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6篇
地质学   6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研究区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西北部,中酸性岩体发育,活动断裂密集,温泉密布,地热钻井揭露温度高,80.23 m钻孔实测孔底温度可达59℃;地温梯度高达8.5℃/100 m,是正常地温梯度2~3倍,地热增温随深度增大而升高;航磁△T异常等值线图经航空磁力测量图解译,研究区南部有NW—SE向有磁异常,推测区内航磁△T异常由隐伏花岗岩体引起;依据岩石放射性分析,区内规模较大的北大坂花岗岩体中含有半衰期长、含量高的铀(U)、钍(Th)、钾(K)等放射性元素,是构成干热岩成藏的稳态热源;侏罗系、白垩系泥岩、砂砾岩等对干热岩成藏起到聚热保温的作用,是构成干热岩成藏的良好盖层。通过对该区地质、水文、地球物理资料的研究认为,武威市西营地区存在潜力较大的优质的高热流酸性岩体型干热岩资源,建议在该区开展干热岩资源的专项调查研究工作,建立干热岩资源靶区,为今后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位于西藏泽当地区的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在我国研究程度较高,该蛇绿岩东西延伸约2 000 km,代表了印度和亚洲之间消失的新特提斯洋,是确定上述两大板块间缝合线存在的重要岩石学标志。文章对西藏泽当地区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中的斜长花岗岩特征及构造环境进行了研究。斜长花岗岩具有钙碱性特征;轻重稀土分异明显,LREE富集,HREE亏损,具有明显的正Eu异常,大离子亲石元素Rb、K、Ba、Sr富集,高场强元素Nb、Ti亏损;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斜长花岗岩应形成于俯冲造山的构造环境下,是俯冲洋壳部分熔融的产物,具有岛弧特点。  相似文献   
3.
西秦岭北缘夏河县甘加—麻当地区零星分布有火山岩,通过对该地区玄武岩开展野外地质调查与室内元素地球化学测试,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甘加—麻当玄武岩属于一套钠质—钾质过渡的碱性玄武岩。玄武岩强烈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W、Sr和高场强元素U、Nb、Ta、Hf,亏损Cs、Ba、Th等元素,显示出典型的OIB型特征,其形成环境为大陆板内环境,推测岩浆起源于亏损的软流圈地幔,其复杂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岩浆经历了较为强烈的岩石圈—软流圈相互作用,与印支期造山运动后岩石圈拉伸有关。  相似文献   
4.
西秦岭造山带发育大量的印支期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它们的成岩时代和岩石成因对认识西秦岭岩浆活动和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对西秦岭多哇地区萨日加岩体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学观察、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旨在查明该岩体的年龄、成因类型以及成岩地球动力学背景。结果表明:萨日加岩体由英安斑岩、花岗斑岩及少量石英闪长岩组成;花岗斑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38.2±2.6)Ma(平均标准权重偏差(MSWD)为1.7);萨日加岩体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Th、Rb、K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等,指示其岩浆源区具有壳幔混合的特征;岩石的主量、微量元素特征显示,英安斑岩属于I型花岗岩,形成于洋-陆俯冲岛弧环境;花岗斑岩倾向于S型花岗岩,形成于大陆碰撞构造环境。由此认为,萨日加岩体形成于晚三叠世西秦岭由洋-陆俯冲岛弧向陆-陆碰撞转变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5.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位于青藏高原南部,是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产物,代表着新特提斯洋岩石圈的残片。文章对西藏乃东地区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蛇绿混杂岩的变质作用及岩石学特征进行了研究。该带总体呈近东西向延伸,受变地质体主要为晚侏罗—早白垩世泽当蛇绿岩。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学及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合岩石成因研究及构造环境判别,认为泽当蛇绿岩由地幔橄榄岩、辉长质杂岩、镁铁质杂岩、海相沉积物及伴生铬铁矿和斜长花岗岩等组成,属低绿片岩相—高绿片岩相区域变质岩。  相似文献   
6.
利用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资料,对王格尔塘地区元素的富集、分异、聚类特征和单元素异常、综合异常特征进行了分析,推断成矿与区内断裂构造岩浆活动关系密切,根据异常特征及成矿地质条件划分出麻尕—完尕金锑、答浪沟—扎不浪可金、小河沟—西干河金铜和达赫—佐岔沟金多金属4处成矿远景区,为该区下一步找矿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通过U-Pb、Ar-Ar同位素定年,对狼山中生代不同时期构造运动演化进行年代学厘定,可分为3期:1)中三叠世:随着古亚洲洋的闭合,西伯利亚板块向南与华北板块挤压碰撞,在狼山地区形成了挤压造山和相伴随的大量中酸性岩浆侵入,同期或者后期,狼山地区发育了韧性剪切作用。2)中—晚侏罗世:狼山地区发育有NE向的走滑断层和韧性剪切带,与中国东部地区NE向构造格局形成具有同时性,这可能与鄂尔多斯地块中—晚侏罗世时的逆时针旋转和古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的远程效应有关。3)晚侏罗—早白垩世:狼山地区广泛发育了一套由NW向SE的逆冲推覆构造,将结晶基底推覆于白垩纪地层之上。这可能受到蒙古—鄂霍茨克海闭合后,西伯利亚板块向南与华北板块碰撞影响,从而导致了狼山地区NW—SE向的地壳挤压缩短。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