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94篇 |
国内免费 | 58篇 |
完全免费 | 470篇 |
专业分类
地质学 | 1122篇 |
出版年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17篇 |
2016年 | 22篇 |
2015年 | 55篇 |
2014年 | 126篇 |
2013年 | 121篇 |
2012年 | 96篇 |
2011年 | 27篇 |
2010年 | 49篇 |
2009年 | 51篇 |
2008年 | 42篇 |
2007年 | 80篇 |
2006年 | 102篇 |
2005年 | 42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24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16篇 |
1982年 | 11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2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1971年 | 2篇 |
196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本文根据现实主义原则和现代地质学理论,分析综合了东亚构造地质、古地磁、古生物地理、地质年代学等方面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东亚古亚洲洋构造系和古特堤斯构造系向环太平洋主动陆缘的转变最终出现在中侏罗世,著名的燕山运动正是这一重要构造转折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对我国新生代环境记录的分析,揭示出在早第三纪,气候带大致呈行星风系控制下的东西走向格局。东南部地区在渐新世开始湿润化,显示了东南季风的雏形,可称为雏形季风阶段。中新世中期东南和西南部显著湿润化,标志着东南和西南季风的形成,可称为成形季风阶段。中新世末和上新世形成的“红粘土”的风尘特性是冬季风和中国北方与中亚干旱化的重要标志。第四纪以来中国环境发生的重要转变表现为季风强度的变化与气候波动周期的改变。上述重大环境事件在时代上分别与两极冰盖的起源和演化以及东亚构造运动有较好的吻合性。我们认为,这种季风一冰盖一构造的耦合关系可能是通过不同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大陆成矿作用是当代区域成矿学研究的重大前沿,增进对大陆碰撞造山带成矿作用的理解和认识是孕育和建立大陆成矿理论框架的核心和关键。长期以来,由于对系统完整地记录大陆碰撞过程的典型造山带的成矿作用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对碰撞造山过程及壳/幔相互作用与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和成因联系缺乏深刻的理解,导致了对碰撞成矿阶段以及各阶段动力学过程认识不清,引发了较多争议。青藏高原造山带,成矿规模大、形成时代新、矿床类型多、保存条件好,为系统地研究大陆成矿作用、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天然实验室。“印度-亚洲主碰撞带成矿作用”973项目组通过对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成矿作用历时3年的系统研究,建立了青藏高原重要成矿事件的时空坐标,初步建立了成矿作用的地球动力学模型或构造控制模型,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大陆碰撞带成矿理论新框架,包括三大成矿作用和12种矿床类型:同碰撞造山成矿作用(65-41 Ma,4种矿床类型),晚碰撞转换成矿作用 (40-26Ma,4种矿床类型),后碰撞伸展成矿作用(25-0 Ma,4种矿床类型)。其主控因素分别为:碰撞造山背景、壳源岩浆活动和大规模剪切变形;陆内转换背景、幔源岩浆活动和大规模走滑-推覆-剪切作用;后碰撞伸展环境、壳/幔岩浆作用和热液对流系统。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东部西拉木伦河以北双井子花岗岩侵入古生代晚期增生-碰撞杂岩,遭受了中生代强烈韧性构造变形的改造,在岩石学方面以含有白云母为特征,在岩石化学方面表现为富SiO_2、Al_2O_3和碱质,Na_2O/K_2O比值小于1,A/CNK比值为1.02~1.08,A/NK比值为1.20~1.35,轻稀土元素富集,Eu异常不明显,微量元素中Ti和Sc亏损、特别是Nb和Ta亏损、Th相对富集,~(143)Nd/~(144)Nd同位素比值介于0.512229~0.512286,~(143)Nd/~(144)Nd初始比值为0.512068~0.512199,其ε_(Nd)(t)均为负值,介于-2.71~-5.28,Nd模式年龄介于1000~1300Ma;~(87)Sr/~(86)Sr同位素比值介于0.713516~0.722096,~(87)Sr/~(86)Sr初始比值为0.705756~0.709187。这些特征揭示出该岩体是壳源的,可能主要来源于古生代增生-碰撞杂岩和相对古老的大陆边缘的重熔。从该岩体采集的两个样品选出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分别为229.2±4.1Ma和237.5±2.7Ma,表明该岩体是在三叠纪中期侵位的。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和前人相关研究成果。推测西伯利亚与中朝古板块之间沿西拉木伦缝合带的碰撞始于二叠纪中期(约270Ma),于三叠纪中期结束;从三叠纪岩浆岩的露头推测,这一碰撞事件形成了从北山向东通过内蒙古南部到吉林中部的近东西走向的巨型山脉;区域上晚三叠世岩浆活动形成于该山脉演化晚期的伸展构造背景,标志着该区地壳演化新阶段的开始。 相似文献
5.
埃达克岩(adakite)是一种特殊的岛弧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以英安岩最常见)或英云闪长岩和奥长花岗岩。其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SiO256%,高铝(Al2O315%),MgO常小于3%(很少超过6%),富钠,一般Na2O>K2O,Na2O含量一般在4%±,K2O含量大多在1-2%±,Y和Yb含量较低(分别为18μg/g和1.9μg/g),Sr含量较高(>400μg/g),具正Eu、正Sr异常。87Sr/86Sr比值常常小于0.704。埃达克岩是由年轻的(<25Ma,因此是热的)俯冲板片以小角度俯冲、并在75-85km深处(相当于角闪岩-榴辉岩过渡带)发生板片部分深融作用形成的。它是板片俯冲作用开始的一种标志。 相似文献
6.
作者对宝鸡黄土剖面的粒度组成以10cm 为间隔进行了系统的采样和分析,并以这条粒度曲线为基础,建立了一条适合黄土高原各代表性剖面的轨道调谐时间标尺。据此对37个古土壤的顶、底年龄作了估计。在建立这条时间标尺的过程中,各古地磁界线的K-Ar 年龄值基本保持不变。时间标尺建立后,对地轴倾斜度和岁差的特征周期进行了滤波,发现滤波曲线与理论计算值有很好的匹配。对比已有的两条深海轨道调谐时间标尺,宝鸡剖面时间标尺在时间分辨率及滤波曲线与理论计算值相匹配方面具有一些明显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详细研究和对比了几个区域的黄土剖面,证明中国黄土地层发育的一致性;根据第5阶段以来黄土磁化率和深海氧同位素曲线特征的比较,证明中国黄土地层的连续性和全球气候变化的一致性。黄土地层的古气候信息强度与分辨率成反比,是全球信号和区域信号的叠加。黄土高原各地厚度或沉积速率的差别主要是1.7 Ma以来形成的。黄土地层频率磁化率数值随黄土和古土壤层的出现,分别呈波谷和波峰对应,说明在温湿条件下有许多细小(<0.03 μm)的铁磁性矿物形成,它可能是导致古土壤磁化率增高的最主要原因。这些磁颗粒的含量反映古气候温湿程度的强弱和持续时间的长短。黄土频率磁化率对古气候的突变或渐变研究可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甘肃灵台县任家坡黄土-红粘土剖面的磁性地层学研究表明;中国北方连续的风成堆积可下推到705MdB.P。第三纪红粘土的粒度组成从上到下变化很小,与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粒度大幅度变化形成强烈的反差,意味着晚第三纪时期的气候总体上要比第四纪时期稳定。在705~2.6MaB.P.的红粘土沉积中,可分出的110~115个土壤B层与钙质结核层的组合,初步表明在这个时期有约110~115次气候旋回。 相似文献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