆石元素Y含量(371×10~(-6)~2700×10~(-6))和U/Yb比值(0.2~6.7)偏低,指示其属于大陆锆石类型。其它碎屑锆石年龄(如2.5~2.4Ga,1.7~1.6Ga,320 Ma和256~207 Ma)与华南大陆主要构造事件一致,初步认为东海海礁隆起应属于华南大陆(华夏地块)东延的部分。如果将海礁-虎皮礁隆起作为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岩浆弧一部分,与东海福州凹陷弧前盆地和西南日本至台湾俯冲增生杂岩等单元联结起来,区域上可构成受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控制的晚中生代东亚大陆边缘构造轮廓,即岩浆弧→弧前盆地→俯冲增生杂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