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质学   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正> 1974年在我国上前寒武系蓟县层型剖面蓟县系雾迷山组下部首次报道了一个新的叠层石群Pseudogymnosolen Liang et Tsao,近数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陆续发现该群分子。与此同时,又发现大量的形态上与Pseudogymnosolen具有一定相似性但又有明显区别的新的叠层石群。作者认为原假裸枝叠层石群(相当属)资料十分丰富,已有足够条件提升为超群Pseudogymnosolenidae(相当科)。此超群的叠层石具有固定的柱体形态(表1图2),局部柱体本身是由一系列紧密相连的假柱组成,故它们的分类位置应归于柱-层叠层石大类。但因叠层体微小(柱体直径一般小于1厘米),具较频繁的平行和微散开分叉,它们可以与柱-层叠层石大类的其他叠层石明显区分。  相似文献   
2.
《探矿工程》1976,(6):1-8
小口径金刚石钻进是岩心钻探发展的方向。为了充分发挥小口径金刚石钻进的作用,尽快地把小口径钻进配起套来是一关键。针对这一问题,地科院勘探所、西南地质研究所、无锡探矿厂和北京地质局一○一队等单位,发扬了“独力自主、自力更生”的革命精  相似文献   
3.
在地下热水资源勘探和利用的过程中,通常需要首先弄清楚地下热水地层的层位,解决地下热水地层的地质时代隶属问题。过去,地质学上主要依据区域地质特征、古生物化石及同位素测定年龄,在最新发展起来的数学地质中,地层层位的确定可以应用分类和判别的方法。本文中采用一种基于贝叶斯(Bayes)准则下的多组判别分析。  相似文献   
4.
《探矿工程》1975,(4):1-8
高转速是提高金刚石钻进效率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却为孔内摩擦阻力所限制。减磨方法有:在钻具上涂复润滑脂,在冲洗液中混入可分散的或可溶性的油类或其他润滑剂等。在漏水或大量涌水地层钻进中,广泛采用涂复法。它明显地降低了钻具与井壁的摩擦阻力。因而钻具的纵向震动、提升或迴转的动力消耗都得到减少,钻具和金刚石钻头的寿命得到提高,利于提高转数和提高钻进效率。但由于油泥易堵孔内环状间隙,污染钻具,防碍起下钻操作,涂复操作也较麻烦,因此在普通不漏不涌水的钻孔中,仍应用混溶法。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周边地区的地貌特征与形成演化机制一直是科学界研究的热点。选择青藏高原周边典型地区河流分形特征、地貌特征及构造活动性进行研究,发现喜马拉雅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和阿尔金断裂带控制的区域构造活动性强烈,历史地震记录频繁,大震较多,河流形态与地貌演化特征也非常相似,河流纵剖面变化很快,长波长下凹型,河流坡降比大,地形起伏度大,河流形态变化简单,河流分维值低;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活动性不强烈,历史地震记录偏低,大震极少,河流纵剖面变化缓慢,近似长波长微振幅上凸型,河流坡降比小,地形起伏度较小,河流形态错综复杂、分维值高;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活动性较强烈,历史地震记录频繁,大震较多,但由于该区域平均多年侵蚀速率比较低,同时河流下切深度大,河流纵剖面变化缓慢,也是近似长波长微振幅上凸型,河流坡降比小,河网发育较成熟,河网分维值较高。通过对比发现,降水量的变化对该区域侵蚀速率的影响远小于构造活动性的作用,在分析河网形态特征时可以不考虑降水量空间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周口店太平山北坡早更新世洞穴地层的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捷  曹伯勋 《现代地质》1995,9(4):441-449
1985年,曹伯勋等在周口店太平山北坡发现了一个早更新世洞穴-洼地堆积地点(东洞),并作了初步报导。1992~1993年,笔者又对该剖面进行了哺乳动物化石的系统采集工作,获得了丰富的化石,为确定东洞动物群的性质及该剖面地层时代提供了确凿证据。研究表明该地点堆积物形成于1.67~0.97MaB.P,太平山组应包括整个剖面。  相似文献   
7.
川东—武陵地区构造格局及其演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陆内变形是现今大陆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川东-武陵地区位于扬子地块的内部,远离板块边界,是研究陆内变形的绝佳场所。通过野外断裂构造详细的解析、褶皱构造的形态分析以及沉积地层接触关系的研究,建立了川东-武陵地区显生宙构造格局,探讨了多期构造演化过程。晚中生代以来的两次构造作用奠定了研究区的构造格架,认为滑脱层的深度及数量从根本上控制了川东-武陵地区侏罗山式褶皱变形的差异,褶皱与断裂构造几乎同时形成,川东地区的隔挡式褶皱为单层滑脱变形的结果,而武陵地区的褶皱构造是由于多层次滑脱背景下、差异隆升剥蚀造成的不同构造层次褶皱出露的结果。结合区域地质演化,提出川东-武陵地区显生宙时期主要经历了五期构造演化。晚志留-中泥盆世、石炭纪末和中、晚三叠世之交,研究区均以整体的抬升作用为主,不发育任何褶皱构造;晚侏罗-早白垩世发生大规模褶皱-逆冲作用;新生代晚期,受印度与欧亚大陆汇聚作用的影响,区内断裂带走滑方向发生反转,早期构造被强烈改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